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黑洞”-文明
根據美國學者的統計,人類每年往海洋中傾倒的塑料垃圾多達800多萬噸。而這些塑料垃圾成了許多海洋生物的致死原因。在海中浸泡一段時間之后,塑料垃圾上會附著很多浮游生物,它們能散發出與腐爛藻類相同的氣味,這讓一些靠嗅覺覓食的鳥類錯把塑料當成食物。
2023年2月,人們在挪威的西部海岸上發現了一頭擱淺的鯨魚。它躺在沙灘上奄奄一息,經過一番檢查,人們并未發現它有外傷,便推斷它是患了嚴重的疾病,于是對其施行安樂死。但解剖結果讓在場的人都震驚了,鯨魚的胃里塞滿了塑料袋。
你以為塑料垃圾殘害的只是海洋動物們嗎?那你就錯了。梅西大學2023年年底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的海洋生態健康狀況已經變成了最嚴重的“極端不良”。目前,海洋中大概有5。25萬億個塑料碎片,其中92%都是微塑料。僅美國一個國家,每天就有約800萬顆微塑料被排放到海洋里。一個國家便已如此,全球國家加起來呢?
什么是微塑料?簡單來說就是肉眼很難看清的塑料顆粒。它們的粒徑小于5毫米,普遍存在于我們日常使用的洗護用品和一些劣質的塑料瓶里。這些微粒通過下水道,流入湖泊和海洋。
浮游生物使微塑料擁有與藻類相似的氣味,所以魚類喜歡吃微塑料。海魚擁有優質蛋白,所以人類喜歡吃海魚。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最終將排放到海里的微塑料,吃到了自己身體里。這些微塑料沉積在肝臟內,會造成慢性沉積性中毒,甚至進入血液,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海洋是地球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生態出現問題將危及整個地球生態。所以減少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海洋這么大,要靠人力撈起所有的塑料垃圾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澳洲的兩個小伙子告訴人們,撈垃圾是可行的,但不是靠人力。他們發明了一個特別的“垃圾桶”,僅花了24個小時,就將新西蘭和英國的兩個布滿塑料垃圾的港口全部清理干凈!
這個像黑洞一樣,能源源不斷地將垃圾吸進去的“垃圾桶”,可以緩解令各國政府頭疼不已的海洋垃圾問題。
發明它的兩個澳大利亞青年人,皮特和安德魯,是一對好朋友,平時喜歡去海邊沖浪。他們發現海上的垃圾越來越多,沖浪變成了“沖垃圾”,這讓他們非常苦惱,卻又無可奈何。雖然他們會主動清理海上的塑料垃圾,但單靠人力是不可能清理完的。2008年的一天,安德魯看到路邊的垃圾桶,忽然想到一個點子:如果在海里放置一個可以自動收集垃圾的垃圾桶,那問題不就解決了?
兩個人果斷辭去待遇豐厚的設計師工作,在海邊租了個空置的庫房,著手設計他們心中的“海洋垃圾桶”。因為有做設計的基礎,他們很快就設計出第一個“海洋垃圾桶”,并給它取名為“Seabin”。為了慎重起見,他們首選碼頭、港口、游艇停泊區和河流等地作為試驗的場所,因為這些地方的風浪較小、環境相對可控。但是,一個完整的產品光有漂亮的外觀是沒有用的。由于缺乏制造專業的知識,他們設計的初代產品只能算是一個擺設,并沒有發揮他們想要的功用。
兩個人開始思考問題的關鍵。他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補充了動力學知識。他們做起了專業的焊工和開模師傅。他們做了一次又一次實驗,畫了一張又一張設計圖,一轉眼,10年過去了。
2023年年初,他們拿出新一代的Seabin。與之前的產品相比,新一代的Seabin從表面上看,更像一個普通的水桶,只是它的底部安裝了一根連接著岸上水泵的水管。其工作原理是借助水泵強大的吸力,將漂浮在海上的塑料垃圾和油污吸到水桶中的纖維袋里,而海水則在經過過濾后排出。纖維袋可以隨時拆卸,便于清理其中的垃圾。為了驗證產品的可靠性,他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來測試這款新產品。結果讓他們喜出望外,他們發現,這個看似不大的“垃圾桶”,能收集方圓6米以內的幾乎所有垃圾,大到20升的汽油桶,小到直徑只有2毫米的微塑料,統統被它輕松吸入。而這種“海洋垃圾桶”在近一年的實驗里,從未吸進過一條魚。
最重要的是,這個“垃圾桶”全身上下,都由可回收材料制成,對環境完全沒有污染。水泵采用太陽能發電,只要有陽光的地方,就能使用。試驗成功后,皮特和安德魯信心滿滿,他們在網上發起眾籌,希望能獲得可支持大規模生產這種“海洋垃圾桶”的資金。沒想到眾籌剛發起,Seabin就被一家大型水污染處理機構和環保公益組織看上了,他們找到二人,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開始大量生產Seabin。生產出的第一批產品,被他們投放到新西蘭和英國的港口進行試驗,只花了24個小時,便將港口附近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凈。皮特和安德魯表示,要將Seabin投放到全球各個海域,以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
未來,他們希望制造出一個尺寸更大的“垃圾桶”,可以在短時間內收集更多的垃圾,以凈化海洋,拯救海洋生物。
可能有人會覺得,如此將垃圾撈上來只是讓垃圾換個地方待著而已,并沒有真正處理垃圾。其實,回收的塑料垃圾可以經過粉碎和重塑的方式,做成各種實用的生活用品,再一次被我們利用。這是最環保的處理方式。
有的人丟了10年的垃圾,有的人卻花10年去做一個“垃圾桶”。世界之所以如我們所見的一般美好,是因為有人在默默改變它,而我們,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