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徽商語錄
山西的晉商,是明代時期崛起的一大商人集團。這個集團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邊鎮的有利地理位置發展起來的,主要經營鹽、絲、糧食、鐵器、棉布等軍需用品以及金融典當業。活動范圍先以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為主,后來逐漸擴大到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北部蒙古地區和西北地區,甚至遠至國外的俄國、日本、東南亞等地,號稱“足跡遍天下”。 晉商的資本極為雄厚,在明代中后期,史稱“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徽州),江北則推山右(山西)” (謝肇制《五雜俎》),晉商巨富已有百萬資本以上。到清代,晉商的資本又有很大的增長,“百十萬家資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實錄》)。 最有名的是山西晉商八大家(喬常曹侯渠亢范孔),據《清稗類鈔》記載,山西富商以亢氏為最。號稱數千萬兩、四五百萬兩至七八百萬兩者則有介休曹氏和祁縣喬氏。晉商曾雄踞國內商界達五百年之久,到近代才衰敗下去。
徽商徽商是指明清時期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團。當時的徽州府下轄歙縣、休寧、婺源、祁縣、黟縣、績溪六個縣,其中的婺源縣今屬江西,其他的五個縣今屬安徽。新安江從境內穿流而過,晉、隋、唐曾在此地設新安郡,后世因以新安為徽州的別稱。早在東晉,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但形成一個徽州集團,則是明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的事,嘉靖以后直至清乾隆嘉慶時期(1736-1820),是徽商發展的極盛時期。徽商的活動范圍很廣,明朝嘉靖萬歷年間即有“鉆天洞庭遍地徽” 之謠。南北二京、各省省會和大小城鎮乃至窮鄉僻壤、荒漠沙島,都有徽商的足跡,并揚舟出海,從事海外貿易。主要經營食鹽、糧食、布匹、茶葉、木材的貿易和典當業。到了清乾隆年間,“淮商資本之充實者,商以數百萬計”(《淮槎備要》),至清末,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徽商也逐漸走向衰敗。
張小泉剪刀晉商和徽商曾經是我國古代兩個最大的商業集團,其范圍之廣,影響之大,作用之巨,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到了近代,走的卻是窮途末路,讓人不得不為之嘆息和感慨。也許是生不逢時,也許是氣數已盡,也許是命運不濟,但只要我們去細細地推究,也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但最后,我們能明白什么呢?可能什么也不能明白。
那個時候,當喬家大院的主人喬致庸坐在自家的門口上,看到日益衰落的喬家產業,誰又能告訴他什么呢?
不過還好,許多老字號至今依然在。
徽商和晉商為何能發展成為兩大商幫
徽商和晉商之所以能發展兩大商幫,晉商運煤業,徽商掌管鹽業,主要靠誠信!從商要講信譽第一,人不管做什么事要講信譽,只要有誠信就會從小做大。
徽商和晉商,哪個更厲害
上海是中國的商業中心,但在古代,這一殊榮屬于江蘇揚州。從唐朝以來,揚州就坐穩了中國商業中心的寶座,號稱“揚一益(成都)二。到了明清,揚州全國商業中心的地位更無可撼動。
最早在揚州占據優勢的,是陜西商幫,但贏得最終勝利的卻是徽州商幫,他們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籌集進攻北元的資金,下詔開放鹽業經營,允許民間賣鹽。商人把糧食運到邊塞,憑官府發放的當時最好的淮鹽引,回去賣鹽。當時的一份鹽引,約需30斤糧食。陜西關中是大糧倉,有充足的糧食供應,陜商能拿到更多的準鹽引,做起販鹽買賣。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鹽業市場發生了不利于陜西商幫的變化。南直隸淮安人葉淇任戶部尚書,他改變了之前用糧食換鹽引的政策,而是用銀直接換鹽引,這下可坑苦了陜西鹽商。江南的商人運糧到邊塞成本太高,但直接送銀子換鹽引就比較省事了。
