愛管閑事世界就不冷漠-社會
每天上雅虎郵箱,都會看到該網集納的專題化熱點資訊。最近印象最深的是“人心冷漠的中國‘看客’”專題,對中國式的“看客”進行了盤點。
看客熱衷于看熱鬧,看別人不慎失足落水的慘烈、看歹徒光天化日之下的行竊、看縱身跳樓的男女、看老人、孕婦不慎跌倒……
路見不平,該出手時就出手;倘若不能,至少應該對惡行懷有一點兒憎恨,對不幸懷有一點兒痛感,對弱者表示一點兒同情,對道德抱有一點兒崇敬。可是,看客的眼里沒有,唯一剩下的或許就是茶余飯后的一點兒談資。
看客的最大特點就是看熱鬧,但絕不管閑事,理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讓我想起在德國,自己開車把別人停著的車給撞了,一般的做法就是自己留個字條給車主,告訴自己的姓名和聯系方式,讓他來找自己,好進行保險賠償等一系列事故處理。那種蹭了別人的車偷偷溜走的事很少,但如果有,并被發現,多半是會有人出來管閑事的。
還聽到一個德國人愛管閑事的例子,說是中國公司的人到德國后,駐德的同事上飯店請客,遭到國內同事的“痛宰”,點了太多的菜而吃不完,被幾個愛管閑事的德國老太太看到了,說他們點菜太多,太浪費,而且還打電話把政府部門的人叫來了,非要罰他們的款,理由是: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
我相信以上例子是真的,因為我在波茨坦真的見識了愛管閑事的人。走在馬路上,旁邊有個中年人對我指指點點,我不明其義,朋友解釋說,他要我不要在自行車道上走——不就走在自行車道上嗎?德國人管得也太寬了,有時候顯得特別傻,你一管閑事,自己的時間精力不都搭進去了嗎?說不準還會遭到報復呢?
然而,愛管閑事仿佛是德國的一種文化。在他們看來,閑事不是閑事,而是自己的事,不可以不管,因為他遇到這樣的事時,也需要別人來管。正是人人愛管閑事,德國的社會秩序才相對較好。
看客或許并無惡意,或許是怕管閑事于己不利,但這會形成惡果:消解著社會的道德和愛心,讓被圍觀者在下一次有機會圍觀別人的時候,有足夠的理由說服自己做個心態坦然的看客。因此,表面上看,每個人都有權利不管閑事,不站出來譴責不良、不法、不道德行為,只是這也為自己種下了惡果,因為相同的遭遇也許會在自己身上被復制。因此,愛管閑事,與其說是在幫助別人,不如說也是在幫助自己。
突然記起學者崔衛平在微博上講的一句話: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存入我的閱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