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輕浮的感受里-生活
突然很想翻翻自己從前在博客上寫過的“流水賬”。輸入登錄名和密碼,始終無法匹配,到底還是沒能登錄成功。
連自己都想不起來已經多久沒有光顧過那個博客了,能想起來的是,最初使用博客記“流水賬”大概是在2004年。那時候覺得寫博客比寫日記好玩,雖然都是私人化的記錄,但有人跟帖評論,可以實現“有限分享”。
很多時候我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有些話有些事想和人分享,又不想和太熟悉的人分享。當熟悉的人不知道你博客地址時,你和那些從未謀過面又聊得來的網友分享你對生活的感受,那種感覺很踏實。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也會順著博客上的鏈接從一家竄到另一家去窺探各色博主的生活。
那時候寫博客很矯情。有了感觸,無論回家再晚也要打開電腦記錄下來,因為那種感受是“實時”的,事后“補錄”,很可能會把一些感受過濾掉影響它的真實性。我想象著若干年后再來光顧這個博客,我能真實地回憶起若干年前的某一個時刻我做了什么,有著怎樣的感受。
好景不長,后來發現MSN上的朋友在使用MSN空間。說不清自己受了什么誘惑,那些有關生活的流水賬開始轉移到了MSN空間里。光顧老博客的機會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MSN空間功能據說要被微軟拋棄掉。回頭想去青睞老博客,卻再也找不到了過去的感覺。那時候門戶網站都開始做博客了,老博客里的那些博友們也紛紛轉移了陣地,很少再能看到他們更新的日志。
后來微博興起了,對生活偶爾發點牢騷或者感觸也留在了微博里。有一天一個朋友問我,你還寫博客嗎?突然覺得寫博客的事情恍如隔世,離自己似乎已很遙遠很遙遠,可掰掰指頭算算,不過也就兩三年的光景而已。寫博客興致最足的時候,我可是打算一直寫下去,等自己老了之后再回頭看看年輕時有多矯情多荒唐。
再后來的事情就不用說了。微信來了,朋友們開始在朋友圈里曬生活晾感受,自己也隨波逐流地開始使用朋友圈。朋友圈成了最時髦的日記本,可是我在使用它的時候已經沒有了最初使用博客時的虔誠。我不再想象未來的某一天我會回頭看過去的某一時刻我在朋友圈里記錄了什么,有著怎樣的感受。我知道,也許過不了多久,又有新產品會替代它。就像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科技進步面前,沒有什么產品是永恒的。
我們總是不愿意落伍時代,每一個新產品面世時,如果不嘗試著去體驗它,總擔心自己會成為“老古董”。可是我現在越來越感覺,這些對新產品的體驗都是“進行時”的,它成不了“過去式”。至少對個人記錄生活這個功能來說,它們不是最牢靠的記事本。所有的分享與體驗都是“現世”的,當你發出一個圖片或者記錄下某句話時,它的存在價值可能也就只有幾天甚至更短時間。有多少人會去翻閱幾個月前你在微博里或者朋友圈里發過什么照片寫過什么感受呢?當新一輪的產品替代老產品時,很少有人再去翻檢你在老產品中留下過何種印跡。
就這樣,我們對生活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廉價。就像我們在使用膠片照相機時,每一張照片都會用心去拍攝,當數碼相機取代了膠片相機,照相越來越方便了,但我們隨便“咔嚓”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每一次按快門時不再虔誠不再敬畏,反正“咔嚓”完之后可以隨意“Delete”繼續“NG”。今天的我們,走在路上低頭看見一片樹葉,或者抬頭看見一片白云,然后奉送一條微博或者朋友圈,這已經成了一種存在方式或者習慣,甚至可以看作這是在向自己或者他人傳遞的一條信息,很難說信息背后還有太多情感的存在。當你發送完這條信息之后,你還會回頭再去感受你當時的感受么?科技越發達,信息越便捷,我們對生活的感受是不是會變得越膚淺?
我們不得不成為科技產品的俘虜。可是科技產品再先進,它都不可能成為生活中最堅固的記憶硬盤,也不可能成為你生命中的記事本。如果想回頭看看過去的自己,你必須在不同的工具中翻檢,最悲哀的是你還忘記了密碼,過去的自己也便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