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與人的距離佳句賞析
【第1句】: 美文賞析最好有的好句賞析(文章里的)
【第1句】:站著(聞俊)
你一生只選擇一種姿勢——站立。
狂風襲來的時候,你不肯倒下;大雪壓頂的日子,你不肯屈服;洪水肆虐的瞬間,你不肯俯首;刀斧臨頭的黃昏,你不肯折腰。一棵樹,在歲月的長河中,書寫一段英雄的人生。
茫茫大漠,一棵樹站起來,是一座豐碑;巍巍青山,千萬棵樹站起來,是一座長城;悠悠河岸,所有的樹站起來,是一條蛟龍;青春的樹,在時代的浪潮里,歌唱著永恒的真誠。
站著,給大地一片綠蔭;站著,給江河一滴清純;站著,給生命一聲問候;站著,給城市一縷溫馨。不計榮辱,不計得失,一生的站立,只為報答泥土的養育之恩,只為證明生命堅如磐石的精神。
人,與樹站在一起,就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更是一種撼天動地的奇跡!
賞析:
本文以充滿詩蘊卻不失剛毅的筆觸書寫一種風貌,一種讓人感慨萬端,讓人心魂震顫的精神狀態。
說它寫樹,還不如說是寫人;說它是寫人,還不如說是寫一種生存姿勢。置身滾滾紅塵,人有時需要堅守,需要不屈,否則,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我們將迷失自我。
【第2句】: 描寫樹的句子加賞析
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黃的,那是土,未開墾的處女土,幾百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所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這時你涌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 “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罷?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聳立,象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象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賞析: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罷,但是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第3句】: 一句話的賞析
《讀書》2004年第四期熊秉明老先生對本詩的解釋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 熊秉明 這首詩在內容上有濃厚的哲學意味。
在語言上則又頗為晦澀。一定有人覺得這首詩怪誕不 可解,我現在來寫這一分析文章,覺得這首詩很清楚明白,然而要解釋,卻不容易。
全詩的結構分為三節。第一節和第二節有相似之處,卻又不同。
第一節說一個主體:“你 ”。說你的生與死。
第二節說“之間”。“之間”是兩點之間的距離,有兩種不同的距離 :空間里的距離和時間里的距離。
兩倍距離之間是打通的,因為時空本是不可分的。第三 部分似是一個結論。
為了解釋的方便,我們按閱讀的順序把詩句截為若干段,一段一段地去說明。從語法構成 去看,第一節只是一句話,并且沒有說完。
第二節也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完,一段一段地 去解釋,只是不得已。 第一節 這一節說生與死。
主詞是你,這一句說你的生與你的死。 你的誕生——“誕生”在這里是一個名詞。
“你的誕生”抽象地指一個存在者(你)的起 點,指“你”來到世間的這個事件。“你的誕生”只是一個主語,有待賓語的補充才是一 個完整的句子。
所以說了這個主題滯后,這事件是否已經發生,或者尚待發生,或者已經 落空(流產、夭折),我們都不知道。這四個字可能是一個作家在妻子懷孕后他寫給未來 的孩子的信的開頭。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讀到這里,一個句子已經完整。“你的誕生”得到了說明。
我們知 道“你”這個存在者不是假想的、期待著的,而是來到實際的人世間了。 所以這里的兩個“誕生”——你的誕生已經誕生——好像指同一件事,可以被認為是無謂 的重復,范了叨叨的邏輯(Taotology)的語病,其實不然。
“誕生(一)”抽象地指一個 存在的開端,“誕生(二)”指此開端已經成為事實。“誕生(一)”是名詞,“誕生( 二)”是動詞。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在前面說“你的誕生……”是完整的句子,現在,又加上了“ 的你”,使原先的完整句式變成一個具有冗長的附加成分的代詞的“你”。這里的兩個“ 你”也不是單純的重復。
“你(一)”只有作為對話第二人稱的意義。至于“你(二)” 則是“已經誕生的”一個存在者,你正是具體的、有血有肉、握著小拳頭嘶喊他的存在的 事實和權利的嬰兒了。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看見生,理應感到生的可喜,家中有新生兒是一喜事。悲 觀而善感的人也許聯想到生之苦,未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艱辛和苦難。
而哲學家看見生 立即想到死,這是哲學家共有的惡疾。 叔本華說:人一降生便達到可以死的年齡。
海得格爾說:人一降生便步向死亡。 莊子借孔子之口說:生死亦大笑。
孔子本人說:未知生,蔫知死? 魯迅在“立論”(《野草》)里講一個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滿月時,客人來祝 賀,說了許多吉利的話。
有一個卻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頓痛打。
在生的時刻,說死的來到,當然是不合時宜的,然而這是一句真話或者實話。預言兇吉都 是虛謊,因為一生中的苦樂順逆都是不可預料的情節。
