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80后、90后的中國-社會
幾乎每一個人,都曾經希望能夠獲取每個時代的福利,又能回避每個時代的無奈。只可惜,這樣的“選擇性穿越”,難度實在太大。
對于70后、80后和90后的中國人來說,他們登上舞臺時的大背景,還真是很不一樣,這確實值得我們回味——
70后登場:春天的故事
對于第一批踏上社會的70后大學生而言,1992年不僅是他們首秀的重要時刻,也是中國經濟的轉折之年。那一年,中國的GDP增長6。7%。那一年,對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能拿到500元月薪就讓人十分心動了。
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里寫道:“1992年的春天,給喜好‘大歷史闡述’的中國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后來的很多記憶中,這一年整個兒都是春天。”
70后也許還記得,這一年的春天從1月1日就開始了。《人民日報》發表的《元旦獻詞》中,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把主要闡述集中于經濟方面。不久,鄧小平南方談話,東方風來滿眼春。
全國出現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公司熱”。從2月開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個月2000家的速度遞增,比過去增長了2~3倍。到8月22日,全市庫存的公司執照已全數發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緊急從天津調運一萬份執照以解燃眉之急。在中關村,1991年的科技企業數量是2600家,到1992年年底沖到了5180家。四川、浙江、江蘇等省的新增公司均比上年倍增。在深圳,當時中國最高的國際貿易中心大廈里擠進了300家公司。一層25個房間,最多的擁擠著20多家公司,有的一張寫字臺就是一家公司。
1992年,政府中低層官員出現經商熱,他們管自己叫“92派”。那一年,全國至少有10萬黨政干部下海經商。股票開始大熱,認購證是70后的一次好機會。
那一年,彌漫在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陰霾逐漸散去。跨國公司迫不及待地紛紛加大對華投資——一度擱淺的通用汽車、摩托羅拉、杜邦等公司的投資陸續恢復;波音、惠普和通用電氣等制造商四面八方展開大規模銷售;在比爾·蓋茨親自督導下,微軟在北京開設了辦事處。
那一年,張瑞敏在青島的海爾已經晉升為國家一級企業;柳傳志的聯想公司“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的廣告詞風靡大江南北;靠販賣科技器械起家的萬科,旗下公司已超過50家;由任正非的華為公司自主研發的大型交換機終于在這年研制成功,其當年的銷售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
那個年代,外企也成了很多大學生的工作首選。1993年拍攝的電視劇《洋行里的中國小姐》,無疑反映了那個時期中國人對外企的向往。
回首1992年的中國,這個大舞臺上似乎到處喜氣洋洋,對于那年畢業的64萬70后大學生而言,遍地都是機會。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自1977年高考恢復以后實行的畢業生分配制度面臨改革,結束國家統一分配,開始了畢業生自主擇業,雙向選擇。
80后登場:擁擠的新世紀
2002年,在中國人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又完全成長于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所以,80后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出路。1998年高校擴招,2002年顯露威力:當年共有145萬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比2001年增加了27萬人。因此,2002屆畢業生的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在大城市明顯供大于求。于是,2002年的考研人數創紀錄地高達62萬。
那年最火的國產電影是馮小剛導演的《大腕》,最經典的臺詞莫過于李成儒在精神病院說的那段:“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嗎?成功人士就是,買什么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沒想到一語成讖。
