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名句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具權威性的一部著作,也是作為儒家思想和儒家學派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禮樂文化、制度文化、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眾多方面,其儒家思想廣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理想價值,又有切實的民生意義,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精華結晶。
【第1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釋義】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賞析】遇到不好的事情,我們往往想讓別人來承擔,但是若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不管誰來承受結果,其最后的性質是不會變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戰在對方的立場想想,這應該是我們終身奉行的做人的原則。
【第2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
【釋義】多想著責備自己,而少責備他人。
【賞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君子的修養方式:嚴格要求自己,常思己過不責備他人。
【第3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釋義】遇到賢達之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見不是賢達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的過失。
【賞析】在生活中,我們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往往會表現出嫉妒或厭惡,而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譏笑或輕視,沾沾自喜,這都是不好的處世觀念,我們要正視自己的短處,學習別人的長處,只有這樣才能使自身不斷進步。
【第4句】: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即衰,戒之在得。
【釋義】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
【賞析】這句話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的青少年來說,是具有相當警示的言語。因為它提出了“酒色”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我們應該重視這句話,應為它對我們的下一代、對祖國的未來,都具有相當的教育意義!
【第5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與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釋義】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處不求安寧,勤勉敏捷的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經常向有道的人學習來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樣就可以算是好學了。
【賞析】這句話就是一種學習態度。我們知道孔子對待學習是非常嚴格的,他嚴格的要求自己多學習,多做事,少說話。像這樣的學習態度是一直被世人所倡導的。
【第6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釋義】不要憂愁別人不知道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賞析】典型的“明星”意識。一個人只要對大眾有一定程度的貢獻,還愁別人不認識你,還害怕沒有知己?所以,沒必要為了別人不知道自己而擔心,從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多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光和熱,這樣做了,即使身處陋室也是光芒萬丈。
【第7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優也。——《論語——述而》
【釋義】不配樣品德,不講習學問,聽到正確的主張卻不能跟著去做,有缺點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愁的啊。
【賞析】一個人只有懷著對道德和學問的崇敬之情,不斷地開拓進取,學習別人的優點,填補自身的不足,在生活中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時常提醒自己的道德和學問還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這些可能就是作為老師們的通病吧!
【第8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釋義】知道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以它為樂。
【賞析】這句話所說的就是對待學問的態度。對于知識和學問,我們只有從內心深處熱愛它、喜歡它,才能不斷地去學習,不斷的去探索,不斷地去追求。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如果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就要從自己的本心出發,把它當成一種樂趣,因為樂趣才是前進的動力。
《論語》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其崇高思想和儒學剛要,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更應該去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使其能被我們更好的學習。 ——歡迎大家來此品鑒交流。 國學一偶敬上
十五則《論語》經典名句,現代社會還適合嗎
首先感謝@@頭條家的文小姐的回答。論語與頭條寫作分析。《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思想散文,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記記載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代表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是我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論語》中的仁愛之心是最集中的提現。還有教人做人做事道理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讓人學會學習重要性的“學而知之”,讓我們懂得和諧社會正能量的“謹守正義”的思想。現在將教育部歸類的論語十五則一一講解,結合大家關心的頭條寫作問題,以期友友們都能取得成功。 【第1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論語·學而》文意是曾子說:“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的事有沒有盡心?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曾子說的,讓我們明白了,在頭條寫作,要不斷反省與自知,多向頭條活躍指數高的友友學習。【第2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孔子說:“我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頭條寫作,知己知彼,要多了解頭條君的推薦原則,做到心里有數。【第3句】: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怨恨自然不會來了。”在頭條,推薦量少了,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利于下次獲得更多的推薦量。【第4句】: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在頭條,一個有自律的寫手,克己復禮,遲早會成功的。【第5句】: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專門苛求別人”。在頭條,要想成為大V成功人士,都是首先從自己做起的,以身作則,認真搞原創。【第6句】: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明確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在頭條,為了理想而努力學習寫作,頭條必不負我。【第7句】: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孔子說:“看見有德才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在頭條,我們要多向大V成功人士學習寫作和做事的方式方法。【第8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孔子說:“學后時常去溫習,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在頭條,要把過去學過的知識要溫習,與好學的友友在一起,不因別人的不了解而心生怨念,我們是一個頭條最好的寫手,好人。【第9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孔子說:“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于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的話,要注意改正”。這是最經典的語句了,互相學習,一起前行,頭條寫作永遠沒有終點!【第10句】: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工作要敏捷好學。”在頭條號要勤于寫作,少發牢騷怪話,頭條必不負我。【第11句】: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錯誤,人人都敬仰他。”山友在頭條的寫作也在不斷修正寫作的方向,有了錯誤要勇于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第12句】: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孔子說:“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皆宜,才是君子之道。”在頭條寫作,山友也在保持文風質樸,君子之道!13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讓朋友幫助修養仁德。”在頭條我們就是要以文會友,共同進步,加油。【第14句】: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思想主張不同,不能走在一起”。在頭條,我們友友們就是一心要把頭條號經營好,讓自己滿意,讓友友欣賞。【第15句】: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夸夸其談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在頭條號,我們就交可以信任的朋友,交能互相欣賞,經常來往的友友。
讀《論語》有什么好處
提升道德修養,提高文化素養。以及寫作和說話能力及為人處世境域。
論語中,你實踐過哪些句子
對論語除了學習過的一些名句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一句了。每次遇到一些氣憤的事情,就不自覺會想起這句話,用來激勵自己,調整心態,或許做不到君子,但至少不能做所謂的小人。
《紅樓夢》里有哪些名言名句
謝謝!紅樓夢里名句很多!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隨便幾句熟悉的,供大家指點!
怎么陪孩子學《論語》
先生問怎么陪孩子學論語?簡單!有關論語的解析的書有售,最好是買一本經典注解的論語書籍,每天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學習并背會,在教自己的孩子,小孩子接受后,對論語有認識并喜歡上,親子倆就可以以接龍的方式繼續學習,爹表其文子述其理,相互尊重、相互鼓勵、相互學習一定能學好,而且定能增進親子關系。謝謝!祝健康平安!
《論語》里,印象最深的話
《論語》是對話式的儒家經典。何為經典?
就是在歷史長河中被不停流傳而且驗證的東西,而它對話式的體裁,就決定了它需用簡短的話表達更多的意思。這樣一來,《論語》就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話,印象自然就深刻。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很難。
因為每個人對《論語》的理解程度不一樣,體悟不一樣,印象最深的話自然就不一樣,所以,建議題主可以認真通讀幾遍《論語》,自然有自己的收獲。
這里我說兩句我覺得我印象比較深的話——
《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一種深深的震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他的這種憂慮放諸現在也適用。似乎科技在進步,人性、德行并沒有太多改變。
《論語·泰伯》里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句話也是促使我不斷學習的動力,或許是因為隨著年紀越大,記憶力越來越差,反倒是對這句話的體會越深。
為什么有些人要學《論語》
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我非常贊同這句話。我想學《論語》一方面是被孔子的個人魅力所傾倒,那種所謂“顛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殉道精神,也許是那種“鳥獸不可與同群”的汲汲于治世安邦的努力嘗試吧。
另一方面,儒家專注于“入世”之說,但有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得自己琢磨。比如我之前覺得自己是小透明,沒人想主動認識我,很是寂寞苦悶。后來看到《論語》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也許自那天開始,我就不糾結于怎樣討別人喜歡,而是努力提升自己,就像最近流行的一句話“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以上只是簡單地談了一下,有些地方可能不全面。總之,“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