至于生和死有必然的聯系。可以預 言存在者有個開始,便有個終結。
陶淵明“挽歌詩”第一句便是“有生必有死”。這句話 是不會錯的。
只是這句話是說不得的。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死,便祈望自己的不死。
他明 知死的必然,而死仍是他最大的恐懼和不安。人類搬動了巨大的巖石、木材建造金字塔、教堂、廟宇,用了最稀貴的金屬與珠寶來裝潢……都是為了祈求或證明“死的不死”。
人類又用了無窮無盡的語言、無窮無盡的文字、無窮無盡的唱誦與管弦、無窮無盡的形象 與色彩來肯定、裝潢永生的不虛。在這詩里,沒有借助周密的邏輯或神學的說教來轉化“ 死”為“不死”,而直截了當地寫下“你的死已經不死”。
如果我們把句子“……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改寫為“……已經誕生的你的死亡已 經死亡”,我們會覺得掉入無力、無意味、無意義。接著,“誕生的已經誕生”一句說“ 死已經死亡”令人覺得同一個模式的叨叨邏輯。
唯有“死已經不死”的形式是成立的,有 跌宕,有突變,有詩的必然,詩人只能如此寫,而詩句的必然帶來命題的必然。 這里出現兩個“已經”,“已經(一)”是表示過去式的副詞。
“已經(二)”是未來中 的過去式,這“已經(二)”并沒有過去式的作用,乃是一種特殊的肯定方式,死好像說 :“這是預言,但是我的現在 * 已經能夠肯定預言:你是不死的。”這是以詩的語言說一 個預測,說一個生命的信念。
是一祈望,更是一堅信。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的誕生——這里出現了“你(三)”。
它不是對 話中第二人稱的“你”,如“你(一)”。也不是實際世界中的“你”,如“你(二)” ,而是“不死的你”。
這“你(三)”只能是不死的,是超越的,是真際中的你。這里我 們用“真際”來表示理念世界,你一但誕生,則在現實世界里真正永存。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的誕生的你已經誕生—— *這個真實世界中你也 有誕生,而且已經誕生,如“你(一)”的誕生在人間,一如神子進入這個真實。
【第4句】: 關于樹的現代詩與賞析
樹
艾青
一棵樹,一棵樹,
彼此孤離地兀立著
風與空氣
告訴著他們的距離
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
他們的根伸長著
在看不見的深處
他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
[詩歌解讀]:
要理解這首詩歌,還需要知道一個歷史事實,就是過去曾經有外國人侮辱我們民族是“東亞病夫”和“一盤散沙”。這雖然不一定全部是事實,但也的確反映了在列強侵略下我們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現象。
艾青正是以詩人敏感的心靈感受和銳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體察到了時代和社會脈搏的動向,意識到了我們民族的覺醒已經到來,才從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離地兀立著”的樹的意象獲得靈感,產生了“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的聯想。艾青賦予那些生長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樹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獨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伸長著”的潛在的事實,把它們作為一個偉大民族正在團結并凝聚成堅強力量的象征。他的這種藝術的表現,使人們在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和融入中,獲得了一種詩意的快感并進而產生哲理的領悟。
【第5句】: 泰戈爾詩選中的好詞好句及賞析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對愛你的人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泰戈爾名言
總會發生些情愿與不情愿、知道與不知道、清醒與迷誤的那種痛苦與幸福的事兒。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誠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會得到安寧。否則,便只能在憤怒爭吵、妒嫉仇恨、嘮嘮叨叨中討活了。
思想以自己的言語喂養它自己,而成長起來。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鋒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人生雖只有幾十春秋,但它決不是夢一般的幻滅,而是有著無窮可歌可頌的深長意義的;附和真理,生命便會得到永生。
青春啊,難道你始終囚禁在狹小圈子里?你得撕破老年的蠱惑人心的網。
青春是沒有經驗和任性的。
泰戈爾詩集選編
當青春的光彩漸漸消逝,永不衰老的內在個性卻在一個人的臉上和眼睛上更加明顯地表露出來,好像是在同一地方久住了的結果。
人的青春時期一過,就會出現名象秋天一樣的優美成熟時期,這時,生命的果實象熟稻子似的在美麗的平靜的氣氛中等待收獲。
學習必須與實干相結合。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
在你青春的無憂無慮的生涯里,你屋子里所有的門戶始終洞開著。
一個人的青春時期一過,就會出現像秋天一樣的優美的成熟時期,這時,生命的果實像熟稻子似的在美麗的平靜的氣氛中等待收獲。
信仰是個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
