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正行雅勵志格言合集80條
關于德行的名言
關于德行的名言1
陰謀陷害別人的人,自己會首先遭到不幸。
知恥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恥。 —— 王通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 貝多芬
裝飾對于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 盧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 盧梭
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 —— 孟德斯鳩
對于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 —— 夸美紐斯
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紐斯
關于德行的名言2
富潤屋,德潤身。 ------禮記
優良的品德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行的良好的教養。
------約翰·洛克
“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 -------卡爾·馬克思
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劉向
一個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么他雖在人間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弗蘭西斯·培根
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但 丁
品德,應該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
------孟德斯鳩
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狄德羅
喪失人格的詩人比沒有詩才而硬要寫詩的人更可鄙,更低劣,更有罪。
------雨 果
德有余而為不足者謙,財有余而為不足者鄙。 --------林逋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荀子
功莫大于去惡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為惡。 ------賈誼
君子雖殞,美名不滅。 ------武則天
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劉晝
良好的品德是由對壞傾向作頑強斗爭培養出來的。 -------德克斯特
人而無德,生而何益。 -------法國諺語
以德服人。 -------拉丁諺語
使一個人偉大,并不在富裕和門第,而在于可貴的行為和高尚的品行。
------奧維
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中表現出來,但它卻是在無關重要的時刻形成的。
-------菲利普斯·布魯克斯
喪失了財富,可以說沒喪失什么;喪失了健康,等于喪失了某種東西;但當喪失品德時,就一切都喪失了。 ---------佚 名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從外表表現出來,仍然感到滿足的人。
--------柏拉圖
有一種謙恭的、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既無拿破侖的英名,也沒有他那些豐功偉績。可是把這種人的品德解析一番,連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也將顯得黯然失色。 -----------哈謝克
對于美德,我們僅止于認識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努力培養它,運用它,或是采取種種方法,以使我們成為良善之人。 ---------亞里士多德
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借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
------貝多芬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抑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難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培根
道德和才藝是遠勝于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蕩毀,可是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配的神明。
--------莎士比亞
這個令人肅然起敬的“人格”觀念,一面使我們從頭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們的自負心,同時卻使我們明白地看出了我們的天性的崇高;這個觀念就是在極平常的人類理性方面也是自然發生、顯而易見的。凡稍知廉恥的人不是有時會發現,他原來可以撒一次無傷大雅的謊,以便擺脫某種可厭之舉。甚或為其可愛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種利益,可是他卻僅僅因為害怕暗自鄙棄,而畢竟不曾撒謊嗎?一個正直的人只要廢棄職責,原可擺脫某種慘境,而其所以能夠不辭辛苦,堅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覺到這樣才可以身作則,維護人的尊嚴,加以尊崇,才可以內省不疚,不怕良心譴責嗎?
--------康德
勤于德者,不求財便能自生。 --------西鄉隆盛
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財富的名譽不知大多少倍。豈不見多少人在錢財上一貧如洗,但在美德上卻是富豪呢? -------達·芬奇
不要從特殊的行動中去估量一個人的美德,而應從日常的生活行為中去觀察。
------帕斯卡
德行之力,十倍于身體之力。 -----拿破侖
不朽之名譽,獨存于德。 ------彼得拉克
才能可以在獨處中培養,品格最好還是在世界上的洶涌波濤中形成。
--------歌德
時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于行之美惡。
-----莊子
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 -------左傳
形容德行的成語搜集
有哪些成語形容德行?小編精心搜集了46個關于描寫德行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冰清玉粹] 比喻德行高潔。
[冰潔玉清] 比喻德行高潔。
[秋實春華] 比喻德行和才華。
[德藝雙馨] 形容一個人的德行和藝術(技藝)都具有良好的聲譽。一般指從事藝術的人。
