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故事的格言匯集50條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狼來了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這個寓言故事曾經教會我們一些道理,這個道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們為大家帶來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歡迎大家閱讀。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篇一
暑假里,我讀了《狼來了》。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小牧童每天都在山上放羊,因為無聊,就編出了“狼來了”的謊話,騙了很多人,第一次有人信了,第二次也有人信了,到了第三次,男孩兒真的遇見了狼,小牧童再次說:“狼來了,狼真的來了!”山下的人卻都以為小牧童又在騙人,就誰都沒有管他。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篇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欺騙別人善良,一兩次可以成功,如果你一而在,在而三地這么做的話,等你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再怎么喊,別人也不會再相信你了。因為大家都不信任你了,誰都不會來幫你。所以我們要做誠實的人,做一個讓別人信任的人。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篇三
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在山坡上放羊的孩子。有一天,那個放羊的小孩就對山下的人們喊:狼來了,狼來了,人們都急忙跑到山坡上去打狼。到了上坡上,人們問那個放羊的小孩狼在那里?然后,放羊的小孩說:“是我騙你們的。”放羊的小孩連續欺騙了人們兩次。第三次,狼真的來了,放羊的小孩大聲的對山下的人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可是,人們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結果,他的'羊全部都被狼吃掉了。
讀《狼來了》這個故事,我的感受是做人要誠實,不要撒謊。要做一個誠實,懂事的好孩子。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篇四
今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到農民伯伯在山下種地,他為逗農民伯伯玩,故意喊“狼來了、狼來了”。農民伯伯聽到求救聲拿著工具上山救他,結果根本沒有狼,小孩就在旁邊大笑,農民伯伯非常生氣走開了。不一會兒,小孩又喊“狼來了、狼來了”,農民伯伯又上山救他,根本沒有狼,農民伯伯生氣走了。這次狼真的來了,小孩大聲呼叫,但沒有一個人上山救他,最后小孩被狼吃掉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騙人,要做好事,做個誠實的人,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篇五
我讀了《狼來了》這則寓言后,有一個感想:就是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為什么我要這樣說呢?因為寓言中的牧童一次又一次地欺騙村民,讓村民們非常辛苦。最后,狼真的來了,牧童又一次大叫:“狼來了,鄉親們快來呀!”的時候,鄉親們以為又是在騙他們,所以就沒有上來了。于是一些羊被咬死,一些羊跑了,牧童也就一無所有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愛說謊的人會失去人們對他的信任,即使說了真話也無人相信。我們應當做一個誠實的人。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篇六
今天,外面下著小雨,我在家沒事,讀了《狼來了》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孩子在放羊的時候,撒了兩次謊,大喊:“狼來了。”大人們都信以為真,跑去幫助他。不久狼真的來了,不管他怎么喊,大人都以為他又在撒謊。結果他的羊全被狼吃得一干二凈。
讀了《狼來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不能。如果你從小的時候一直撒謊,等你長大了誰也不會相信你。我們從小就要養成誠實的好習慣。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篇七
我一口氣看完了《狼來了》這個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狼來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故事中的那個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話都是假話,雖然第三次說的是真話,但是,大家已經不相信他了,所以,他的羊被狼給吃了個一干二凈。
有的學生對爸爸媽媽這樣說:“爸爸媽媽,老師讓我們買毛筆。”結果,拿著從爸爸媽媽那里騙來的錢買了玩具。回家了,爸爸媽媽問他毛筆在哪里,他怎么辦?
我們已經是少先隊員了,因為馬虎錯了點題,沒考好,就對家長撒謊,這應不應該?