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們做葉的事業罷,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
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的溝渠中流過。
在光明中高舉,在死的陰影里把它收起。和你的星星一同放進夜的寶盒,早晨,讓它在禮拜聲中開放的鮮花叢里找到它自己。
如果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的話,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
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通過
永恒的獻身是生命的真理。它的完美就是我們生命的完美。
生活不是局限于人類追求自己的實際目標所進行的日常行動,而是顯示了人類參加到一種宇宙韻律中來,這種韻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證明其自身的存在。
最遙遠的距離賞析
---讀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令我潸然淚下。
---是的,有一種比生與死更為遙遠的距離,那不是時間上的跨越古今,也非空間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種最難逾越的距離,那是心與心的距離。
---生與死本是一種永遠無法溶合的距離。
---而近在咫尺卻形同陌路,那是與所愛的人更為遙遠的距離。
---相愛卻不能相處,有情人卻不能成為眷屬,是千古遺憾有情人之間的距離。
---明明深愛卻裝作毫不在意,是矛盾和痛苦、逆離真心的距離。
---可是比這些更為遙遠的距離,你亦可知?
---那是心的冷漠,是對愛的藐視,是面對愛自己的人斷然掘上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把愛遠遠拒絕在自己世界之外的最為遙遠的距離。
---距離原本可以產生美,但是這種世界上最為遙遠的距離卻是痛苦的。
---全詩以愛為主線,詩人敏感的字里行間,流露出痛苦而無奈的情懷,不能不令人為之動容。
---詩歌簡短而齊整,全詩由四組“不是……而是……”構成,采取對比的手法,層層深入,把讀者帶到了那種遙遠距離的意境之中,同時把詩人的傷感情懷感染給每位讀者。使人讀至最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實際上是心與心的距離之時,卻已淚眼模糊。
【第6句】: 關于樹的現代詩與賞析
鄉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賞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游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廊,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里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蒙的云霧。用霧里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恒。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第7句】: 《二倍距離》賞析
我覺得這個“二倍距離”可以理解成“二輩距離”。是說我們這輩已經誕生了,可只是誕生而已,上一輩乃至上上一輩的偉人,他們雖然死了,可是留給人類的財富卻是永恒的,所以說他們是“不死的”。
第二句話樹與樹之間是有限距離,而早晨與早晨是空間的永恒距離,同樣可以理解成我們現當代青少年得到了過分的庇佑,而前輩們的功勛卻是永恒的。
第三句話,前一個兩倍距離說我們這輩和上輩的兩輩,即“兩輩”。后一個兩倍距離,說的才是真正的“兩倍”。意思就說如果我們當代青年不努力前進,那么距離永遠停留在前人的印記上。綜上,我是以批評現當代青年的角度來思考的。和網上大家的想法完全不一樣。僅供參考!我沒參加南大的考試。這是我看到報紙后的第一感覺。
【第8句】: 急求席慕容孤獨的樹 精彩片段賞析及主要內容 加急
孤獨的樹 ·席慕蓉 在我二十歲那年的夏天,我看見過一棵美麗的樹。
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諾拉玩得實在痛快。她是從愛爾蘭來的金發女孩,我們一起在福萊堡大學的暑期法文班上課,到周末假日,兩個人就去租輛腳踏車漫 山遍野地亂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過了。
最喜歡的是把車子騎上坡頂之后,再 順著陡峭彎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歡那樣一種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兩旁的樹 木直逼我們而來,迎面的風帶著一種呼嘯的聲音,使我心里有一種要呼嘯的欲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個轉角都會出現一種無法預料的美麗。
那一棵樹就是在那種時刻里出現的。 剛轉過一個急彎,在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對面的斜 坡上,種了一大片的林木。
大概是一種有計劃的栽種,整片斜坡上種滿了一樣的樹,也許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棵都長得枝葉青蔥,亭亭如華蓋,而在整片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 上的綠色里面,唯獨有一棵樹和別的不同。 站在行列的前面,長滿了一樹金黃的葉片,一樹絢爛的圓,在圓里又有著 一層比一層還璀璨的光暈。
