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語錄解釋
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小迷糊書屋,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顷P(guān)于《論語》里面那些精華的語句。希望大家細讀必定受益匪淺。
《論語》是中國儒家經(jīng)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結(jié)。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的體現(xiàn)了孔子的倫理思想政治主張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此書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并稱“四書”。
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接下來小編就整理了一些值得讓人記在心里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1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著和諧融洽的氛圍,但是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小人則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長和他人保持一致的看法,但實際上并不能強求,真正的和諧貫通。
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君子。雖然和大家看法可能不同,但是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包容。當(dāng)其他人和我們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到時候,應(yīng)該能夠與人赤誠相見,相互討論。而不是只在乎自己的看法,或是對別人的看法不能包容,這句話在告誡我們在生活中要做到和而不同。
【第2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則是利益。
出現(xiàn)這句話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意思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君子都是以“義之與比”而后為之的。這句話也是在告誡我們考慮一件事情,該不該做的時候應(yīng)該先考慮這件事,符不符合道義,而不是一昧的受利益驅(qū)使忘記自己應(yīng)該做什么。
【第3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句話同樣出自論語。在我們學(xué)生時期就已經(jīng)在書本上學(xué)過。這句話的意思是,時常溫習(xí)舊的知識,而從里面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
我們對待內(nèi)容不能一知半解,同樣的內(nèi)容,可能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情所體會的內(nèi)容都是不同的。我們時常要溫故而知新,不能停留在舊知識上。
【第4句】: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心只想達到。過于性急,反而不成。而一昧去在乎小的利益,則大事不成。
這句話也是在告誡我們。欲速則不達,急于求成,會導(dǎo)致最終的失敗,我們做人做事的時候應(yīng)該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fā)。千萬不能急功近利。
【第5句】:聽其言而觀其行。
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評論一個人的時候,不能光看表面,不僅要聽其言論,還要觀其言行舉止這樣才能夠了解全面。
【第6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一個人在考慮事情的時候沒有長遠的考慮和打算,那么就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智者是不會被眼前的得失所牽絆,因為他思考的是長遠的發(fā)展,而不是眼前的利益。
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為眼前的一些得失擾亂我們的思緒,那樣就會有長遠的憂慮。
好了,關(guān)于孔子的論語今天小編就說到這里。論語里其實有很多大智慧,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更有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值得我們?nèi)ヂ芯俊U撜Z是一門大學(xué)問。如果我們用心參透仔細學(xué)習(xí)相信一定會對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極大的幫助。
如果大家覺得對自己有幫助,請關(guān)注小編。小編每天都會為大家?guī)砭蕛?nèi)容。百家號小迷糊書屋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謝謝。
每天幾首詩,讀詩,讀史,明智。
《論語》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怎么解釋
觚不觚,觚哉觚哉。
出自《論語·雍也》。
觚,是一種古代流行的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用青銅制成,口作喇叭形,細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條棱角,容量有說是3升,也有說是2升。
觚不觚:制作的觚不像是觚,像是而又不是,似是而非的意思。
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上的意思是:觚不像觚,那它還是觚嗎?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推崇的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觀。
而儒家的主要思想架構(gòu),主要是由“仁愛”來填充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漸漸地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認為這種局面是混亂的,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感慨。
在他看來,“觚不觚”這類表層符號的混亂,意味著“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層價值觀念的動搖。因此,他竭力主張以“正名”的方式來重新整頓價值觀念和符號體系,并理順二者之間的表里關(guān)系:“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論語》中的孔子語錄你最欣賞哪個
小人與女人難養(yǎng)也!女人為何全是小人呢?主要女人比男人能生產(chǎn),且有三個月的假期,而三個月假的第一個月,女人那時絕對禁處,不讓男子碰的。平常月例假也是,。心理生理變化大,從閨女變成母親,雖提升了,卻把愛百分之八十轉(zhuǎn)移到兒女身上!沒辦法的事,有些男人不理解做母親的難處!
《論語》中有哪些經(jīng)典的語錄
論語中精辟的句子 【第1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第2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第3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第4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5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第6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第7句】:朝聞道,夕死可矣。 【第8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第9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10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第11句】:巧言令色,鮮矣仁。 【第12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第13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14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15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第16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第17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第18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第19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第20句】: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第21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第22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第23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第24句】: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第25句】: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第26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27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第28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 【第29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第30句】: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31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第32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第33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整部《論語》二十章,你認為是零散語錄的組合,還是有其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
謝謝!有教無類,因才施教,應(yīng)病予藥。形散神不散。都致力于做人。
李澤厚論語今讀中對文質(zhì)彬彬是如何解釋的
李氏從他的實用理性、樂感文化出發(fā),以為質(zhì)是情感,文是理性。質(zhì)勝文則近于動物,而有生命。文勝質(zhì)則如同機器,更為可怖。
讀《論語》有什么好處
提升道德修養(yǎng),提高文化素養(yǎng)。以及寫作和說話能力及為人處世境域。
劉樹成對《論語》中“不憤不啟”是怎么解釋的
有人說,現(xiàn)在群眾民主意識與文化素質(zhì)不高,在基層村主任選舉中,有用五百元賄賂就把選民收買了,投村霸的票的情況,這樣的票決能行嗎?這是由于主持選舉的人不得票決要領(lǐng)造成的。《論語》說"不憤不啟”,意思是:不到人們對裝門面的花“卉”式選舉憤(字意)怒時,不啟動票決(詳見《破譯論語背后的龍學(xué)密碼》)。即像《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前,讓“小常寶控訴土匪罪狀,字字血,聲聲淚”一樣控訴村霸罪狀,唱"國歌":"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然后啟動票決,就是"醉金剛"(《紅樓夢》中素質(zhì)差的人)也會投正義票,不會出賣投票這一生命權(quán)的!
文/劉樹成
為什么有些人要學(xué)《論語》
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我非常贊同這句話。我想學(xué)《論語》一方面是被孔子的個人魅力所傾倒,那種所謂“顛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殉道精神,也許是那種“鳥獸不可與同群”的汲汲于治世安邦的努力嘗試吧。
另一方面,儒家專注于“入世”之說,但有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得自己琢磨。比如我之前覺得自己是小透明,沒人想主動認識我,很是寂寞苦悶。后來看到《論語》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也許自那天開始,我就不糾結(jié)于怎樣討別人喜歡,而是努力提升自己,就像最近流行的一句話“你若盛開,清風(fēng)自來”。
以上只是簡單地談了一下,有些地方可能不全面。總之,“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