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陪伴的詭計-人生
如果你的朋友中有那種稀里糊涂的“糊涂蟲”,你一定對抓狂、想要撞墻的感覺非常熟悉。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經常能夠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她仍然用電話線撥號上網,網速慢得要死,每月的花費卻比寬帶高出不少。她家旁邊就是一個電信營業廳,朋友們無數次動員她去申請個寬帶,十幾分鐘能辦妥的事,她竟然拖了兩年多。
迷糊的人大多是“路癡”,此人也不例外,一個聚會地點去過三四次,哪怕有人把重要的路標都叮囑一遍,下次她仍舊找不到。
“糊涂蟲”們善于讓大腦進入一種“不思考”的狀態——“辦寬帶,這個先放放,待會兒再想”,而結果就是“一直不去想”。任你的唾沫星子橫飛,人家可以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對于他們的種種“惡行”,旁人除了著急、憤慨之外,還會不解——舉手之勞就可以給自己帶來好處,他們為什么不去做呢?
這背后是有玄機的。
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記錄過一個團體治療小組中的成員,這位老兄是個極愛拖延的“糊涂蟲”。每當大家可以幫助他時,此人就會拖延。有一天,他告訴大家自己找到了一份教職,邁出人生重要的一步。正當大家為他欣喜之時,他又立刻讓大家緊張起來,原來他還要花兩個小時,填寫一張教師資格申請表,這事他已經拖了很久,而明天就是截止日期。聽到這個消息。每個人都有種盯著他馬上把表填完的沖動。最后,最有母性的成員真就把他帶回家,給他做飯,監督他把表填完。
亞隆通過這一系列的情況,終于讀懂了這個人拖延的意義——那是一種尋求關注與陪伴的方式。
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父母從小對她寵愛有加。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常用一種興奮自豪的語氣對人說:“小時候我父母從不讓我吃一點苦。”可以想見,父母陪在身邊,一定成為了她記憶中一幅無比美好、安穩的畫面。而她日后種種稀里糊涂的舉動,就像為了重溫那個畫面的“誘餌”。
保持“迷糊”的狀態,激發起周圍人的擔心、著急,“助人”特質強的人很快被誘導,一邊數落著他們,一邊沖上去幫忙,“糊涂蟲”們于是獲得了支持與陪伴。
某種意義上講,“糊涂蟲”們也是勝利者,他們往往能夠實現內心深處的愿望,我那位朋友的身邊聚集了一群熱心人。就是大家指責她的時候,她也安之若素,只不過,她也一直在付出代價——把自己變成“白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