陜商再種糧食就不劃算了,他們成群結隊來到商業中心揚州販鹽,當時約有500家陜商在揚州從事大小鹽業買賣。除了陜商,就是晉商(山西),以及野心勃勃的徽商。
這個時期的揚州鹽業,還是陜商實力最強。陜商晉商組成聯盟,修建山陜會館,共同防御徽商進攻。徽商則先抑后揚,從陜商手上買鹽引,在相對偏僻的小東門附近經商。
積少成多,由小而大,徽商不斷壯大。當時揚州有八大總鹽商,陜西和山西聯盟的西商占了4家,徽商獨占4家。
陜商和徽商的競爭幾乎是全面性的,不僅是鹽業,他們還在布匹、皮貨、典當、煙酒等行業進行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但要論優勢,徽商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一是因為他們距離揚州近,物資供應及時。二是徽商一般都受過較高的教育,號稱左儒右賈(商賈),經常就與陜商的商業競爭找官府打官司。這一來二去,徽商總是能贏得官司,陜商的優勢就這樣一點點被徽商吃掉。
到了神宗萬歷年間,徽商已取得明顯優勢,在當地被稱為徽幫最盛,其次陜、晉、江右(今江西)。
直到此時,陜商還在一個領域領先于徽商,這就是徽商本非常擅長的教育。徽商雖然厲害,但他們家鄉所在的徽州,并沒有在揚州或淮安上學考試的權力。陜商卻有,根據朝廷的教育政策,只要是陜西或山西二省的商人,經朝廷特別批準獲得商籍的,下一代人可以在揚州或淮安上學,同時還可以有7個名額可以在當地直接參加考試當官。
徽商覺得這樣太不公平。在大亂將近的崇禎五年,1632年,徽商組團向朝廷請愿,說我們對朝廷貢獻這么大,應該允許我們的子弟在揚州或淮安上學。崇禎帝同意了,但沒想到揚州知府卻極力反對,這事就壓了下來。揚州知府為什么反對呢?因為他是山西人……
又過了十一年,1643年,徽商和陜晉商人再次“開戰”,陜晉自然反擊,徽商并沒有占到什么便宜,打官司也不怕。
但又過了一年,發生了驚天動地的甲申之變,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清軍在江南揚州一帶進行屠殺,商業損失慘重。等到形勢穩定下來,清廷要盡快恢復江南的繁榮。這一來,形勢就對陜晉不利而有利于徽商了。清朝平定北方,陜晉二省向邊塞輸送糧食獲得利益的條件不復存在。
而清廷定都北京,急需江南的錢糧北上,徽商可以向朝廷提供大量錢糧。同時,徽商頭腦靈活,知道做生意不能離開官府的支持,所以和官府的關系不錯。陜晉二商卻很少和官府聯系,只在商言商,慢慢地就在與徽商的競爭中落了下風。
背靠大樹好乘涼,徽商的優勢越來越明顯,陜晉商人逐漸退出了揚州的生意圈。陜商轉向四川求發展,慢慢控制了四川的鹽業市場,可以說堤內損失堤外補。
徽商基本控制了揚州的鹽業市場。有一個數據,兩淮鹽商中,陜商有96人,晉商有21人,徽商多少人?286人。
徽商成為了揚州第一商幫,號稱揚州是徽州商人的經濟殖民地。有人說清代揚州的繁華,實際上就是徽商的繁華。
與晉商、徽商、浙商相比,湘商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湖南的特點,有人歸結于“碌碌無所輕重于天下”,所以明代商業大發展的時候,湖南沒有趕上經歷明末清初的大移民,湖南居民實行了歷史性的全面更新,從而導致湖南人口的新組合,形成了與清代前居民不同素質、不同性格的新居民。近代湖南贏得‘功業之盛。而湘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之一,在現代湘商已經躍居十大商幫之一,昔日無湘不成軍,今日湘商成新軍。湘商正在崛起,湘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晉商徽商并稱的潮商,在歷史上都有哪些傳奇故事
潮商,即潮汕商人之簡稱,亦稱潮州商人。包含了廣東省潮汕地區的商人,如 潮州、汕頭、豐順、揭陽等地的商人,可以歸類于粵商,屬于中國傳統的三大商幫之一,包括有民商、海商,直至形成后來走向世界的華人商幫。潮商發源于我國唐朝中后期,在宋元明清朝代逐漸形成規模。潮州商人常年四處漂泊經商,且善于經營、理財,被贈予美稱:東方猶太人。潮商與晉商、徽商,同屬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和發展力的實力商幫。歷史上,潮商沒有像晉商和徽商那樣在商業領域領銜國內,但在世界商業史上,潮商的聲譽則遠比晉商、徽商要深遠的多。潮商的傳奇,即在于其亦盜亦商,其個性有別于晉商和徽商。
