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文明
“面子”在漢語中是一個舉足輕重同時又很有趣的詞。在這個擁有四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里,這個詞并不是用來描述人的相貌的,而代表了滲透于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一種觀念。中國人總想在別人面前顯得體面和優(yōu)越些。能夠做到這一點就算是有“面子”,反之則是“丟面子”。中國人深知體面的好處,因而總在旁人面前像演戲一般表現得很體面。
“面子”一詞包含兩種主要意思。第一種是榮譽或聲望。例如,有一個人為公眾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由此贏得崇高的榮譽,并且京師的報紙刊登了他的大名和貢獻,使之在全國范圍內家喻戶曉。于是,這個人就有了很大的“面子”,這使他成為舉國上下敬仰的人物,而他那些住在偏遠省份的窮鄉(xiāng)親也會不厭其煩地讀有關他的報道,欲使之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下去。
“面子”這個詞包含的另外一層含義是自尊或尊嚴,這是中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全力維護的東西。例如,一個苦力得知他的老板對他很不滿意且欲解雇他,他立刻編造出一些讓他的老板莫名其妙的瞎話,說自己不想干了。這個苦力離開老板時面帶微笑,因為他盡管丟掉了工作但挽回了“面子”。在這之后的兩三天內,他在朋友面前走路的樣子都是趾高氣揚的。他的一個朋友遇到他說:“聽說你現在不在某某人那兒干了。”“不了。”他答道,鄭重得儼然是一位法官,“我再也無法忍受他了。他懇請我留下,甚至愿意增加我的工錢;但他應該知道,錢并不意味著一切。”“你當然不應該再干下去了。”朋友說。他們倆都一本正經地看著對方,好像都很認真的樣子,其實卻不然。這個朋友并沒有受騙,他知道那個家伙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在做戲,并且憑著一種中國人的本能,他也進入了角色。
“面子”思想并不是現在的產物,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了。據記載,周朝時一位有名的君王發(fā)現他的六卿中有人常收受他人的絲綢賄賂。周王并不想責罰他,因為很需要他的輔佐。為了使他改掉這個毛病,又不傷他的“面子”,周王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一天,周王送給他大量的絲綢作為禮物。他很驚訝,不知道周王為何要送他這么貴重的禮物。“我聽說,”周王說,“你很喜歡這樣的禮物,所以我想你收到我給的這份禮物會很高興。”他立刻意識到自己收受賄賂的事情敗露了。但看到周王用這種和善的方式來告誡自己,他知道周王這次寬恕了他。同時,他也保全了“面子”,所以可以繼續(xù)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