我們一定要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避免“狼來了”的悲劇重演。
掩耳盜鈴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掩耳盜鈴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掩耳盜鈴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掩耳盜鈴的故事的道理篇一
我讀了一篇寓言名叫《掩耳盜鈴》,講的是有一個人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的故事。我覺得這個人十分愚蠢,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自己聽不見,可是別人卻聽得見,他這種做法其實是自欺欺人的行為。我也做過這種愚蠢的事。剛上學的時候,我特別貪玩,上課的時候,我也不注意聽講,我想反正家長也看不見我的表現。回家寫作業的時候,我一邊玩一邊寫,也不懂得抓緊時間,尤其是周二下午,我就一會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一直到媽媽快要下班的時候才開始寫作業,當時我想:下午時間長著呢,等媽媽快回來再寫也來得及。時間一長,就造成了我寫字速度慢,做事情拖拖拉拉。
讀了這則寓言我才明白,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并沒有欺騙別人,而是坑害了自己。
掩耳盜鈴的故事的道理篇二
今天,我在《小學生之友》里讀了一個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掩耳盜鈴》。
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大門上掛著一個鈴鐺,就想把它偷走。但是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叮鈴叮鈴地響起來,被人發覺。他想: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見了嗎?于是,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個鈴鐺。誰知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覺了。
讀了這個寓言故事,我覺得故事中的那個人很笨,很可笑,他認為自已的“小聰明”能騙得過別人,但結果卻把自已給騙了。
笑過別人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其實生活中,我也有過類似的情況。課余時間我學習了琵琶。因為我們上的是大課,十五六個人坐在一起跟老師學習。所以,我有時會混水摸魚,上課開小差。心里想:這么多人一起彈,我一個人彈錯了沒關系的。結果在大家一起彈的時候還可以勉強混過去,但一個個過關檢驗時就露餡了。
通過今天這篇寓言故事的閱讀,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今后學習一定要認真,如果遇到困難,就要想辦法把它解決了,千萬不能不懂裝懂。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認真地思考,并及時問老師、家長,直到弄懂為止,決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掩耳盜鈴的故事的.道理篇三
今天我和媽媽讀了(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說了:一個人看上了一戶人家門上掛著的門鈴,他想偷門上的鈴,可是他左思右想,如果偷這個鈴擔心發響,就遲遲不敢動手。后來,他終于想出一個自認為比較好的辦法,可以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不就聽不到響了嗎?然后,他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那戶人家偷鈴,手剛碰到鈴,鈴就響了,他被主人發現后,給抓住了。
這個人自以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自己就聽不到響聲,就也以為,別人聽到聲響,這個人實在是太幼稚,太荒唐了!
所以我從這個故事中知道,這個人自作聰明,又想欺騙別人,又想掩蓋事實的真—相。最終呢自己欺騙自己。有些同學跟他一樣,自己欺騙自己。但是,到了真正考試的時候,就不會寫了。雖然,作業做好了,但并沒有真正的掌握知識,最后受欺騙的還是自己。
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決不做掩耳盜鈴的人。
掩耳盜鈴的故事的道理篇四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故事名揚中外,今天我也讀了這則寓言故事,讓我大有所悟。
這則故事講了,一個人看到鄰居家門口掛著一個精美別致的鈴鐺,便想把這個鈴鐺偷回來。正當他要動手時就想到這個鈴鐺一碰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會讓別人聽見。于是他想起了辦法,不到一會他突然拍了拍自己的腦袋說:“我怎么這么笨呢,想:鈴鐺的聲音只有耳朵才能聽到,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見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耳朵掩起來,伸手去偷鈴鐺。誰知手一碰到鈴鐺就發出清脆的聲音,結果當場被人抓住了。
讀了這則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自欺欺人,就像媽媽常常教育我的,在學習上不懂就要問,不能不懂裝懂或去看后面答案,這樣看上去都會做了,其實還是不會做。既騙了老師又騙了家長。最后坑害的還是自己。今后學習中如果遇到困難,都要想辦法把他解決,千萬不能不懂裝懂,不懂得地方要認真地思考,及時地問老師、同學、家長,直到弄懂為止會做為止。
以后我會經常用這個故事來提醒自己,不做故事里的“笨蛋”。
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猴子撈月》是一個非常有教育意義的語言故事。大家知道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么嗎?下面是我們為大家帶來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歡迎大家閱讀。
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篇一
今天晚上我和女兒一起讀了伊索寓言《猴子撈月亮》這個故事,真有意思。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一天,一群猴子在月光下玩。忽然,烏云遮住了月亮,四周暗了下來,猴子們嘰嘰喳喳亂叫起來。老猴子抬頭朝天上一看,驚叫起來:“不好了,月亮不見了1猴子們驚慌起來,四下尋找。忽然,小猴子指著池塘大喊:“看,月亮掉到池塘里啦。”
老猴子果斷地說:“我們必須把月亮撈上來,不能讓它沉在水里1猴子們立刻找來竹竿,依次倒掛起來,想把月亮撈上來。它們拿著竹竿在水里蕩來蕩去,用盡了力氣,結果什么也沒撈著。老猴子抬頭朝天上一看,月亮還在天上掛著的。原來水里只是月亮的倒影。
