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醫德格言合集100條
古代醫德名言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黃帝內經》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候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北宋·范仲淹《能改齋漫錄·卷十三》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槍,勿避險峻,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黃帝內經》
受病有淺深,使藥有重輕。度其淺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輕重,錙銖不可偏。淺深輕重之間,醫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間,死生性命之所系,醫之道不得不為之難也——宋·史堪《史載之方》
夫用藥如用刑.誤即便隔死生。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用藥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亂施湯劑,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殺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堯《本草類方》 人身疾苦,與我無異,凡來召請,急去無遲,可止求藥,宜即發付,勿問貴賤,勿擇貧富,專以救人為心。 ——宋·張杲《醫說》
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清·費伯雄《醫方論》
醫以蘇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為重,功利為輕,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醫者,氣量狹窄,道不求精,見有一神其技者則妒之。妒心一起,害不勝言,或謠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涼藥,不分寒熱而改熱,前用熱藥,不別寒熱而改涼,不顧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總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豐《時病論》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晉·楊泉《物理論》
凡有請召,不以晝夜寒暑遠近親疏,富貴貧賤,聞命即赴。視彼之疾,舉切吾身,藥必用真,財無過望,推誠拯救,勿憚其勞,冥冥之中,自有神佑。 ——元·曾世榮《活幼心書》
凡為醫者,遇有請召,不擇高下遠近必赴。——宋·《小兒衛生總微方論》 凡病家請看,當以病勢緩急,為赴診之先后。病勢急者,先赴診之;病勢緩者,后赴診之。勿以富貴貧賤,而診視便有先后之分。——清·馮兆張《馮氏娜囊秘錄》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說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余曰病易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育也。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夫醫道者,以濟世為良,以愈疾為善。蓋濟世者憑乎術,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此經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醫者診脈,不識寸關,放手妄言虛實。不問得病之由,今經幾日,是表是里,曾無傳染,只據所見,便言某證。證且未的,不顧汗下次第,或病人勞復,便毀前醫為誤,甚至子談父過者有之,弟掩兄長者有之。及其治療,本無所長,原其所以,則志在于利。醫人乘急取財者,甚于盜賊。 ——元·王珪《泰定養生主論》
仁人君子,必篤于情,篤于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清·喻嘉言《醫門法律》
醫道,古稱仙道也,原為活人,今世之醫,多不知此義,每于富者用心,貧者忽略,此故世者之恒情,殆非仁術也。以余論之,醫乃生死所寄,責任匪輕,豈可因其貧富而我之厚薄?告我同志者當以太上好生之德為心,慎勿論貧富,均是活人,亦是陰功。——明·龔廷賢《萬病回春》
不可過取重索,但當聽其所酬。如病家赤貧,一毫不取,尤見其仁且廉也。 ——明·李梃《醫學入門》
醫為人命所關。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賢豪杰,可以旋轉乾坤,而不能保無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聽之醫者,而生殺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
系之人,其命又懸于醫者,下而一國一家所系之人更無論矣,其任不亦重乎。——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
“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闡發蘊奧,聿著方書,此其立言也。一藝而三善咸備,醫道之有關于世,豈不重且大耶!”——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華序》
夫醫為仁道,況授受相傳,原系一體同道,雖有毫末之差,彼此亦當護庇,慎勿訾毀。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明·龔廷賢《萬病回春》
“蓋醫之為道,所以續斯人之命,而與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元·王好古《此事難知·序》
“醫道微也,非絕欲無私,通神于微妙之鄉,窮理盡性,研幾于幽明之極者,不足以傳也。”——清·王士雄《潛齋醫話·醫鑒》
“凡作醫師,宜先虛懷,靈知空洞,本無一物;茍執我見,便與物對;我見堅固,勢必輕人,我是人非,與境角立,一靈空竅,動為所塞,雖日親近人,終不獲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繆希雍《本草經疏·祝醫五則》
“凡作醫師,宜先虛懷,靈知空洞,本無一物;茍執我見,便與物對;我見堅固,勢必輕人,我是人非,與境角立,一靈空竅,動為所塞,雖日親近人,終不獲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繆希雍《本草經疏·祝醫五則》
“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故神圣之業,非后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專習,窮致天人之理,精思竭慮于古今之書,而后可言醫。”——明·裴一中《言醫·序》 “世徒知通三才者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醫。醫也者,非從經史百家探其源流,則勿能廣其識;非參老莊之要,則勿能神其用;非徹三藏真諦,則勿能究其奧。”——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季序》
凡鄉井同道之士,不可輕侮傲慢。與人切要謙和謹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如此自無謗怨,信和為貴也。 ——明·陳實功《外科正宗》 行醫之要,惟存心救人,小心敬慎 … 若欺世詢人,止知求利,亂投重劑,一或有誤,無從挽回。病者縱不知,我心何忍?——清·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
明醫箴:今之明醫,心存仁義;博覽群書,精通道藝。洞曉陰陽,明知運氣.藥辨溫涼,脈分表里。治用補瀉,病審虛實;因病制方,對癥投劑。妙法在心,活變不滯;不炫虛名,
惟期博濟。不計其功,不謀其利;不論貧富,藥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醫,芳垂萬世。 ——明·龔信《古今醫鑒》
古代醫德小故事
醫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古代的醫德小故事有哪些?