它一定堅持了很久了,因為在樹下的草地上,也已圓圓 地鋪滿了一圈金黃色的落葉,我雖然站在山坡的對面,也仍然能夠看到剛剛落下的 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時候,就覺得后者已經逐漸干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陰影逐漸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黃色的樹卻好象反而更 發出一種神秘的光芒。
和它后面好幾百棵同樣形狀、同樣大小,但是卻青翠逼人的 樹木比較起來,這一棵金色的樹似乎更適合生長在這片山坡上,可是,因為自己的 與眾不同使它覺得很困窘,只好披著一身溫暖細致而又有光澤的葉子,孤獨地站在 那里,帶著一種不被了解的憂傷。 諾拉說:“很晚了,我們回去吧。”
“可是,天還亮著呢”我一面說,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點,再仔細看一看那棵不一樣的樹。 但是,諾拉堅持要回去。
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隨和的游伴,但是,在那個夏 天的午后,她的口氣卻毫無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終于沒有走下河谷。
也許諾拉是對的,隔了這么多年,我再想起來,覺得也許她是對的。所有值 得珍惜的美麗,都需要保持一種距離。
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樹,也許我會發現葉 的破裂,樹干的斑駁,因而減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賞,可是,我永遠沒走下河谷,(我這一生再無法回頭,再無法在同一天,同一剎那,走下那個河谷再爬上那座山 坡了。)于是,那棵樹才能永遠長在那里,雖然孤獨,卻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來自 天上的金黃。
又有哪一種來自天上的寵遇,不會這在人世間覺得孤獨呢?在我二十歲那年的夏天,我看見過一棵美麗的樹。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諾拉玩得實在痛快。
她是從愛爾蘭來的金發女孩,我們一起在福萊堡大學的暑期法文班上課,到周末假日,兩個人就去租輛腳踏車漫 山遍野地亂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過了。最喜歡的是把車子騎上坡頂之后,再 順著陡峭彎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歡那樣一種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兩旁的樹 木直逼我們而來,迎面的風帶著一種呼嘯的聲音,使我心里有一種要呼嘯的欲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個轉角都會出現一種無法預料的美麗。那一棵樹就是在那種時刻里出現的。
剛轉過一個急彎,在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對面的斜 坡上,種了一大片的林木。大概是一種有計劃的栽種,整片斜坡上種滿了一樣的樹,也許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棵都長得枝葉青蔥,亭亭如華蓋,而在整片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 上的綠色里面,唯獨有一棵樹和別的不同。
站在行列的前面,長滿了一樹金黃的葉片,一樹絢爛的圓,在圓里又有著 一層比一層還璀璨的光暈。它一定堅持了很久了,因為在樹下的草地上,也已圓圓 地鋪滿了一圈金黃色的落葉,我雖然站在山坡的對面,也仍然能夠看到剛剛落下的 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時候,就覺得后者已經逐漸干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陰影逐漸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黃色的樹卻好象反而更 發出一種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幾百棵同樣形狀、同樣大小,但是卻青翠逼人的 樹木比較起來,這一棵金色的樹似乎更適合生長在這片山坡上,可是,因為自己的 與眾不同使它覺得很困窘,只好披著一身溫暖細致而又有光澤的葉子,孤獨地站在 那里,帶著一種不被了解的憂傷。
諾拉說:“很晚了,我們回去吧。” “可是,天還亮著呢”我一面說,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點,再仔細看一看那棵不一樣的樹。
但是,諾拉堅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隨和的游伴,但是,在那個夏 天的午后,她的口氣卻毫無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終于沒有走下河谷。也許諾拉是對的,隔了這么多年,我再想起來,覺得也許她是對的。
所有值 得珍惜的美麗,都需要保持一種距離。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樹,也許我會發現葉 的破裂,樹干的斑駁,因而減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賞,可是,我永遠沒走下河谷,(我這一生再無法回頭,再無法在同一天,同一剎那,走下那個河谷再爬上那座山 坡了。)
于是,那棵樹才能永遠長在那里,雖然孤獨,卻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來自 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