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將糾纏一生-社會
我知道的美國記者里,瑞克·布魯格的文筆最為優美,他寫過一本《南方紀事》,能把一米八的大漢給看哭。書中有一大部分內容,他回憶了自己的父親——一個參加過朝鮮戰爭的人。在一個月光清朗的晚上,朝鮮的士兵爬過結冰的河面到對岸來殺美國兵,布魯格的父親醒了,看到趴在河面上的士兵,沖過去廝打起來。冰面破裂,那個小個子士兵掉進河里。在夜晚鞋里都能結冰的隆冬,這個士兵即便爬上來估計也活不了,但他每一次試圖浮上水面,都會被布魯格的父親摁下去。老布魯格從戰場上活了下來,結婚,生了孩子。此后一生,他都沒有忘記那個向下按壓的動作,也沒有擺脫那場戰爭的陰影。他終日把自己浸在烈酒里,毀了自己。
在關于那場戰爭的所有敘述中,這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它沒有提國家,沒有談敵我,只是告訴人們,一場戰爭會對一個人產生多么可怕的影響。再想起這本書,是因為一部電影——《我的戰爭》。電影上映前,官方發了一個宣傳片,很多人說看完后尷尬得想爆粗口。我不信,特意去看了一遍——宣傳片里,一個禮貌客氣的韓國導游接待了一個中國老年團。導游說既然從中國來的客人第一次到首爾,就先介紹下這座城市。結果老人們紛紛表示自己來過一次了:那時候還叫漢城,不用護照,“我們是舉著紅旗進來的”。讓人不適的不只是他們的言辭,主要是那種興高采烈的態度。當宣傳片試圖用這種調子來喚醒人們的記憶時,創作者顯然沒有意識到,片子里談笑風生的那段歷史,其實是一場災難,給很多參與其中的人帶來了注定糾纏一生的痛苦。
人與歷史,有時候會以一種奇怪的方式發生關聯。我老婆是唐山人,也正因為如此,我才記住了9月21日是胡思杜的忌日。胡思杜是胡適的小兒子,1949年,胡適離開大陸,胡思杜決定留在大陸。結果,沒過多久,大陸這邊開始批判胡適,人們都沒忘記大陸還有個胡適的兒子,矛頭開始指向他。胡思杜不得已,公開與父親斷絕關系,甚至還在香港《大公報》上發文批判父親。然而,父子關系哪能那么容易斷?他后來被調到唐山鐵道學院當老師,“反右”開始,胡思杜又理所當然成為被批判的對象,他最終不堪其辱,自殺了。那是1957年,算起來,到今天已有59年。
這種發公開聲明斷絕關系的做法,國人中多矣。這可能和人們印象里,“關系”很重要有關,或者怕彼此占了便宜,或者怕受到對方拖累。金庸也寫過很多這類故事,《射雕英雄傳》里有個叫黃藥師的,不但要和徒弟斷絕關系,還斷了他們的腳筋。單憑故意傷害罪中“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這一條,就夠判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但最后,師徒之間的感情,仍然撕扯不清。
“女神”舒淇結婚時,聲明里有一句話:“是的,我們決定相互糾纏一輩子。”很抱歉在這種場合引用,我只是覺得用“糾纏”這個詞來概括人生簡直太準確了。現實是,一旦發生了關系,越想斷就越斷不了。那天看一則八卦,其中說,湯姆·克魯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和前妻離婚時,特意在離婚協議里加了一條限制:前妻凱蒂·赫爾姆斯,5年之內,可以談戀愛,可以約會,但不可公開新的戀情,也不準讓任何一任男友接近兩人的女兒蘇瑞。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把這個問題考慮得清楚,真正想約束或厘清一段關系,言辭再激烈的聲明都不靠譜,終究還是要簽協議,講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