古代醫德小故事篇一:
說起古代的名醫數不勝數,燦如星辰,他們有著高超的醫術,往往能夠救人于危難之際,成為老百姓的大救星。
清代高士奇《牧齋遺事》記載了一個清初名醫喻嘉言一針救兩命的故事。一天,喻嘉言路過城北的一些破舊房子時,這里往往是居民臨時停放棺材的地方。他突然看到一口好像是新停放的棺材底縫流出了鮮血。他吃驚地問鄰居,鄰人說:“剛才一家人的妻子死了,才把棺材放到這里。”
喻嘉言急忙找到死者的丈夫,告訴他說:“你的妻子沒有死。凡是人死了血色是黑暗的,活人的血色是鮮紅的。我看見你妻子的棺材底流出的血是鮮紅色的,快快開棺救治吧!”原來這位婦人因難產失血過多,昏迷了一天一夜,她的丈夫認為妻子已經死了,就把他成殮起來,準備擇期埋葬。聽到喻嘉言這么一說,丈夫立即打開棺材。喻嘉言急診婦人之脈,果然脈息未絕,于是就在她的`心胸之間扎了一針,針還未拔出來,就聽到呱呱的哭聲。婦人分娩了,嬰兒也得救了。她的丈夫背著復活的妻子,懷中抱著新生的嬰兒,喜氣洋洋地回家去了。
喻嘉言不請自到,主動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救了兩條人命,這不是巧合,這是喻嘉言心系百姓安危的必然結果,百姓怎能不擁戴這樣的名醫,怎能不傳誦他們的感人事跡!
古代醫德小故事篇二:
據明代黎澄《南翁夢錄》載:有一個名醫叫范彬,家中世代行醫,被陳英王任命為自己王府的太醫令,掌管王府的醫藥診病。也就是陳英王聘用的專職醫生。
一天,一個農民敲他家的門急請他出診,說:“我家婦人生孩子突然發生血崩,出血如流水,面色都發青了。”范彬聽后二話沒說,拿著藥箱就出門,救命要緊!正巧,剛出大門,陳英王也派人來到,說:“英王的貴妃病發寒熱,命你入宮診治。”而范彬卻說:“貴妃的病不算危急,現在有個民婦病危,生命頃刻難保,我需要趕緊去救她,一會就回來。”宮中來人生氣地說:“你要救別人的命,就不顧惜自己的命嗎?”范彬說:“我這樣做固然有罪,但也是實在沒有辦法,若不急去搶救民婦,那婦人就會頃刻死去,她的生命就沒有希望了,一個家庭就完了。至于我這條小命,希望寄托在英王身上,僥幸得以免死,我愿承擔全部罪責。”說完,急忙趕去搶救民婦了,民婦果然被他救活了。事后,范彬回來拜見陳英王。陳英王責問他為啥才來?范彬就把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想法訴說一遍。陳英王聽后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地說:“你真是一位賢良的醫生啊!既有高明的醫術,又有仁慈的愛心,能體貼我的黎民百姓,這正是我所希望的呀!”
范彬冒死救活了民婦,實在難能可貴!在范彬的心目中,生命沒有高低貴賤;那時,他所要做的就是搶救生命,別無他慮。其高潔的醫風,今天依然令人感佩!
