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祖籍,沒故鄉的人-生活
我常常這樣問自己:你有故鄉嗎?
我也常常跟人說,我屬于那樣一種人:有祖籍,而沒故鄉。
是的,按習俗,按傳統,每一個人都會有個“祖籍”。按理說,那“祖籍地”就是人的“故鄉”。但在我的感覺里,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故鄉。
先說被稱作“祖籍地”的那個小鎮,記憶中,只是在很小很小的時候,不知因了什么事,也忘了是跟著誰,去過那么一回,能留在記憶中的也只是一片陳舊的瓦房,一條清寂破碎的老街和老墳上(或老宅上?)幾棵并不蒼勁的松柏(或枇杷樹?)。我沒能誕生在“祖籍地”,后來也沒在那兒生活過,這是造成我“故鄉觀念”淡漠的根本原因。這和當年時代的動蕩和整個國家遭遇戰亂有關。父親作為祖籍地鄉鎮上第一批接受現代西洋化教育的年輕人,第一批不安于故土的封閉落后,而“志在四方”的年輕人,一直漂泊在外,再也沒回過小鎮上的老宅。故鄉觀念的淡漠,應該始于他那一代人。后由于逃避日本鬼子造成的戰亂,他和年輕的母親最終把我生在了離祖籍地幾千公里外的昆明,就最后注定了我這一生跟“故鄉”的“疏遠”。抗戰勝利后,極幼小的我隨父母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時間。后來我們全家曾隨同祖父母,又在蘇北一個小縣城里生活,度過了我多舛的兒時。那兒離祖籍地雖然只有幾十里路,但我始終沒有回去過。蘇北那個破舊的小縣城里發生的許多事情,的確給我留下過極為深刻、也極為鮮活的印象,但要把它算作“故鄉”,依然是有些勉強的。再后來,父親病故,母親不得不再度到上海謀生,全家便都跟著落戶上海。少年的我有幸也成了“上海人”。但后來的我,又由于時代風云的裹挾,幾進幾出上海城。一次離開上海去安徽農村插隊,一次離開上海去新疆兵團“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兩次都遷走了上海戶口,是準備死心塌地去“當一輩子農民”,“干一輩子革命”的。在皖南山區待了3年,不得不病退回上海。3年后,剛滿20歲的我又一次注銷了上海戶口,熱血沸騰地去了新疆兵團農場,在那兒我整整“戰斗”了12個年頭……青春年華啊,那種充滿理想色彩的狂熱,那種完全不計人生后果的追求,那種幾近出生入死式的煎熬和磨練,以及到頭來以一種極悲情的方式,造就一次歷史性的大撤退大“潰敗”大變換和隨之而來的大徹大悟……現在,我和我自己的家雖然落戶在北京,但母親依然在上海。按國內一向的政策規定,兒隨母落戶,我似乎仍可以算作是“上海人”。但要真的把上海算作自己的故鄉,可能會讓祖籍的鄉里人笑掉大牙,說我都臨老了,卻又“嫌貧愛富”起來……
那么,權宜之下,我能不能把北京拉來當做自己的“故鄉”?再怎么說,滿打滿算,我拿到北京戶口,入籍北京,也已經整整30年了。兩個兒子都在此地長大成人。自己的事業也是在此地鋪陳結果。展望今后,大概也必將終老于此,埋骨于此鄉……
這個想法,當然是不行的。于情于理于制都說不過去,就是從我自己的內心來說,也通不過。不知道為什么,30年了,我總是覺得,自己在北京這地方始終只能算一個“客居者”,所作所為,無非是借此方一塊寶地,稍稍地做了幾件自己想做的事而已。來也匆匆,有朝一日,去也會匆匆,不會留下什么特別的念想……
于是靜下心來這么一想,心還真哆嗦了一下:難道我這人真成了那種有祖籍,卻沒故鄉的人了?
但哆嗦之余再往大處和遠處想,倒也踏實下來。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一百年里,由于時代的緣故,不是造就了一大批像我這樣“有祖籍,沒故鄉”的人嗎?他們所存活的那一個世紀,恰是中國這塊土地上發生極度動蕩和天翻地覆變化的年代。正是這種動蕩和變化的召喚,使他們這伙人無法安生于某一處,去滋生和積攢那既定的鄉土情。他們這些人像一支被時代風云統帥的“大軍”,激動于“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旗,時而席卷東去,時而揮戈西向,長嚎當歌,長歌當哭,要求自己不計一地一時之得失(實際上也無法計一地一時之得失),只問終極目標在哪里,甚至都不顧途中“落馬”的戰友有多少,“中箭”的同盟者又有幾何,也不問自己何時會落馬和中箭,更不問路途的遙遠和泥濘,不顧自己一度的無知和狂躁,只朝著認定的方向亦步亦趨……
他們薄情嗎?他們矯情嗎?他們失常嗎?
但他們可能會常常無顏以對自己的故鄉和親人……
想到這里,我倒也覺得可以自慰和自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