[春花秋實] 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春華秋實] 華: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鑠懿淵積] 指德行美好,學問淵博精深。
[仁言利溥] 指有德行的人說的話益處很大。
[積德裕后] 指積累德行,則后世昌盛。
[穢德垢行] 指自污濁其德行以避禍患。
[潛德隱行] 指不為人知的德行。
[潛德秘行] 指不為人知的德行。同“潛德隱行”。
[以退為進] 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后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
[積善余慶] 積:積累;善:善事;余慶:指先代的遺澤。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于子孫。
[孝子順孫]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比屋而封]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稱風俗淳美。
[高山景行]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得薄能鮮] 德行淺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謙的話)。
[仁人義士] 有德行并信守節義的人。
[積德累善] 積累德行與善事。
[砥行磨名] 磨礪德行與名節。
[砥行立名] 磨礪德行,建樹功名。
[言揚行舉] 根據德行和名聲來選擇人才。
[愛人以德] 德:德行。按照道德標準去愛護人。
[較德焯勤] 顯著的德行和功勞。
[任賢使能] 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紫芝眉宇] 為稱頌人德行高潔之詞。
[德薄能鮮] 鮮:少。德行淺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謙的話)。
[年高德卲] 年紀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年高德勛] 年紀大而有德行。
[才疏德薄] 才識疏淺,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謙之詞。
[才輕德薄] 才識疏淺,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謙之詞。同“才疏德薄”。
[量力度德] 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人,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
[孝子賢孫]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度德量力] 度:估量;德:德行。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人,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
[修身潔行] 修養品性,保持潔白的德行。
[歌功頌德] 歌、頌:頌揚。頌揚功績和德行。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過失,錯誤;掩:遮蔽,遮蓋;德:德行。不因為一個人有個別的錯誤而抹殺他的大功績。
[比戶可封] 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風俗淳美。
[德淺行薄] 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淺薄。
[賢良方正] 賢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漢武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唐宋沿用,設賢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
[德厚流光] 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響;光:通“廣”。指道德高,影響便深遠。
[君子固窮] 君子:有教養、有德行的人;固窮:安守貧窮。指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
[功德無量] 世界各地:功業和德行;無量:無法計算。舊時指功勞恩德非常大。現多用來稱贊做了好事。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時代,賢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會安定,民俗淳樸。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老而不死是為賊] 責罵老而無德行者的話。
關于讀書是種德行的閱讀及答案
讀書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選擇。當一個人強迫著自己作出某種讀書姿態的時候,他其實是在折磨自己了。讀書是一種心靈義務。一個人,如果沒有把一段青春時光托付給高貴的思想和真誠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敵人,因為他放棄了對自我心靈的塑造,錯過了在讀書時光中體會物我兩忘的機緣。這一機緣,錯過了,就永遠無法彌補。當你回過頭來,重新拾起書本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是何等的陌生!古人三日不讀書,便覺得面目可憎,更何況是錯過了一段讀書的'歲月呢?
讀書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絕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是無條件的,完全是自我選擇的結果。曾國藩有言:茍能發憤讀書,則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地亦可讀書;負薪牧豕,均無不可讀書。茍不能發憤自立,則家塾亦不能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這段話可以從更廣闊的意義上去理解,說白了,之所以不讀書,首先是因為你不想讀書,而并非客觀條件不具備。
我讀故我思。表面上看來,思想者與無知者的差別或許就在一本書。一本書所產生的精神距離是無法測量的。思想者的沉默,本身就昭示著一種精神力量,而無知者越是喋喋不休,越發暴露其內心的蒼白。但是讀書并不意味著手不釋卷,閱讀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儀式,它的存在不依賴于外在的表演。一個曾經有過一段瘋狂的閱讀史的人,一個對過去的讀書生活心懷依戀的人,即便不能擁有一個書房,一面書櫥,一盞書燈,一個暢游書海的安靜夜晚,我們依然相信他那份純潔的讀書情感。
讀書是一種德行。在理性的引導下,讀書人在燦爛星空與神圣道德律之間,獲得了靈性和自由,以及詩意的生存。