古代醫德小故事篇三:
清黃退庵《友漁齋醫話》載:清代乾嘉年間,浙江嘉善縣的名醫唐介庵,因善用大黃,被大家譽為“大黃先生”。他胸懷仁慈,性情厚道。他給窮人治病,只要請一次,下次就自己登門。他出診時,幾里地之內,就步行而去,從不坐船。還經常帶著紙墨筆硯和一些錢,診完病人,寫出藥方,不再使病家向鄰居求借筆墨。實在貧窮的病人不僅不收費,他還要搭上藥費。曾有一個病家,深秋季節還睡在竹席上,唐先生問:“現在睡竹席不適宜了,何不換上草席?”那人說沒有錢買。唐先生回到家里就派人送去了草席。
又有一個病人,依靠手藝生活,好不容易積攢了十兩白銀,時常放在睡處。有一天,忽然不見了白銀,病人臥病在床,寢食不安,請唐先生給他醫治服藥,竟毫無效果。后來,唐先生了解了內情,就在自己衣袖里帶去了十兩白銀,借診病之機,暗地放在病人枕頭底下。一天早晨,病人發現白銀還在,喜出望外,病情也隨之好了。
唐介庵為人治病,任勞任怨,不辭勞苦,心細如發,還能舍藥舍錢,救濟貧苦病人,的確是醫德高尚的典范。
醫風醫德名言警句
醫美,人更美,事事為民;醫廉,人更廉,為民事事,為大家分享了醫風醫德的名言警句,歡迎借鑒!
【第1句】:我是沒有財產的,我所有的一切只是健康、勇氣和我的工作。——[法]巴斯德
【第2句】:醫治您(患者)的身體疾病,撫平您(患者)的心靈創傷。
【第3句】:醫德和醫風是醫生的靈魂寫照,醫德和醫風是患者的雨露春風。
【第4句】: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后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唐]孫思邈
【第5句】:每一個白衣天使的背后,都會有一條醫德醫風鋪就起來的道路。
【第6句】:治病救人,積福(積德)子孫。
【第7句】:貪人財害人命,無德無術任你焚香也無益;忠于責勤于職,清正廉潔見佛不拜又何妨。
【第8句】:醫生本事菩薩心,一吃回扣變猙獰。
【第9句】:收人紅包,折己陰壽。
【第10句】:護士的工作對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塊、木頭和紙片,而是有熱血和生命的人類。護理工作是精細藝術中之最精細者,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護士必須具有一顆同情的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英]南丁格爾
【第11句】:嚴格履行物價政策公道正確收費強化監督檢討嚴正行業紀律。
【第12句】:上帝創造人類,我們修復人體。
【第13句】:稱職的醫生,眼里只有病情的緩急而無官職的大小。
【第14句】:天恐華佗中道絕,再生良醫(我等)到人間。
【第15句】:廉潔行醫始能一身正氣,為民服務堪稱人間天使。
【第16句】:堅持原則,以法服人;掌權為公,以廉服人;身體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心系群眾,以愛服人。
醫德醫風名言警句
【第17句】:做醫生:強勢未必真豪杰,柔情如何不丈夫。
【第18句】:紅包猶如腫瘤,為病人手術卻使自己癌變。
【第19句】:學習啟迪心智,學習凈化思想,學習陶冶情操,學習升華境界。
【第20句】:良藥苦口利于疾病,紅包誘人毀我前程。
【第21句】:紅包猶如腫瘤,超過一定數量就會癌變。
【第22句】:醫生,先治好自己吧!——《圣經·路加福音》
【第23句】:醫生眼里無尊卑,面對生命人人平等。
【第24句】:不謀當謀之事,為醫之恥;貪求身外之財,從醫之危。
【第25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收人紅包,你的一切禱告統統無效。
【第26句】:紅包就是(猶如)腫瘤,一定要切除于手術之前。
【第27句】:反腐倡廉牢記服務宗旨,科技興院發揚奉獻精神。
【第28句】:假如醫生吃了回扣,連上帝也無法拯救。
【第29句】:一個醫生,不是為自己的名譽工作,他的價值,遠比那五花八門的名譽更神圣、更金貴棗驅除瘟疫,用歡樂代替痛苦。——張海迪
【第30句】: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語錄大全網
【第31句】:芝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窘困而改節。
【第32句】:醫道,古稱仙道也,原為活人。今世之醫,多不知此義,每于富者用心,貧者忽略,此固醫者之恒情,殆非仁術也。以余論之,醫乃生死所寄,責任非輕,豈可因其貧富而我為厚簿哉?——[明]龔廷賢
【第33句】:順境勿驕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濁勿亂行廉廉潔潔醫。
【第34句】:為人民服務應視名利淡如水,與健康同行須知事業重于山。
【第35句】:心術不正,醫術難精。
【第36句】:醫生要最好學、最謙虛、最客觀、最冷靜、才是好醫生。
【第37句】:做白衣天使就要一塵不染。
【第38句】:把病人當成戀人。
【第39句】:做醫生、護士,就應該有一顆母親的心,醫生、護士應該是愛的化身。——傅培彬
【第40句】:醫德是一面以人為本的旗幟,醫風是一座醫患和諧的豐碑。
【第41句】:樹葉離開枝頭是腐爛的開始,行醫不守醫德是墮落的.開端。
【第42句】:天地無情,以萬物為芻狗;醫生有愛,以患者為親人。
【第43句】:塘中偏有自潔蓮,一塵不染;世上本無后悔藥,三思而行。
【第44句】:清正廉明,揚醫者風范;妙手回春,治百姓疾苦。
【第45句】:臨床臨床,就要親臨病床,親手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周華康
【第46句】:紅包猶如腫瘤,小心量變到癌變。
