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愛情電影故事語錄
來,先看第一個,男主角在朋友的單身告別趴體上,遇到一個驚為天人的美女,看到她的一瞬間,氣血上涌老二噴張,于是他知道,他必須得推倒她!哪怕上過就死也在所不惜!
不玩微信不玩陌陌的美女,果然是個“純潔的好姑娘”(純粹吐槽一句啊喂,你這意思是說像我這樣玩微信的姑娘不好么編劇導演?!)然后這純潔的好姑娘被男主一句文藝腔打動了,滾床單了,懷孕了。女主還拒絕了身家千萬的高帥富——請給我一個她拒絕高帥富的理由!別跟我說窮人的愛情才是愛情這種屁話!警告姑娘們,一見鐘情=見色起意,美色當前,男人連腦袋都可以不要的,別扯上愛情。沒有TT千萬別信男人忽悠,等你肚子大了,沒房子沒車沒希望你也得嫁哦,呵呵呵。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年輕時忙著掙錢,沒空享受人生,現在終于有資本了,“再不玩就老了”于是約各種小三小四五六七每天瀟灑到半夜,回家前必然在樓下灌酒掩飾香水味(這個網絡段子多少年了?)然后醉醺醺回家說客戶“真討厭!”
中年男人有句話殘忍卻極度真實:婚姻?前半段是激情,后半段靠親情,中間全靠婚外情。當男人躺在床上假裝喝醉,老婆無精打采跪在地上擦地板時,男人那得逞的奸笑,透露了中國男人真正的目的:就是要不斷給女人洗腦,告訴你們“無論我在外面有多少女人,我從來沒想過離婚!”——你丫不想離婚,自己在外面玩得爽,一年交一次公糧,老婆還得守活寡么?想離婚?真離不了,一離婚女人就掉價,就怕找不到更好的,所以咋辦?老婆也偷情唄,這樣最公平了。可是,無數被洗腦的女人聽見我說這話,恐怕都會罵我沒廉恥心。
你問這樣的中國男人有沒有愛情?絕對沒有,親情倒是有的。第三段愛情故事,是結婚多年的兩口子假扮偷情的奸夫淫婦,最終男人還是罵自己老婆“騷!”嘖,這幫男人娶老婆都只要端莊高貴冷艷,然后自己在外面找個騷娘們就夠了。等到多年以后,他不行了,自然乖乖跟你過日子,大半輩子走過來了,女人也不可能這時候離婚了,婚姻也就這樣一輩子了。支撐他們婚姻的,就是孩子。(話說,男人四十就搞不動了,國外的男人四十歲還如狼似虎呢,看到這你可以大罵我崇洋媚外,是的,我就是崇洋媚外!)
所以,你也就別怪第四段故事里,本片中唯一純美的校園之戀中,兩個可愛的少男少女被自己的父母嘮叨掌控了。這幫父母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和愛情,孩子就是他們唯一的希望,能不管著孩子們嗎?少男少女的牽手后的羞澀一笑,最讓觀眾怦然心動。這一段,是影片唯一的亮點。
第五個故事,是病重的老婆為老公提前相親,雖然這個段子一開始我就猜中了,但是在超市里揭露兩人真是夫妻的時候,還是毛骨悚然的感到一陣涼意!這尼瑪是亂倫驚悚片嗎?!一輩子照顧老公,生怕自己死了老公這個殘廢人無法自理,趕緊替他找個小保姆代替自己的崗位。——順便吐槽那位40歲離婚在美國定居20年又回來想找個伴的老女人,你白離婚了,也白在美國活了20年,難怪要回國找老男人,就這點思想,也就配得上玩不動干不動的老男人了。
直到這時導演才試圖告訴我們,這是一段中國人的愛情故事:從少男少女時的怦然心動,到青年時的熱血噴張,不顧房價高漲結婚了,十年后,婚姻失去激情男人外遇了,老婆忍耐著。又十年,男人不行了,老夫老妻偶爾吵吵架,但吵架都帶著默契。再二十年,熬到彼此都老了,女人照顧了男人一輩子,這愛情,也就圓滿了。
影片中各種拼湊的段子,也擋不住觀眾一陣陣笑聲(為啥我覺得大家笑點好低,是我不投入嗎?)借用電影里的一句臺詞問問導演和編劇,拍這樣的電影,有什么意義嗎?是在教導女人們,老公出軌了,忍著,耗著,耗到老公不行了這份愛情就白頭到老了嗎?親,那是中國式親情,不是愛情!
