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觀其“不為”-人生
判斷一個人,既要看其“所為”,又要看其所“不為”。孔子說:“聽其言而觀其行。”其實,“觀其行”,不僅要看對方“做什么”,更要看他“不做什么”。
比如,判斷君子和小人,如果只看是否談仁說義,很可能看錯,如果再看一下能否做到不“巧言令色”,就會準確得多。這背后的邏輯是,君子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
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判斷方法:一個人的“不為”,更能顯示他的品質(zhì)和底線。
在孔子看來,人之賢與不賢,不在于是否比他人在某一方面強多少,而在于是否“知止”。何謂“知止”?“子曰:‘于止,知其所止。’”——知道自己的行為應(yīng)該在哪里停止。
荀子也說,賢者不是比別人更能干、更多知、更雄辯、更洞察,而是懂得“有所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