【第47句】:為患者消除一分痛苦,就為自己增添一分快樂。
【第48句】:常修從醫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第49句】:回扣莫貪心,須知七尺之上有神靈。
【第50句】:醫德醫風是生命的靈魂,心靈的燈塔,成功的向導。
【第51句】:我的良心我做主,我的醫德我把持。
【第52句】:一個戰地的外科醫生,同時應該是一個好的木匠、鐵匠、縫紉和理發匠。——白求恩
【第53句】: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痛苦,維護病人健康,是醫務工作者的神圣職責。醫務工作者除了要有過硬的業務技術外,更要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這是基本的、必備的條件。——張孝騫
【第54句】:兩袖清風,懸壺濟世,平易近人,醫人醫心,仁心仁術。
【第55句】:一個醫生必須有音樂家的耳朵,戲劇家的嘴巴。在病人痛楚時,能用精確的聽覺去辨別病情,用明快的語言消除疑慮,安撫病人,減輕病人的痛苦。——羅生特
古代教子小故事
歷史之于人們既是真實存在的過去,又充滿著神秘和未知。那么你知道哪些歷史上的教子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歷史上的教子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上的教子故事篇一:斷機教子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于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大學問之人。
歷史上的教子故事篇二:以荻畫地
歐陽修的母親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辛勤勞動,一心養兒長大。歐陽修五六歲了,他母親就教他讀書識字,教他做人的道理。沒錢買紙筆,就用蘆桿代替,把沙鋪在地上當紙,一筆一畫教歐陽修寫字。
一年大一年的歐陽修逐漸懂事了。他很體諒母親,一邊讀書,一邊盡力分擔家務。歐陽修盡管已經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親怎么有那么大的決心和力量來撫養自己。
一次,歐陽修問起了這件事。母親深情地說:"你父親死后,我能守寡撫孤,是因為我了解你父親的品德高尚。我愛他,也愛你,我決心把你培養成像你父親那樣的人。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之后,她對歐陽修又講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歐陽修父親的為人。"我嫁到歐陽家的時候,你奶奶已經去世了。可是,我從你父親對你奶奶的紀念中,知道他是個很孝敬長輩的好人。你父親在家尊敬長輩,在外當官的時候,對公事嚴肅認真,從不馬虎。他白天辦公,晚上還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對于死刑的材料,總是反復調查、核實。他常說,人命關天,馬虎不得。后來由于勞累過度,積勞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對我說:'我不能看孩子長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話告訴孩子:人不要貪財圖利,生活上不要過分追求,要孝敬長輩,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這是你父親的遺言,望你好好勉勵自己。"歐陽修聽到這里,抽泣著對母親表示:"我一定繼承父親的遺志,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后來,歐陽修做了官,任參知政事。慶歷三年,他因積極支持范仲淹、維持新法被貶職。歐陽修的母親說:"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歷史上的教子故事篇三:買肉啖子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豬。孟子見了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么?”“在殺豬。”“殺豬干什么?”孟母聽了,笑了笑,隨口說到:“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鄰居不是為了孩子殺的豬,我卻欺騙了他。這不是在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來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歷史上的教子故事篇四:岳母刺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么,如果連針都怕,怎么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后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后背上。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后,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后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