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的不是財,是生活方式-生活
一
2009年9月,江蘇姑娘崔慧嫻通過事業單位招考,進入江蘇省常州市某事業單位工作,開始考慮理財這件事。“理財的第一步是儲蓄。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經向一位同事請教理財的方法,她看了我一眼說,你一毛錢都沒有,還理什么財?”崔慧嫻說,“那時候我意識到,如何理財不是最關鍵的,如何有財可理才是我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工作第一年,崔慧嫻擁有兩張工資卡,一張是財政發的基本工資,另一張是單位發的績效工資。有時候還可能發一些過節費或者加班費,平均下來每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于是,她把每月的工資分成3份,50%做強制定存,20%是應急資金,30%是日常消費。父母一次性贊助了她一年的房租,免去了崔慧嫻很大一筆開銷。
在消費方面,崔慧嫻有幾個習慣:“第一,不用信用卡,在我還沒有培養起好的自控力和玩轉信用卡的財商前,我寧可用現金支付一切;第二,沒有支付寶,除了在網絡上購買各種書籍之外,衣食住行都花在看得見的地方,這有助于我隨時掌握金錢的走向;第三,購買超出預期的貴重物品需要提前做計劃。”
“我最開始的目標是半年存3萬元,結果不到半年就完成了目標。我向母親炫耀,她有些不屑一顧地說,這點錢買個銀行理財產品都不夠。銀行理財產品多是5萬元起購,我不服氣,攢到5萬元的時候,我媽又打擊我,說利息太少。”崔慧嫻說。第二年年初,她開始了“隨手記”人生,開始對每月開支進行系統整理。“每個月月初,我在手機中設定好各項預算,每日消費后立刻記賬,每晚臨睡前自覺地看支出圖表,搞清楚什么地方花多了,什么地方不需要花。”崔慧嫻發現,每月自由支配的30%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開支,比如茶飲、面包和零食,比如打車和不必要的購物。她開始在夏天到來的時候減肥,將茶飲、面包、零食改為水果,將打車變為乘公交車甚至走路,這些既有助于盡快減重,又可以在這30%中結余1萬元。到第二年的年底,加上年終獎、壓歲錢,崔慧嫻第一次有了10萬元存款。
二
2011年,崔慧嫻父母所在的國企集團化,成立分公司,公開募集股份,承諾分公司運營后分紅。崔慧嫻的父親問她:“你想入股嗎?”崔慧嫻給了父親5萬元,這是她人生的第一筆投資。一年后,這家企業給予股東最大力度的分紅,達到150%,崔慧嫻的5萬元投資變成7。5萬元。
2023年年底的時候,崔慧嫻驚喜地發現,存折上的數字已經累積到30萬。手上有筆錢,工作穩定,崔慧嫻開始尋思投資賺錢的手段。
從2023年年中開始,黃金的行情特別好。崔慧嫻說:“我當時犯了個錯誤,認為單價看起來便宜的紙黃金比每盎司1900美元的黃金便宜,于是在黃金上一輪大牛市的尾期,跑去銀行開戶炒紙黃金。我一個學外國文學的,沒有任何金融知識儲備,連追漲殺跌、成本平攤、風險控制、止損都不懂,僅僅依靠網絡上那些不靠譜的文章就誤以為這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情。”
剛買了紙黃金沒多久,崔慧嫻就眼睜睜地看著黃金從每盎司1900美元跌到1600美元。“別人說,跌了就補倉啊!我連補倉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半個月不到就損失了2000多塊錢。我覺得這才十幾天就損失了半個月的工資,太虧了。我不知道該怎么辦,冷靜了一段時間,決定不死扛,清盤。”崔慧嫻說。事實證明,清盤是對的,黃金最后跌到每盎司1200美元。
這次損失之后,崔慧嫻開始思量下一步的投資計劃:是繼續存銀行或者買理財產品,然后讓通貨膨脹把一切盈利給吃光,還是自己主動出擊,把握未來?主動出擊的話,是不是需要先做好知識儲備,建立選擇標準和投資體系?
