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內心的智慧語錄
《莊子》,又名《南華真經》,是戰國中期哲學家莊子及其學生所著,其想象旖旎奇幻、其構思匠心別具、其文筆汪洋恣肆、其意境瑰麗詭譎,是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筆者僅選取六句與人生智慧有關的語句,與讀者分享。
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人間世》)
既然知道沒有辦法改變,那就當成命中注定而坦然地接受它吧,這就是最高的德行。道家崇尚無為,講求自然規律,反對個人刻意的追求,認為這樣不僅違背了天意,反而徒增煩惱。老子常用水來比喻大道,水無形無體,放在圓形的器物里,它就是圓形;放在方形的器物里,它就是方形。為人,就應該恬然淡然坦然一些。
二、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師》)
(泉水干了,魚兒相互依偎),吐唾沫相互濕潤以求生存,(與其這樣),還不如當初沒有認識,各自暢游于江湖。人們常說“板蕩識忠臣”“患難見真情”,殊不知大道無情,以萬物為芻狗,并不會因為你無意義的努力就給予回報。與其在困境中考驗人性,不如在安定的生活中互不相欠。
三、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莊子·列御寇》)
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預測天象還要困難;春夏秋冬和日出日落尚有周期,但人卻有可能是面容誠懇敦厚,而胸中城府深藏。儒家主流文化認為人心向善,故而《三字經》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語,這代表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莊子此句是引用孔子之言,認為不可以表面觀人,而要注意險惡的人心;實際上也和孔子講的“聽其言,觀其行”是一個道理。
四、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莊子·庚桑楚》)
不具仁愛之心便會害人,懷有仁愛之心卻給自己帶來憂愁;不講信義便會傷害他人,講求信義反而給自己帶來愁苦。“魚與熊掌”是儒家著名的典故,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仁與不仁之間,君子的選擇是仁,小人的選擇是不仁。而道家真人呢?從不會給自己選擇的機會,道法自然,無所謂仁與不仁、義與不義。
五、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莊子·人間世》)
一個人想要不留下足跡很容易,但是要不踩在地面而行走卻很難;為迎合他人,容易利用虛偽手段來達到目的,然而對自己的天性卻很難以虛偽面對。人是感情的動物,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也許在某一時刻某一地域,你可以違背自己的內心作出奉迎的姿態,但是你做不到每時每刻一言一行都違背自己的天性,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是自然的。
六、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莊子·徐無鬼》)
錢財積累不起來, 貪婪的人就會憂愁不樂,權勢不夠顯赫,貪權自大的人便會悲傷哀嘆;被物欲驅使的人總是熱衷于變化。莊子告誡我們,欲望太重的人心性不定,在紅塵世界中受各種物欲的驅策,是不值得信任的。
你有什么安定內心、靜心的好方法嗎
能忍就能安定內心。只要控制好煩躁之情緒,就能如題主所描述的”心定則神安”,不論遇到什么事情,保持淡定就能冷靜,也只有冷靜才能想出方法去解決問題。
人所以之浮躁是受外界因素影響,不忍神則不定,不淡定則心慌,如果做到先排除干擾,就要”心平如鏡”,靜下來、好好去思考。
風雨欲來當閑事、大山壓下視無睹,不轉牛角尖,先放下,要懂得放松心情,比如;泡杯咖啡聽聽音樂、或看看書、煉煉字等,這些動作都有助于緩解心中的焦慮。
俗話說得好,“心定自然涼”,“心寬顏則歡”,況且,一時沖動也解決不了問題,與其愁眉苦臉、挖空心思,倒不如;笑看云卷云舒徹悟。筆者相信,理性終究會戰勝所有煩燥。
在內心很煩的時候,如何盡快使自己安定下來
這樣的狀態時,若找知己傾訴也不能消化煩惱,那么就讓自己好好靜一靜,理清頭緒,寫在筆記本上,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盡量寫,把心里所擔憂的一切都寫出來,寫到淚流不止更好…然后,什么也別想,好好睡一覺,第二天一定很不一樣,你的內心強大了~!這個方法很有效,寫日記,就是為心里清空垃圾及減壓,希望能幫助到您。還有,你也可以去山邊,只要不擾民的地方,大喊大叫之后,也挺爽的,這也能減壓。再就是做運動,讓自己全身出汗,直到累趴下為止,休息一下,好好洗個澡,一個深睡眠,早上睜開你美麗的大眼睛,一切煙消云散,一輪紅日冉冉升起~~~
結婚生子的中年人們,是不是安定下來了?內心狀態是什么樣
人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生活出路,你生活有保障了,才能心安定,人安穩,如生活保障都沒有,你結婚生子,孩子都養不了,你怎么安定?你就會煩惱,內心也會增加憂愁!
怎樣通過斷舍離尋求內心的安定和幸福
這個問題很尖端。意思我們可以拆開了看。那就是斷、舍、離。
先說斷。斷是要斷什么那?我覺得通俗來講就是和過去一切的不美好、不痛快、不如意都一刀兩斷。直接成為過去。重新開始!