可以相信,看到我打這個差評,會有很多人罵我不懂愛情,嘖,我只想說,你們相信什么樣的愛情,就會遇見什么樣的戀人。你們認為愛情就是年輕時激情,中年時彼此出軌撓撓癢,年老時互相照顧,那就一定會遇見這樣的婚姻。
對我來說,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愛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容不得半點背叛。哦對了,懷孕的老婆下樓為你買個早餐,你都擔心她去找高帥富,這種屌絲的自卑心加占有欲,真的不是愛情。
什么時候中國的導演能拍個影片告訴女人們,愛情和婚姻,不過是你身為女人價值中的一項而已,沒有無所謂,有,就一定要是錦上添花的,而不是讓你人生一團糟的。活著要有樂趣,婚姻和愛情,也要有趣才行。
北京八王墳有什么故事
八王墳,位于今天東四環四惠橋西南側的通惠河北岸。這里,曾經埋葬著清朝的“八王爺”阿濟格。
阿濟格,生于明萬歷三十年(公元1605年),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個兒子,和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都為太妃阿巴亥所生。
阿濟格驍勇善戰,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阿濟格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帶領下和多鐸一起奪取了北京城,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被封為英親王,他在王爺中排名第八,人稱“八王爺”。公元1651年,多爾袞病死,阿濟格想密謀承襲攝政王之位,事情泄露后,遭到孝莊和順治的幽禁,不久被賜死。死后,他的骨灰埋葬在通惠河畔的一個荒涼的地方,也就是后市所謂的“八王墳”。
康熙登基后,開始重新重視阿濟格的開國功勛。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清廷重新修葺八王墳,有了宮門、享殿、寶頂、墻圈、馱龍碑。正墳、土墳主次分明,更有“東衙門”“西衙門”之別,占地面積達一頃數十畝,規模宏大,顯示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貴。據見過它的老人回憶,地宮大門后有兩道彎槽,內有兩個石球;關門時,石球順著彎槽滾至門后,大門就無法推開了。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爺墳的宮門、享殿都被拆除,賣做磚瓦木料,整座墳墓遭到了嚴重破壞。日偽時期,亂世下的王爺墳在劫難逃,多次被盜。其中,“東衙門”里埋有大量的殉葬品,更是被洗劫一空。到了解放初期,八王墳隨著年代的久遠,已經破敗不堪。
今天的八王墳,已經是京東近郊地區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SOHO現代城、藍堡國際中心等一系列現代高樓拔地而起,更使昔日的八王墳舊貌換新顏。
北京的公主墳有什么故事
公主墳是北京一處有名的地方,據說這里曾經是安葬公主的地方。
近年隨著電視劇《還珠格格》的熱播,人們對于北京西三環上的公主墳曾經埋葬的是哪位公主議論紛紛,有人說埋葬的那位公主就是電視劇中乾隆的義女還珠格格,也有人說是金泰之妻,還有人說是奇女子孔四貞。其實公主墳內埋葬的是哪位公主,早在1962年修建地鐵,文物部門對公主墳進行考古挖掘時,就已經給出了答案。經過考古學家們的推斷,公主墳內埋葬的是嘉慶皇帝的兩位公主,也就是莊敬和碩公主與莊靜固倫公主。
莊敬和碩公主生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并于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下嫁給蒙古親王索特納木多布濟,卒于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莊靜固倫公主,為嘉慶四女,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于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瑪尼巴達喇郡王,卒于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因清朝祖制,下嫁的公主,不能葬入皇陵,也不能進入婆家公墓,所以這兩位公主在去世后,被葬在如今的公主墳。至于傳言最多的說公主墳內安葬的是孔有德之女孔四貞,是因為明末清初時,原明朝大將孔有德降清后,屢戰建功,所以在順治時,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被孝莊太后封為和碩公主,成為了大清朝第一位漢族公主。因為她的封號和碩與嘉慶的女兒莊敬和碩公主一樣,所以被人們誤認為是同一個人。