2002年的中國房地產業,進入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的第四年,中國的房地產業也是在這一年開始真正火了起來。2002年《福布斯》所列中國內地百名富豪中,從事房地產行業的達到47人。盡管不少人抱怨房價太高,但看房、購房的熱情卻有增無減。往往是新樓盤剛剛落成,就銷售一空。于是,80后最經典的哀嘆便是:“早知道今天的房價,我大學畢業就該買房了……”
從2002年開始,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工作的時間固定下來。和上世紀90年代公務員普遍“下海”相反,越來越多的人都希望捧上這個“鐵飯碗”。
那一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二年。與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形成鮮明對照,中國經濟增長率在8%左右,GDP總量首次跨上10萬億元臺階。
那一年,中國出口國外的最大“單宗商品”,是一個叫姚明的籃球運動員。這位身高2。26米的亞洲小巨人以狀元秀的身份到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打球。
那一年,劉翔剛滿19歲,在瑞士國際田聯大獎賽上以13秒12的成績打破男子110米欄亞洲紀錄,刷新了保持長達24年之久的110米欄世界青年紀錄。
那一年,《像少年啦飛馳》賣出300多萬冊,韓寒一舉成為兩個“一”——一名暢銷作家,一個賽車愛好者。
對于韓寒那樣的中國車迷而言,2002年也是十分難忘的一年。入世第二年,國際知名汽車企業紛紛進入中國,爭奪這塊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世界幾大知名汽車制造廠商,如通用、福特、豐田、現代,都在中國合資辦廠。
對于2002年畢業的大學生而言,選擇互聯網的人應該不會后悔。那一年,處于創業低潮期的馬云看到了機會。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開始受到追捧,中國包括家電、醫藥、電子等10個制造行業的80種產品,產量已雄居全球第一,“中國制造”成了年度熱詞。與此同時,中國網民數量也開始呈爆炸式增長,達到5910萬。60后的馬云沒有想到,他的電子商務帝國幫助一些80后擺脫啃老的命運,開網店成為80后一代獨有的創業方式。
90后登場:工作穩定壓倒一切
2023年不是世界末日,但對于第一批走上社會的近600萬90后大學生而言,他們所處的就業環境不容樂觀。
2011年,世界真是不太平!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等國政府紛紛倒臺,希臘危機拖累了整個歐元區;美國首次被標普調低了信用等級;“占領華爾街”從全美逐漸蔓延到世界各地……
中國呢?股市還沒走出熊市。多個城市實行樓市限購,房地產企業銷售大幅下滑,資金鏈日趨緊張。
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CPI的中文含義,也更加體會到在這樣一個年代,一份“有競爭力”的工資收入是何等重要。因此,成長階段衣食無憂的90后大學生,更希望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為自己帶來安全感、歸屬感、尊重感和自我實現感。
政府機關公務員成為90后大學生比較看重的職業。特別是金融危機后,企業的容納能力減弱,出現了人才過剩的情況,工作開始出現不穩定因素。而公務員職業具有的穩定性強、福利高、制度正規、社會地位高、退休后保障健全等優勢,使得許多90后削尖腦袋想擠進政府的大門。
此外,一些資源類壟斷性企業也成了就業熱點。在新的通脹時期,“兩電(電力、電信)加一草(煙草),石油加石化”這些長期擁有資源或政策特權的壟斷企業超脫于經濟環境之外,一些網上曬出的“壟斷國企內部待遇清單”,讓大學生對這些企業的職工工資和現金實物福利充滿了期待。
90后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優先體驗者,網絡對他們的求職行為和就業觀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們會嫻熟地利用網絡求職,但技術上的優勢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真正的實惠。“拼爹”這個詞匯如此流行,90后真是焦慮,也順帶把他們的焦慮帶給了他們的爹。
風靡于80后的留學潮也會在90后一代中繼續,但追求獨立和自由的90后了解自己的興趣、就業傾向和專業喜好,帶著比較明確的目的來規劃其留學道路和職業發展方向。
編后:每一個時代,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每一個時代,其實都是優劣互現。
出發時往往意氣風發,收場時大多意興闌珊。幾乎每個人都會慨嘆生不逢時,但當他們仔細揣度之后,又往往會改變主意——還是我的時代好。
不過,對于70后、80后和90后的中國人來說,他們前進的步伐也隨著中國的強大而加快。這也難怪,誰讓咱們常常是以近兩位數的速度奔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