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只剩三條腿-生活
早幾日我帶念初中的兒子到一個朋友家做客。這朋友也有一個兒子,比我兒略大。兩個孩子有同好:對電腦游戲無限傾心。就像金庸的小說中某一門派的高手遇到了另一門派的高手一般,下了若干說辭之后便躲到那間有電腦的房間里去過招。這邊廂大人自然也就把話題扯到了如今的家長難做上來。朋友說他兒子沉迷于電腦,雖然這也有好處,因為要看懂游戲上的英文提示,英文單詞是認得了許多,不過壞處就更多,最明顯的是各科學業成績下降得厲害。朋友愁眉緊鎖:“我兒子電腦固然玩得精,但是考試是考電腦么?我現在堅決不準他玩電腦,只準他搞學習。今天是你兒子來了,又是周日,所以才讓他玩玩。”朋友又說,如今的小孩子真難教,并不像我們當年做學生時那樣,跟著老師的思維跑,把老師的話當做金科玉律。如今的小孩子都很有個性,不但很有個性,而且還處處要把個性張揚出來。朋友舉一例說,老師要學生背歷史,他兒子就意見蠻大,當著老師的面在課堂上大聲說:“把幾百幾千年前的死人記得牢牢的有什么用?現在有那么多了不得的活人都還記不過來呢!”把老師氣得要休克過去。
后來朋友還說了一樁小事,這小事其實還細想不得,一想真的蠻可怕。他兒子最近趁大人不在家時拿鋸子把家里的好幾把椅子各鋸斷一條腿。我聽后以為這也真是小孩子家的無聊把戲,但后來心念一動,覺得也許并非如此簡單,想必是這孩子覺得學校與家庭總是逼自己要干什么、不干什么,于是忿忿然拿椅子腳來發泄。假若椅子腳尚不夠他發泄,接下來又會發生什么呢?所以細細一想,背上就出冷汗。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有如一條漫長的隧洞,小孩子們悉數擠在這隧洞中朝前趕去,能出得洞口見得陽光的畢竟是少數,這少數便是得到高分的部分。然則少數之所以高分,也只是證明了他們是這種體制的適應者,未必就能證明他們是廣闊的社會生活的適應者。少數之外的多數,又未必不是才俊,只是為這種教育體制制約,一時不能出頭而已。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自己,包括我的好些朋友都有過類似經驗:參加同學聚會,細細算來,發現混得最人模人樣的幾乎鮮有當年班上那些考試分數最高的同學。
所幸如今的小孩子已不像他們的前輩,強爺勝祖的地方也決計不再聽話、讀書一屬——我兒子每每與我據理力爭什么的時候,我就明白到了這一點,這也是我為什么時常讓步的原因。
從朋友家回去的路上我把朋友的兒子鋸椅子腿的事同我兒子說了,問他這是為什么。兒子幾乎不假思索地說:“老師呀、家長呀強迫他學這樣學那樣,又不許他玩電腦,他當然有氣啊,還不鋸椅子腳?”
我問我兒子:“那你為什么不鋸椅子腳呢?”
兒子說:“老爸不強迫我??!老爸要是強迫我,那對不起,我也會鋸的。”
椅子剩下三條腿,表示椅子業已殘廢。受了壓抑的中學生其實是以這種方式暗示大人:沉悶且桎梏的學習空氣,必致人以殘。
真是聰明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