北京恭王府有什么歷史故事
恭王府的第一個主人是和珅,他在1776年以一品大學士和公主府的名義建的。嘉慶四年和珅被嘉慶皇帝賜死,嘉慶皇帝把和珅住的西路給了自己的弟弟慶王永璘,永璘的后代官位降至輔國將軍,就從這里搬到定府大街的西口。到1851年咸豐登基,就把這個宅子賜給恭親王奕?,奕?和他的后人住到1937年,將恭王府賣給了輔仁大學,1949年輔仁大學遷到臺灣。
看一個故事、新聞、語錄后,怎么樣才能生動的表達出來
抓住故事,新聞,主題,按順序生動情感表達出來
北京有道白水羊頭的小吃,里面有什么故事
在北京形形色色的小吃中,比起大眾皆知的羊肉串、羊雜湯來,稍稍不那么知名的,還有一種跟羊肉有關的小吃,叫做“白水羊頭”。顧名思義,這個東西是用羊頭肉做的,當然里面有一番特殊的制作工藝。
要做好白水羊頭,選料相當嚴格,刀功十分講究,制作更是精細到位。首先,選用這個羊頭,必須是內蒙古產的山羊頭,而且這個山羊頭最好是剛長到兩三歲,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選好的羊頭,需要放在清水里泡兩個時辰,直到羊臉變的刷白。然后用水煮至七成熟。此外,要切出精致的羊頭肉,必須輕快下刀,動作敏捷,順著絲片,切出的羊頭肉必須薄的跟一張紙一樣才算過關。通常,做好切片的羊頭肉,潔白干凈,肉片又大又薄,再撒上特制的椒鹽吃,清脆利口,醇香而不膩,風味獨特,很是過癮。
北京的白水羊頭,今天卻是以“爆肚宛”的名頭最響,為大家所公認,然而其實,這個爆肚宛并不是白水羊頭的老字號,原來,在爆肚宛的白水羊頭之前,在民國時以白水羊頭而名揚京城的乃是人稱“羊頭馬” 的馬玉昆師傅。馬玉昆師傅當時沒有自己的店面,僅僅在廊坊二條擺攤,但是,一個小小的攤子,由于制作白水羊頭而遠近聞名,很受大家歡迎,因而生意也還不錯。馬玉昆師傅通常每天都能輕松賣完自己的白水羊頭,就去附近的一家清真餐廳——同義館,打發時間,時間一長就認識了里面的一個年輕伙計,宛升源。他向來聰明好學,不僅能將爆肚做的很地道,還經常向馬玉昆討教羊頭肉的做法,后來這個小伙子也就得到了老馬的真傳。
馬家的白水羊頭,到馬玉昆已經是第六代,不幸的是,幾年后,老馬就去世了,卻沒能將手藝傳給后人。不過幸運的是,當年那個宛升源已經得到了真傳,雖說宛老爺子已經創出了“爆肚宛”的名號,但是為了不讓老友馬玉昆的白水羊頭失傳,便根據老馬家的手藝,如法炮制,終于讓失傳多年的白水羊頭重見天日。
你知道北京的哪些鄉村詭異故事
這個事情還是聽我父親告訴我的,并且是發生在我爺爺身上的。
改革開放初期,我爺爺在地質勘測隊里面給人家開車,經常走南闖北的跑。無巧不成書,這個事情正好發生在北京的一個小村莊里。
有一次我爺爺隨勘測隊去北京一個村莊外的小山上進行勘測地質。正好時值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有一天,隊里不忙,我爺爺就休息了一天,想著閑著也沒事,就獨自一人出去轉轉。
我爺爺翻過一個小山頭,時間就快到中午了,由于天氣熱,爺爺就想著找棵樹坐下面涼快涼快。剛好不遠的半山腰上有一顆大樹,于是爺爺就過去了。
爺爺走到大樹底下剛坐下,剛才碩大的涼蔭頃刻間變成了烈日四照,隨即夾雜著黃沙刮起了一股旋風,爺爺趕緊轉身用胳膊擋住了刮在臉上的黃土。
“嘻嘻……”
“哈哈……”
“嘿嘿……”
夾雜著旋風刮來的黃沙,中間窸窸窣窣的陰笑聲越來越近。
“兄弟,吃砂糖”
“可甜的砂糖了吃一把”
“砂糖,砂糖,吃砂糖”
“吃砂糖,快吃砂糖”
……
爺爺透過旋風刮來的黃沙看到一群猙獰著臉的小鬼抓著一把把的黃土撒來。爺爺嚇得后退了幾步,想扭頭逃跑,可一回頭后面的小鬼也包圍了過來,爺爺當時挺害怕的,慌亂之中,爺爺摘下出門時戴的遮陰竹帽拿在手中用力的掄了起來(那是草帽還很少,大部分都戴的用竹子編的像斗笠一樣的竹帽)。
“過來啊,我掄死你們”
“誰過來,看看你們誰敢過來”
“我掄死你們”
“滾開,我讓你過來”
爺爺邊吼邊用力的掄著手中的帽子,這個小鬼沖上去,那小鬼退回來,那個小鬼沖上去,另一個小鬼退回來,小鬼一邊你推我搡的往前,一邊抓著地上的“砂糖”撒向爺爺。
不知過了多久,勘測隊都已經吃過飯了沒,勘測隊里有人找我爺爺有點事情,左找右找都找不到,后來聽人說爺爺上午就去那個山頭那邊了。
“不好”,一個工友大叫,他前幾天聽村名說那邊的山頭一個人千萬不能去,特別的“緊張”,弄不好就會碰到野鬼群。
于是趕緊聚集了一群工友火急火燎的朝那個山頭趕去。
當工友們找到我爺爺時,爺爺身上撒滿了黃土,半弓著腰,有氣無力的掄著竹帽子,嘴中斷斷續續的念著:
“你,你,你們,誰還敢,過來”
“我,我掄死,你,你……”
“誰,誰,誰還,誰還敢過來”
“我,我掄死,掄死你們”
工友們趕緊上前拖住爺爺,可這時的爺爺已經迷了,根本誰都不認識,掙扎著用帽子朝工友們掄去。
“你,你們,你們還敢上,上前”
“我,我,掄死,掄死你們……”
工友們把爺爺抬下山后爺爺大病了一場,整整在床上躺了七天。
后來聽父親說幸虧當時爺爺年輕力壯,并且工友們去的及時,要不我們再也見不到爺爺了!