【第1句】: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讀書是一種德性的?(用文中的話簡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讀讀第2段中引用的曾國藩的一段話,用一句話概括其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閱讀全文,聯系學過的一些課文,說說怎樣才能讓閱讀成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句】:古今中外,以讀書為樂或因讀書而成就美德的名人很多,他們的事例廣為傳頌。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不少于兩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句】: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話?請寫出并簡要說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第1句】:從讀書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選擇,讀書是一種生活習慣,閱讀是一各內在的精神儀式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第2句】:發憤讀書者擇時地。或讀書是無條件的,是自我選擇的結果。
【第3句】:(1)視讀書為心靈義務。
(2)在閱讀中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
(3)在閱讀中學會思想
(4)在理性的引導下,通過閱讀使自己獲得靈性與自由,獲得詩意的生存。(以上主觀題,大意對即可)
【第4句】: 示例:孔子,韋編三絕;馬克思,在倫郭圖書館堅持讀書數年如一日,寫出了《資本論》;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等。(答案不唯一)
【第5句】:略
智慧,知識與德行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智慧,知識與德行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智慧是什么?仁者見仁更仁,智者見智更智。
它是知識、記憶、能力、經驗,它也有情感、邏輯、文化、操守、德行、境界。“剛健篤實,輝光乃新”,一個人的智慧就是培育氣象和境界的過程,一個有智慧的人也必然是有著無限闊大的生命境界。智慧之人是由“知識我”、“德行我”再到“宇宙我”。
孔子在河川上嘆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品秋水而明悟“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牛頓“上帝的蘋果”而聞名遐邇;貝多芬一生磨難,而在他的葬禮上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的題詞寫道,“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并不是志餒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近期一位老人褚時健的褚橙大賣,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的智慧之悟。近幾日的“東方之星”游輪傾覆,來自人民解放軍的海軍“蛙人”部隊成了眾多搜救力量中的尖兵,而蛙人中我的江蘇東臺鄉友東海艦隊某防救船大隊一級軍士長、潛水員丁春東,隱忍著喪父之痛,不顧兒子的高考,奔赴長江沉船救援現場,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操守使然、道德使然。古今中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哲人蔚起,智慧輩出。哲人的智慧牽動著蕓蕓眾生之心弦,文人騷客的音符,捕捉著天地之萬物,商人的故事又描述出人生之萬象。
智慧之人,當然需要知識。人的生命是不斷超越的過程,知識是智慧不可或缺的基礎。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立”的過程——在茫茫天涯路上鑄造“知識我”的智慧形象。當下知識經濟社會,一個人需要靠知識來自立。一個獨立意義的生命,它不能脫離這個世界秩序的洪流,它在與秩序的協調中,創造新的生命。知識的獲得是生命積淀的一種過程,必然同時也附有重要的“行”。“知行合一”,即知識實踐的過程,“知識”和“實踐”兩者不可偏廢。
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這里把“知識”演繹為“良知”,他在闡釋“良知”是一種不經后天學習的先驗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規范。前兩天母親節,我給遠在千里之外的鄉下母親道母親節問候的時候,母親一句話“你還能想起我”讓我眼角濕潤。十七年前母親患食道癌癥,當我把她推到病房時,她給我說的一句話是“多讓你費心了”,五年前她不小心摔倒在地,當我趕回家在付清醫院的醫藥費時,她把我喊到身邊,一句“又讓你花很多錢了”令我錯愕。近年來我常常“同理心”掛在嘴邊,我不知道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母親,她總是為她的兒子,為他人想的這種質樸是不是一種沒有知識學習的道德,我為我有這樣的智慧母親而驕傲。
當下中國3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社會也充斥著欲求高漲,戾氣升騰,精神疲勞,信用困頓。而所有這些正考量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智慧”。“德行我”告訴我們,幸福生活不是生命的全部,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著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一個人的各種欲望和需求總是能被輕易滿足,人們總是逃避困難和負擔。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著感覺良好,當一天你囊中羞澀,你會感到生活缺少意義,幸福感下降。
智慧也是一種悟的能力和判斷力。春節間一篇“博士返鄉記”躥紅,然而上海大學的王磊光博士洋洋灑灑幾千字的“返鄉記”,無外于農村淪陷、知識階層的無力“鄉愁”、感慨“農村生活讓心腸變硬”、“對鄉村未來迷茫”等等,在我看來這或不是智慧的判斷。近來“互聯網+”炙手可熱,一些人在“+”的概念上有紛爭,僅僅“+”出電子商務,還是“+”出互聯網的哲學、思想,并用它去改變傳統行業,改變用戶體驗,改變商業模式。智者自然在這中間有著“道”上的認知,而非在“術”的層面上。
“萬物皆備于我”,什么事物都讓你占有,怎么可以呢?萬物皆備于我,是心靈和世界的融合。當你融入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都是你的空間,存在都是你的所有,山花爛漫,流水潺潺。“宇宙我”的智慧,強調著人的精神與世界、與行為活動的一致性,韞德修身和人格完善也就在于此。心靈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世界就光明而嚴正崇高,心靈陰幽黑暗,生活就陰幽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