明代海禁,依賴海上貿易的潮商失去經濟來源,潮商開始鋌而走險,打造武裝船隊對抗朝廷。其中就有幾路曾被大明王朝稱為“海寇”的武裝勢力,如 林道乾:又名林悟梁,潮州人。青年時曾為潮州小吏,有智謀。因走私貿易為朝廷不容,于是聚眾抗衡官軍,率戰船50余艘自南澳島攻詔安,后被都督俞大猷所敗,退往臺灣。后受招撫,安置于潮陽縣。萬歷元年明總兵張元勛合兵圍剿,林道乾率眾突圍到柬埔寨,被任命為把水使,與暹王歃血為盟,并定居泰國。也有說法稱林道乾后來在試用自制的大炮時被炸死。
現代的潮商:李嘉誠、黃光裕、馬化騰、劉鑾雄、楊受成等。他們的創業發家史也都是一部傳奇,大家可以深入了解這些人,他們均為潮商的代表。
晉商、徽商等,各地商人有哪些經典代表?商業特色是什么
徽商、晉商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商幫。
晉商真正興盛在于提前投靠滿清韃子,在韃子入關后晉商稱為“皇商”,發展迅猛。
徽商即徽州商幫,萌芽于東晉,成長于宋唐,興盛于明清,清朝道光年間逐漸衰落。徽商以資本雄厚、活動范圍廣、經營項目多、興盛時間長且崇尚文化為特點,成為過去最大的最有影響的商幫之一。
其商業活動遍布全國,主要經營鹽、米、絲、茶、紙、墨、木材、典當商 徽商故里最為著名,頗具壟斷之勢。往往引聚宗族以擴大經營,建宗祠,立會館,筑書院,培養士子,亦商亦儒。
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多[1]年間(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2年)的山西商人,晉商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晉商也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筑遺產,著名的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八國聯軍向中國索要賠款,慈禧太后掌權的清政府就向晉商的喬家借錢還國債。
晉商的經濟實力,可以從這個事情反映出來。
香港李嘉誠-資產:長江實業地產、能源。
杭州馬云-資產:阿里巴巴集團。
北京王健林——萬達
澳門何鴻燊——澳博股份娛樂
臺 灣蔡衍明——旺旺食品飲料
廣東許家印——恒大地產
湖南梁穩根——三一重工重工業
四川劉永好——新希望農業、銀行
新疆孫廣信——廣匯能源
重慶吳亞軍(女)——龍湖地產
河北魏建軍——長城汽車
江蘇沈文榮——沙鋼鋼鐵
山東張士平——魏橋創業紡織、重工業
福建林文鏡——融僑地產
天津李金元——天獅保健品
黑龍江張宏偉——東方集團金融礦產
湖北雷軍——小米
..............................
..............................
..............................
北京商人
【第1句】:北京人非常實際,不論他們做什么,都給人一種務實的感覺。
【第2句】:在生意場上,北京人恪守一條格言:“騙朋友僅是一次,害自己卻是終生”。 【第3句】:在企業產品推銷上,北京人的觀念是“好貨與用吹”。
【第4句】:面子這玩意,雖說害苦了北京人,但是與北京人做生意,還真得重視面子。
上海商人
【第1句】:上海人做生意的目的十分明確,經濟利益是唯一準則。 【第2句】:在生意場上,沒有利益的事上海人決不干。 【第3句】:上海人只求得到應得的部分,非分只想不多。
【第4句】:與上海人做生意,常常會因個別小問題爭論不休,時間拖得很長,所以跟他們做生意要有耐心。
【第5句】:上海人守規矩,一旦簽定了合同,如無不可抗拒的外力影響,一般大都按合同辦事。
【第6句】:和上海人做生意,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會容易成功。
廣東商人
【第1句】:和廣東人談生意,除了錢一切都白搭。
【第2句】:在廣東人眼中,有了錢,就有了地位,有了面子。
【第3句】:在廣東,人人都忙忙碌碌,為生計而忙碌,為掙錢而忙碌。