北京天源醬園有著怎樣的故事
天源醬肉時百年老字號,創辦于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經營歷史,坐落在西單十字路口東南角,創始人是劉湛軒。
劉湛軒是當時京城著名“四大當鋪”之一,俗稱“當劉”,原籍為京西八里莊人。當年他用二百兩白銀買下了一家即將倒閉的油鹽店,開辦了天源醬園,并請醬菜師傅引進清宮御膳房的技術,前面開店,后面辦廠,自產自銷,尤其以生產甜面醬和各種甜醬菜聞名。
關于天源醬菜,有一個故事,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在用膳時,吃到“天源”的桂花糖熟芥時大加贊賞。這一消息很快傳到醬園店老板那里,他立即吩咐人把堂內盛放糖熟芥的瓷壇,以紅漆木架裝飾,并表明“上用糖熟芥”字樣,一時間,天源醬園在京城名聲大噪,不少豪門官員和富紳慕名而來,成為座上賓。精明的老板又借機求當朝翰林陸潤庠題寫了“天源號京醬園”金字牌匾。清末時,又請狀元王垿為天源醬園題寫了一首詩:“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這首藏頭詩高懸于店堂,天源醬園更是馳名京城內外。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決定進一步恢復、發展特味食品的生產,除了優先供應原料外,還翻建了天源醬園,并投資在南苑建立新工廠。天源的醬菜不僅深受百姓的喜歡,而且也受到許多名人的喜愛。歷經百年滄桑的天源,從一個小作坊,成為一個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頗具影響的中華老字號企業。
北京大運河有哪些歷史故事
公元1279年,元朝的帝都大都城,今北京城,因為蝗蟲災害,缺少糧食,一個叫張瑄的人受朝廷的任命,在江南造平底船60只,運米46000石,沿著京杭大運河將糧船駛入此處,緩解京城之災。為了嘉獎張瑄運送糧食的功勞,元太祖忽必烈封張瑄為萬戶侯,并命名此處灣港為張家灣。
因為通惠河運行到張家灣時,向東折流,近乎形成一個直角彎,再加上今永定河匯流于此,使得此處灣流寬闊而深,輔之兩岸土質堅硬,形成了一個天然良港,自張瑄被封萬戶侯之后,張家灣開始繁榮起來,成為南來北往船只的停泊處,并形成一個碼頭,就是著名的張家灣碼頭!
北京捏面人這種手藝有什么故事
在老北京的廟會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用面團捏成的各種小人兒,在京城管它叫“面人”,也叫“面塑”。
北京的面人,北洋人們贊譽為“中國的雕塑”。當然,面人也不一定光用面團,它也可以用糯米捏成。通常,它們是由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摻和而成,還要添加一些蜂蜜、甘油等,這樣一來,做成的面人就不容易腐裂。
捏面人,打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沒有人清楚,但是從一些古墓中出土的面制成的人俑來看,這個手藝至少一千多年前就有了。
不過,捏面人各地有各地的風格和手法。北京的面人算是出了名的,而且花樣繁多。有人專門捏歷史人物或者神佛,其中大名鼎鼎的師傅,就是名傳京城的湯子博,人稱“面人湯”。也有人專門捏清末民初的市井角色,以及三百六十行,這個最厲害的要數京城的郎紹安,人稱“面人郎”。還有一家專門捏小人兒和小孩兒的,這個師傅叫曹儀策,因而人稱“面人曹”。
在北京城,這三家是最有名的捏面人高手,但這三家各有特點,湯子博的面人生動傳神,郎紹安的面人色彩濃重,曹儀策的面人精細素雅。如今他們各有自己的弟子和傳人,好歹沒有讓這門手藝失傳。
如今,北京的面人在全國各省中算是最有名的,故宮博物院還藏有末代皇帝溥儀玩過的一些面人,其中就有京城的湯子博的杰作,一個多世紀過去了,現在看來,那些面人依舊色彩鮮艷,光鮮如初。
不過,市面上流傳的大都是孫悟空、黃天霸等這些人物,它們好捏,也受大人小孩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