“我把當當、亞馬遜網站上投資理財類排名前50位的書全部買了回來,首先翻目錄,看不懂就放一邊,等以后水平高了再看,很快我就篩出一套最簡單的入門書。我記得最開始看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時,每個字都認識,但就是看不懂。”除了大量看書,崔慧嫻還開始關注投資論壇,翻精華帖。“用A4紙打印出40到50頁厚厚一本,每篇我都讀了四五遍,做筆記,把零碎的知識點整理出來,再看看是不是和我的性格相合。”崔慧嫻讀這些帖子最大的感受是,性格決定一個人的投資方式:“一個激進的人是沒法穩健投資的。我要找到最適合我性格的投資體系。”從2023年年底到2023年,崔慧嫻消化了上千萬的文字,心里有了底,然后開始做計劃。
“我買了6。8萬元的債券型基金,然后從每個月定存的50%工資中取出2400元定投2只指數型基金和2只股票型基金。那時候大盤已經跌到2100點,很多人肝腸寸斷,跑都來不及,我這個時候入市,身邊的人都說我腦子進水。我突然就懂了我外婆和媽媽說過的話——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此刻,我堅信大盤被低估了,市場越絕望越是我進場的時候。我要開始買股票了。”
2023年3月1日,崔慧嫻在家里算了一下,發現手頭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有大約30萬元,她打算用30%的資金開始建倉,然后看大盤的走勢,如果大盤一路高漲,那就不追,如果大盤持續下跌,則分批把余下70%的子彈打光。
在剛買入股票的兩個半月里,大盤都走得相對平穩,指數一度維持在2300點上方。崔慧嫻正慶幸自己介入的時間點掌握得好,端午節之前大盤開始暴跌,開盤就跳空幾十點,隨后大盤斷崖式下跌。“整個6月和7月,我一直在補倉,我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只是本能地覺得,不停地補倉可以拉低成本,可以買到更便宜的籌碼。”崔慧嫻說。
到2023年年底,崔慧嫻的股票格局基本定型,投入本金19萬元,股票持倉中,金融類股票占比達到70%。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存錢依舊是崔慧嫻最重要的理財習慣。無論如何消費,她還是習慣取出50%轉入專用的理財卡,只是分配比例和以前有了變化。“現在是50%日常消費,50%先補充股票現金賬戶。倘若日常消費賬戶中現金充足,則將多出的現金轉入另一張固定儲蓄卡,直接3個月定投。”崔慧嫻說。
2023年崔慧嫻做的另一項重要投資是買房。買房之初,她就定下一個原則:在最好的地段買最好小區的房子。雖然不是最好的時機,但正好遇到浙江炒房團中的一員迫于經濟壓力急于出手,崔慧嫻以不到80萬元的價格買下了一套90平方米的市中心兩居室,讓公積金賬戶里的錢開始運轉起來。現在,這套房子已經漲到100多萬元了。
春節過后,眼看著黃金價格已經跌到每盎司1200美元,崔慧嫻開始在銀行開通黃金實物定投的業務,每月定投1000元,定投期間,一旦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她還打算加大定投的金額。
在開始投資股票的這段時間里,崔慧嫻很少看大盤。“我總結買股票的分兩類人,一種是看趨勢追漲殺跌的,另一種是看企業,選有價值的越便宜越買。我屬于后者,至今我都看不懂K線圖,但是我會看公司的年報和財報,做分析,我看到的不僅是數字,還能看到人性,這反過來幫我更好地理解生活。”她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紀律,投資時一定要有耐性,按規劃買,計劃要買的股票如果股價沒到等待加倉的點位,就換其他的股。“因為有規劃,我才能按部就班地實施;因為沒有紀律,我才在貴金屬投資的初期栽了大跟頭。事實上,在接觸的很多理財類書籍中,我看到最多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如何用紀律規劃人生!”
三
2023年上半年,崔慧嫻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去看賬戶,也不關注大盤指數,最初是刻意的,后來就成了習慣。偶爾想起自己的賬戶,打開一看,還是半死不活地躺著,依然有5%~8%的虧損。但是到了第四季度,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在券商的帶動下,賬戶內的保險股、地產股和銀行股開始了令人驚訝的上漲。
2023年最后兩個月,可以用“瞠目結舌”來形容。崔慧嫻倉內的股票都開始瘋狂上漲,賬戶內的市值幾乎每兩三天就會有新高,越往后,每日的盈利就越多。2023年12月31日收盤時,崔慧嫻對自己的股票和基金賬戶做了盤點,從2010年開始,歷時5年,她的資金終于接近100萬元。
進入2023年后,崔慧嫻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能否搭建一個符合我實際情況的理財體系,更合理、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資產?
在對資產狀況進行盤點后,崔慧嫻認為,2023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繼續擁有現金,這樣倘若股市出現重大機會,手頭就有足夠的錢來購買大幅下跌的股票了。資產狀況明確后,崔慧嫻對工資進行了合理分配,搭建了3個賬戶:用于日常消費的消費賬戶;用來存應急資金的備用金賬戶;用來定投基金和黃金,以及為股市賬戶積攢現金的投資賬戶。“賬戶搭建好后,需要定期檢查,最重要的目的是確認賬戶中存了多少錢,和上半年比起來增加了多少凈資產。如果沒有完成備用金的硬性指標,原因是什么。”
2023年1月,崔慧嫻在理財認知上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像我這種好吃、好玩、喜歡自由,不愿意被環境捆綁的人,是不可能去做基金投資的,那么我這種上班族怎么才能讓資產增加呢?我覺得必須開源和投資相結合,將開源結余的錢用于資產配置。”
“這是個互聯網知識付費時代,我可以通過互聯網付費的方式把現金流的多種渠道都發掘出來,可以寫書,利用公眾號開展商務合作,開線上、線下的分享課……”崔慧嫻說。從崔慧嫻的記賬本上,能清晰地看到她開源的成果:她獲得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元用了5年時間,而第二個100萬元只用了不到10個月的時間。“靠工資存錢的時候,我總是盤算著找年化收益15%的產品,現在想的是,多賺錢,找個年化收益8%的產品,跑贏通脹就可以了。手上的現金越少,越有賭徒的心態;現金越多,越謹慎,對收益率不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現在的崔慧嫻和同齡人相比,在財務上相對自由。
擁有足夠多的錢,然后吃喝玩樂、游山玩水,這就是財務自由的真正目的嗎?“我曾經一直這么認為,但是現在我才意識到,財務自由的重點是自由,而不是財務。財務自由的存在,為時間自由、精神自由提供保障,目的是讓財務上得到解脫的人,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過自己想過的人生。我一直信奉一點:有尊嚴的生活,需要經濟的獨立來庇佑;自由的選擇,需要經濟的獨立來保障。”崔慧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