再說舍。舍是要舍什么那?古語說的好。有舍才有得。更有話叫做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所以我覺得我們要舍棄過去的不管是屈辱還是榮耀。要本著平常心去對待未來。過去的成功不是我們炫耀的資本。過去的屈辱也不是我們總也拋之不去的噩夢。總而言之就是舍棄過去。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最后是離。離是什么。離就很簡單了。人一生總有一些不開心的回憶。所以離開傷心的地方重新開始。這也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
喜歡三生的請關注一下。
內心有智慧了,怎樣都可以幸福地活著
從理論上來說,好像是這樣。但也要排除一些極端的前提,比如身體長期受病痛的折磨或嚴重的殘缺(喪失聽覺、視覺和說話能力或四肢嚴重殘缺)、生活在一個非常時代精神上長期受迫害等等。排除了這些極端的前提后,一般來說,內心有智慧了,在大多數境遇中,人都可以幸福地生活。
問題是,怎樣才算是內心具有智慧了?怎樣才能建立內心的智慧?這似乎又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了。我的理解是,內心的智慧,就是對于人生要有一種相當的覺悟(“覺悟”原本是一個佛教詞語),就是要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要把人生的意義想明白了。在我看來,人生并沒有什么重大的意義。人生就是一個旅程,你從出生到死亡,就是在這個世界(“世界”又是一個佛教詞語)上走完你的一個行程。最重要的,是如何使這一行程變得充實有趣。前提是你一定不能作惡,你或許可以不行善(行善當然更好),或許可以犯些小錯,但絕對不能作惡,不能損害他人或公共社會的利益 。在這樣的前提下,你可以有人具有的各種欲望,也可以通過正當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過當你明白了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之后,你就會醒悟到這些物質的欲望其實并不重要。人的內心的平靜、寧靜是一個人獲得愉悅的最根本的條件。你明白了一個社會或人世,基本上就是一個物欲世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那么你對一般人們的爭權奪利,也就不會感到驚訝和憤怒,對各種看來耀眼閃光的名與利,也不會產生羨慕和企求,對紛紛擾擾的蕓蕓眾生,只需淡然視之,以平視的眼光看去就好。可能的話,盡自己的努力,盡量把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一些,把這個社會變得善良干凈一些,或者集聚志同道合的友人,來共同付出努力。助人,沒有任何功利的助人,往往會得到很大的愉快,這愉快主要是來自于心靈。
覺悟到了人生的本質,就會把許多繁復的事情看得很簡單。會明白過多的物質上的欲望,其實都是虛無的(許多的豪宅、高價的汽車游艇私人飛機等等,除了滿足身體的需求外,更多的是滿足虛榮心),借助物質的滿足所獲得的愉悅,其實也是很有限的,你沒有了或只有很少的虛榮心,外在的物質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有時過多的物質,反而會造成人的異化。中國人其實很早就明白了這些道理,“名韁利鎖”,就揭示了名利的負面性。佛教上所說的要戒除“貪嗔癡”,也是為了使人能有一個更為平靜的內心世界。在現代人中,我比較喜歡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還有就是他的弟子豐子愷。他們雖然也談不上是完人(人世間應該沒有完人),但幾乎一直是我自青年時代起的人生楷模。
再簡單的歸納一句,內心的智慧,就是把人生的意義想明白了。如此,無論身處達境或窮境,都既不會忘乎所以,利令智昏,也不會沮喪潦倒,自暴自棄。而能夠依然故我,堅持自我。當然這是很難的,需要長期的修煉,能否達到這一境界,全看每個人覺悟或悟性的高低。
在深圳,擁有多少資產才能使人的內心感到真正的安定
【第1句】:在深圳這座快節奏的城市、對于我而言永遠安定不下來,思想報復太多也一直和一些兄弟們堅持在做一些事情。
【第2句】:以上是個人的想法,這個東西每個人的追求也不一樣成功的標準也不一樣,有的人能活下去就覺得幸福,有一些能結婚成家就安定、有一些人有幾億身價比我們更拼命。
【第3句】:對于我而言、人生就是一條不歸路只有前行,不斷的奮斗給予家庭和父母一些該有的。
【第4句】:身價這個東西我覺得在自己心里是無價,身價幾百億負債幾十億也需要去承受該承受的壓力,沒有任何時候都是坐享其成的。
“讓你恐慌的不是變化的世界,而是無從安定的內心”,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該如何理解
內心缺乏平靜之心,就會讓人心不安。練就處事不驚之心態,也是不容易的
你讀過哪些勵志的語錄
有志者,事竟成。萬事先立志,志當存遠。孔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心有多大,路就有多寬。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請各位學習途中的人士,銘記這一句“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明代唐寅那一句“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告誡世人青春當珍惜,錯過了青春的末班車,小錯成大錯,后患無窮。青春是一個人成功的黃金時期,一變定終生啊!
毛主席經典名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老本,要立新功。”“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我喜歡讀汪國真的詩,他在詩中寫道“或許我們會永遠平凡,平凡也有寧靜的風度。”“現實和理想之間,不變的是跋涉,平淡和輝煌之間,不變的是開拓。”
生活中,我嘗試并努力,探討并前行。總是那句歌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久久回蕩我耳邊,一直鞭策我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