【第4句】:廣東商人總是以最能顯示其實力的一面與你接觸,他的服裝一定是名牌,手提包一定是精美昂貴的密碼式手提箱,手表一定是世界名表。 【第5句】:廣東人敢闖敢干,在商場上是最善于借雞生蛋的。 【第6句】:廣東人很迷信,尤其是生意人更是這樣。
內蒙商人
【第1句】:精明、有魄力,認準的事就敢說、敢做。
【第2句】:誠信、直爽、講義氣,處好了怎么做都行,處不好了那你得注意點,因為外表很實在的他們,內心卻是非常圓滑。
【第3句】:做生意以“先交朋友、后做生意”為原則
東北商人
【第1句】:與東北人做生意,只要做出些感情投資,沒有辦不成的事。
【第2句】:與東北人做生意,首先要對東北人的脾氣有所認識。這是與他們做生意的基礎。
【第3句】:與東北人做生意決不可小氣,該出手時就出手。
【第4句】:想要到東北做生意,沒有驚人的酒量是很難在商界立足的。
安徽商人
【第1句】:安徽人尚文的傳統,培育了徽商“賈而好儒”的品格。 【第2句】:安徽商人也重視把企業的成功希望寄托于官場上。
【第3句】:淮北人在做生意時,重信義,辦事爽快,但契約觀念不強。 【第4句】:淮南人具有商業頭腦,安徽商人大多產于此地。
山西商人
【第1句】:山西商人大多數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們靠的是勤儉吃苦的創業精神。
【第2句】:山西人經商以信以誠為本。
【第3句】:山西人做生意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薄利多銷,產銷結合。
陜西商人
【第1句】:與陜西人做生意,可以重在旅游業的合作和產品的開發上進行。在發展旅游業方面突出“古”字。
【第2句】:與陜西人做生意時,可以在發掘他們的傳統產品上動腦筋。 【第3句】:制藥販藥,是陜西商人的拿手好戲。
四川商人
【第1句】:針對他們不愿意經商的心態,與他們做生意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上門,充分利用四川人的巨大消費市場,創造商機。 【第2句】:四川人很少干損人利己的事。
【第3句】:生意場上的四川人視信譽為生命。
河南商人
【第1句】:河南人談生意,比較精明,但某些河南人的精明常常是只顧眼前利益,斤斤計較的“小聰明”。
【第2句】:某些河南人做生意總是以保本為前提,缺乏長遠經營戰略。
湖南商人
【第1句】:湖南人做事認真、肯吃苦,并且他們大都天生多才干,一旦他們投入市場之中,就會大有作為。
【第2句】:在與湖南人做生意的時候,一般來說,在質量上是大可放心的。 【第3句】:湖南商人多實行薄利多銷的策略,加速資金周轉。
山東商人
【第1句】:山東商人在做生意的時候講究一不能違背良心,二不能對不起朋友。 【第2句】:與山東人談生意,沒有酒,談話就索然無味。
【第3句】:山東人可以吃苦,但不敢冒險。他們寧可在家里穩當地吃煎餅,也不肯外出闖蕩。
浙江商人
【第1句】:在經商這一點上,杭州人認為面子是第一重要的,面子丟了,是最了不得的事情,生性勤儉的杭州人,總還時不時地擺一擺闊,保全面子。
【第2句】:寧波商人捕捉商機,及時調整經營方針的能力特強,仿佛這是他們與生懼來的天賦。
【第3句】:溫州人“臉皮厚”,他們不怕碰壁,也不怕人不給好臉色看,他們只有一個念頭,不管你怎么看我對待我,我就是要賺你的錢。
湖北商人
【第1句】:湖北人不服輸,在與他們做生意的時候,應該正視他們的這種精神。 【第2句】:小心湖北商人的盜牌和水貨。
【第3句】:湖北商人死要面子,跟他們做生意的時候,你一旦讓他們丟了面子,就不會和你做生意了。
河北商人
【第1句】:在生意聚會中,河北商人不吵鬧,很少激動,他們話不多,總在一旁抽煙靜聽。河北人不愿在高談闊論中出什么風頭。 【第2句】:河北人平實、重義輕利。
江蘇商人
【第1句】:江蘇商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揚長避短,與他們合作做生意,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避免劣勢。
【第2句】:江蘇商人多實行薄利多銷的策略,加速資金周轉。
福建商人
在與閩南人做生意時,對他們敢拼敢贏的特性應給予認真的重視,認真對待。 石獅人什么都不怕,就怕不讓做生意。因此,石獅人不僅善于做生意,而且樂于做生意。因此與石獅人做生意是投其所好
喬致庸和胡雪巖,一個是晉商的代表一個是徽商的代表,那么兩者之中誰更富有呢