從這則寓言故事中我們知道了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多思考,多觀察,多調查研究。不能像猴子那樣不切實際,自作聰明,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時在一旁的女兒也摸著腦袋對我說,爸爸以后我不能在做一次這樣的猴子了,我的多動腦筋,不會在粗心,事情不搞清楚是不可以下結論了。
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篇二
一天晚上,月亮又圓又大。小猴們聚在一起看月亮,突然,有只猴子看見月亮在井里,大驚失色,大喊道:“不好啦,月亮掉在井里啦。”猴子的首領看見月亮真的在井里看,猴子們都圍了過來,首領對猴子們說:“月亮掉在井里了,讓我們把它撈起來吧。”猴子們都很興奮,可是該怎么撈呢?這可急懷它們了,突然,一只老猴子看見在井的旁邊有一棵大樹,樹的一截樹枝伸在井的正上方。于是它就說:“找一只年輕力壯的掛在樹枝上,其他的猴子順著猴子續下去,這樣就可以到達井底了。”
猴子們都說這是個好辦法,它們一個接著一個最后一只小猴子打了井底,開始撈月亮,可是當碰到月亮時,月亮就碎了。上面的猴子快撐不住了,就說:“你在干嘛,這點事你都做不好。”最最后老猴子向上一看說:“月亮在天上,沒有掉下來井里的是月亮的倒影。”猴子們抬頭一看,果真如此,它們都笑了起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待一件事情要仔細觀察,不要盲目的去做事,有時候觀察比做事重要,善于觀察,明白事理。
伊索寓言狼來了的故事
《狼來了》是一個枕邊寓言故事,是民間口口相傳下來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富有教育意義,教育孩子要誠實,不要撒謊。故事已多次被印成圖書,甚至拍成動畫片,繼續伴隨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長。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伊索寓言狼來了的故事和相關寓意,一起來看一下吧。
伊索寓言狼來了的故事內容
從前,有個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覺得十分無聊,就想了個捉弄大家尋開心的主意。他向著山下正在種田的農夫們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救命啊!”農夫們聽到喊聲急忙拿著鋤頭和鐮刀往山上跑,他們邊跑邊喊:“不要怕,孩子,我們來幫你打惡狼!”
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們上當了!”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農夫們又沖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哈哈!”
大伙兒對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
過了幾天,狼真的來了,一下子闖進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極了,拼命地向農夫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快救命呀!狼真的來了!”
農夫們聽到他的喊聲,以為他又在說謊,大家都不理睬他,沒有人去幫他,結果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主要內容:一個孩子經常用狼來了去糊弄人,讓大家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救他,但是到后來大家都不信任他了,當有一天,狼真的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他,最后,他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故事寓意
【第1句】:說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它既不尊重別人,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第2句】: 寓言告訴大家做人應誠實,不以通過說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更不能以說謊去愚弄他人。
【第3句】:說謊可能給自己帶來一時的好處(利益或戲弄別人取樂等),到頭來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沒好處。
【第4句】:在針對與孩子的啟示基礎上,作為成人,認識到失誤的累積必將導致禍害的量變引起質變的事實,此外,有威脅意識是必要的。
故事中人類智能及行為方式分析
放羊娃,以消耗農夫時間體力等資源,讓其做無價值的付出達到其取樂的.目的。
農夫,以趕跑狼救人為目的。
農夫的思想行為方式分析:
因為人不是數學動物,農夫也不可能有概率學的知識,但是思維中會有潛在的模糊的概率學方法存在,還有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情感因素和道德素質存在,下面有個綜合分析。
【第1句】:農夫,第一次聽到“狼來了”,因為首次聽到,出于信任,認為是真,所以上山。
【第2句】:農夫,第二次聽到“狼來了”,雖然對放羊娃的信任有所降低,但還有 1/2概率為真的。于是又上山。
【第3句】:農夫,第三次聽到“狼來了”,基于前兩次的假,按概率算是1/3為真的。概率較低(實際上有人習慣性對人或事物的判定,一旦認定,所得出的概率值比數學算出的還要更低)就不上山了。
上述分析,農夫具有純樸善良的本性才會有兩次施以援手,但是兩次上當讓他很生氣,在第三次真偽難辨的情況下,情感因素左右了他對行為價值的判斷,人的自私和冷漠的一面表現出來了。對于行為價值的判斷引入統計學中的加權的概念,能夠彌補概率的不足,才更清晰,對于涉及到人的生命來講也更符合人性。
加權分析:
上述對農夫的分析里的概率認識,遠不能滿足對實際行為價值的分析,真假只是以次數作對比,缺少輕重的權衡。比如說鐵和黃金,體積一樣,衡量價值就不能單純比較塊數多少來判斷。輕重分析:
【第1句】:“狼來了”為真:會威脅到孩子和羊的生命安全,如果農夫大意了也可能對其自身生命有威脅。
【第2句】:“狼來了”為假:損失的是農夫的體力和時間。
通過輕重分析可以看到,”2“和”1“來比較微不足道,無論多少次的假都無法和真對等。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們不光要教育孩子誠實,還要教育孩子不要拿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大事情開玩笑。對于成人來說,人無完人,不能因為孩子的說謊和無知就置其生命與不顧,無論上當多少次都應該去救,只要有一次是真的把人給救了就值得,也足以教育所有的人了。上當多次還能夠依然舍棄個人的小利,對生命不棄,這不更凸現人的高貴品質嗎?
對成人的教育意義是:當自己或他人生命受到威脅,而自己無法判斷真偽的情況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