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伙人:成功易,守功難-社會
劉備、關羽、張飛應該算是最早的中國合伙人了吧,他們三兄弟自桃園結義后便心往一塊兒想,勁兒往一塊兒使,白手起家,創立起了蜀國集團,輝煌一時。可他們后繼無能人,公司最終被魏國集團吞并。其實,早在創業初期,蜀國集團滅亡的隱患就已經埋下。
蜀國集團的創立不同于東吳集團和魏國集團,人家一個是世襲,也就是天生的富二代;一個是壟斷,曹操控制了天子,占盡了優勢。
而蜀國集團呢?是三個泥腿子摸爬滾打拼了命干出來的,這樣的公司最大的特點是:前期發展迅速,后期停滯不前。因為創業之初,每個員工都不計利益地干活兒,爭取公司效益的最大化;而闖出一番名堂之后,原有的老員工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既得利益者,而他們的眼界又不怎么開闊,守住原來的利益和業務成了他們的黔驢之技。
在這一點上,關羽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分得荊州這塊市場后只知死守,不懂得向外部開拓新市場,以穩固自己原有的市場。商場如戰場,你不惦記別人的地盤,別人還覬覦著你的市場呢。叢林法則也適用于商戰之中,你強,別人就會依附你;你弱,別人就會吃掉你。果不其然,荊州這塊市場最終被東吳集團吞并,逼得關羽敗走麥城,輸得一塌糊涂,連一點兒反抗之力都沒有。
再說張飛,也好不到哪兒去。合伙人關羽丟失了重要市場,張飛不考慮公司的狀況,只顧自己悲傷落淚,借酒澆愁。還勒令手下人做他們根本完不成的任務,最終逼得他們鋌而走險,把他給出賣了。暴發戶、官僚氣息、家長式管理等張飛身上這些弊端使他在事業上難有大的發展,這也是大多數家族式企業所共有的弊端。
而劉備,作為公司合伙的帶頭人,他一沒有把公司從家族式管理升格為企業式管理,二沒有很好地把握市場的動向。關羽、張飛兩人先后失利,劉備沒有檢討自己公司內部存在的問題,而是遷怒于東吳集團。不計后果地舉全公司之力與東吳集團死磕,他的意氣用事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
劉備、關羽、張飛在創業之初,隨便一個人都能獨當一面,挑起公司的大梁。可在企業初見成效時卻變得碌碌無為,不僅開拓不了新市場,就連原有的市場也在一步步縮水,甚至完全丟失而無能為力。這才是蜀國集團走向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即使諸葛亮再厲害,也無法改變蜀國集團的命運。家族式管理模式已將這個龐大的機構架空了,使干活兒的人干不了活兒,不能干活兒的人卻頤指氣使地領著空餉,就這樣蜀國集團被坐吃山空。到后來,諸葛孔明想開拓新市場都選不出一個得力干將。盛極一時的蜀國集團沒有敗給競爭對手,卻敗給了自己,真叫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