北有喬致庸的喬家大院,南有胡雪巖的胡雪巖故居。
喬家大院四堂一院,全價票每人148元。半票價每人74元。
胡雪巖故居,20元,學生和老人減半,每人10元。可以刷市民卡。
喬家大院是胡雪巖故居的7倍。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建于1756年,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陳列了5000多件珍貴文物,反映了晉中的民情風俗,商俗和民間工藝。
喬家大院體現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被稱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胡雪巖故居,我對它很熟悉,位于杭州市吳山腳下南宋御街東面的元寶街上。下了杭州火車站往南沿著望江路步行10分鐘,然后走進右邊的河坊街就到了。
胡雪巖故居建于1872年,當時豪宅歷時三年,是一座富有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又頗具西方建筑風格美輪美奐的宅第,在寸土寸金的杭州市里占地【第10句】:8畝,面積5815平方。現在這個區的房價在五萬到六萬,市值【第3句】:5億。無論從建筑還是室內陳設,堪稱中國巨商第一豪宅。
喬致庸山西祁縣人,出身商賈之家,本欲走仕途,后來棄文從商,接手家族生意,在中國各地有票號,錢莊,當鋪,糧店200多處,資產達到數千萬兩白銀。山西富甲一方的商人。九十多歲去世。
胡雪巖本名胡光墉,是安徽徽州績溪人,13歲到杭州打工,在一家藥鋪里當伙計,后來當了老板。太平軍進攻杭州時,胡雪巖從上海買軍火,糧食幫助左宗棠,結識了左宗棠,后來創辦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判阿古柏時,為左宗棠借款1195萬兩采購軍火軍餉,后來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被稱為紅頂商人,徽商的代表人物。創辦胡慶余堂藥房,贏得江南藥王的稱號。
1883年,胡雪巖的產業受到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引發資金周轉失靈,受到外商聯合排擠,資產被迫賤賣。最終,胡雪巖被革職抄家,郁郁而終。
從兩人的結局來看,喬致庸要比胡雪巖富裕。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大智度”。
晉商和徽商為什么在明清都很輝煌,現在看來安徽和山西經濟都不太發達啊
吹牛必的成分太高!一,可以查看一下歷史軌跡,徽州歷史上屬于“揚州”或“浙江”,直至清朝“江南省”后地位才得以提升,而無論是屬于“揚州”或“浙江”都是江浙吳文化的幅射區域江南文化的范疇!二,安徽古鎮古建筑安徽人稱之為“徽派建筑”,即明清時期建筑,實際大部分為現代后建,而蘇式建筑風格從春秋時期延續至今!所謂“徽派建筑”“徽派文化”是徹徹底底地剽竊!三,我們追究一下,“徽學”“徽商”“徽派文化”“徽派建筑”這些名詞是從何時提出“研究”的?答案是20世紀,安徽提出“科教興皖”戰略!也就是建國以后!這些安徽狂熱的地域神化磚家提出的!然后以“胡雪巖”為神化的“徽商”傳奇書籍在地攤上隨處可見!創業者必看勵志書籍!“徽學”躋身中國三大區域文化之一!與敦煌、藏文化并列!安徽成為中國文明發源地之一!,等等中國最牛必的頭銜!然而,出身低賤再粉飾還是低賤!安徽的“徽派”古鎮并沒什么名氣!蘇杭的古鎮名滿天下!正統與偽學派一清二楚!為什么蘇州沒有什么"蘇式建筑"?浙江沒有"浙派建筑"?因為同一個文化圈,統稱"江南古鎮""江南民居",其它的都是不成立的,都是陜獈的地域主義者!就像別人岐視安徽你會罵他是地域黑一樣!
如何看待清代中業以來晉商、徽商逐漸走向衰弱,而寧波商幫、粵幫走強
一個時代中商人的繁榮和衰落,這與地域在時代中起的作用息息相關,清代以前還是以農耕文明為主,晉商和徽商所處地域是中心必然會產生大商巨賈,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沿海城市成為了中心,寧波商幫,粵商等沿海商人走強也是因為地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