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孟子的名人名言
【第1句】: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第2句】: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出自《孟子·離婁上》
【第3句】: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第4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第5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第6句】:孟子曰&ldquo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rdquo孟子說&ldquo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rdquo(春秋)《孟子.離婁上》
【第7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第8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第9句】: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應在《孟子》一書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nèi)容。他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暴力治國,認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重民輕君”是他“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學上,孟子是一個性善論和唯心主義者,繼承孔子的天命論,把人分為“先知先覺”和“后知后覺”,要求人們依“天命”行事,并提出“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一唯心史觀。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視培養(yǎng)賢才,認為“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尊賢使能,俊杰在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
【第10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孟子
【第11句】:孟子認為「端」是內(nèi)在於自覺心的,屬於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於禽獸之處,這種「異於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第12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第13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第14句】: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地相互沖突中產(chǎn)生出來的而最后出現(xiàn)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中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恩格斯誰也不能剝奪我們自由的意志。--愛比克泰德一切能夠毀滅人,然而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消滅!--拜倫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王守仁意志堅強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塊一樣任意揉捏--歌德否定意志的自由,就無道德可言。--弗勞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使意志獲得自由的唯一途徑,就是讓意志擺脫任性。--朱查黑爾
【第15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第16句】:仁人無敵于天下。中國.戰(zhàn)國孟子
【第17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第18句】: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
【第19句】: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第20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第21句】: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第22句】: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于慢性自殺。魯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第23句】:尊賢育才,以彰有德。——孟子
【第24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第25句】:孟子曰&ldquo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rdquo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注釋孟子說&ldquo(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rdquo
【第26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第27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第28句】: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第29句】: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
【第30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第31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秦《孟子》)
【第32句】: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第33句】: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第34句】: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第35句】: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第36句】: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第37句】: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第38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第39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第40句】: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第41句】:世俗所謂不孝者,惰其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不孝也。——孟子
【第42句】: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
【第43句】: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第44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第45句】: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第46句】: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格言網(wǎng))
【第47句】: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離婁上》
【第48句】:子女是父母的至寶。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第49句】:孟子曰&ldquo親親,仁也敬長,義也。&rdquo意思是孟子說&ldquo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rdquo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第50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第51句】:飽食暖衣而無書教,則近于禽獸。孟子
【第52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第53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第54句】:三十六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因此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珂《孟子》
【第55句】: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第56句】:無禮是無知的私生子。巴特勒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孟子
【第57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第58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第59句】: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
【第60句】: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注釋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第61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第62句】: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宋朱熹《書集注孟子集注》
【第63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第64句】: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孟子
【第65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第66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ue004
【第67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以下是由應屆畢業(yè)生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孟子和孔子的讀書名言,歡迎參考閱讀。
【第68句】: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
【第69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第70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