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做人格言50句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宣化上人做人格言50句

            僧人宣化上人的名言佳句

            1 各位認真想一想,一切的問題和煩惱是怎么來的?都是我執在作怪。

            2 我來的時候,什么也沒有,走的時候,還是什么也不要。在世上,我不要留什么痕跡!我從虛空來,回到虛空去!

            3 各位要知道,我們活在世界上,好像少水的魚,沒有多久時間,便嗚呼哀哉!我們從無量劫以來,一直到現在,還不知修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是很值得我們痛心。為什么到了現在,還要等待,不去修行? http://

            4 有很多人形形役役,早起夜眠,為的.是什么?究竟是為我忙?為你忙?還是為他忙?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解答不出。

            5 精足不冷,氣足不餓,神足不困。精氣神是三寶,和佛法僧是一樣的。

            6 有人懷疑:是否有閻羅王和無常鬼?這要看你能否不死?你能不死,就沒有無常鬼。你若覺得很有把握,不受果報,那就沒有閻羅王。

            7 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以受盡,受盡就沒有苦了。

            8 無論什么人有何病痛,都有冤業債主來找你。為什么人生病?它也是給人說法,叫你能知這身體是苦的,生老病死苦,隨時都會來找你,給你打一電報,打一電話,或給你一封信,告訴你,不單會病,將來還會死。

            9 今天很多人為這身體做奴隸,給它住好房子,買好汽車,被物質所支配了,自心里真有快樂嗎?

            10 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11 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今天世界上會有這么多疑難雜癥,是很大的因素。你想想看,一個生命還未出世,就成冤魂,到處是要命的小鬼,你說社會會安寧嗎?這些小鬼需要不貪財、有道行的人才能超度。

            12 所有的眾生都是我的家人,宇宙是我的身體,虛空是我的大學,我的名字了無形相,慈悲喜舍是我的功用。

            13 相會是有緣人,何必爭爭吵吵,多沒有意思。

            宣化上人《金剛經》淺釋

            《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唐玄奘法師的譯本中還加有“能斷”兩個字,用來比喻般若的堅韌鋒利,勢不可擋。下面是宣化上人《金剛經》淺釋,隨小編來看看吧。

            【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在釋迦牟尼佛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個時候,就有一位長老,他的名字叫須菩提。

            這個長老,有年高臘長的長老,又有法性的長老,又有福德的長老。年高臘長,言其這個人年齡也高,受戒的戒臘時間也久;他要單單年高而沒有受戒,這也談不到年高臘長的長老;他要單受戒而不年高,也談不到是年高臘長的長老。年高,好像摩訶迦葉,年齡是最老的,他受戒的時間也最久,所以這叫年高臘長的長老。

            法性長老,這個法性長老,不一定要年高臘長。法性長老他年紀輕而智慧大,能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深明法藏,通達妙理,辯才無礙,是個法性長老。

            有福德長老,福德長老這個人他有福報又有德行,這也可以叫長老。

            這個長老,是一般人來恭敬他,稱呼他,叫他叫長老。并不是自己自命為長老,不是自己封自己作長老。哦!說我是長老,你們大家應該稱我叫長老:不是這樣的。這個長老是大家來公認的,不是自己去爭取來的。不是說,哦!我就是長老,你們大家應該稱我作長老!

            那么年高臘長的長老,又有分別。你受戒十年,這叫下座;受戒二十年,這是中座;受戒三十年,這叫上座的長老。要受戒三十年,這叫上座長老。那么法性長老就不拘年齡。好像舍利弗在八歲就作長老。怎么樣八歲作長老呢?舍利弗在八歲的時候登座說法,把五印度所有的論師都給辯論得張口結舌,沒有話講了,不得不五體投地,向這個八歲的小孩子來甘拜下風,來認輸的。所以舍利弗,在八歲就作長老了。這叫什么長老?就是法性長老。

            舍利弗,在七天之內,把一切的佛法都學會了,七日之內通達佛法。你想一想,在七天就把所有的佛法都學會了,那么他夠不夠一個長老的資格呢?所以他八歲的時候就作長老了,那也是綽然有余。那么學佛法的人,你和舍利弗來比較一下,舍利弗八歲可以辯論,所有五印度的這個論師都被他辯論勝了;七天之中通達法藏,把一切的法藏都明白了。那么他的辯才無礙,智慧第一。

            講解這個辯才。辯才有四種;四種辯才叫四無礙辯。這四無礙辯都是什么呢?

            就是辭無礙辯:辭就言辭的這個辭。無論你有什么問答,他總把你戰勝了。你有什么問難,也問不倒他,辭無礙辯。

            義無礙辯:你單對言辭上美麗,可以有無量無邊的辭來辯,但是義理也要無礙,這義無礙辯。

            這第二。第三呢?法無礙辯:所有的佛法,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無論講什么,你總講不過他。這個佛法,你講得再高,他也比你高一著,這法無礙辯。

            還有樂說無礙辯,他得到樂說三昧。除非你不想要聽法;你想要聽法,他源源而來,所說這個法,猶如流水一樣,川流不息的那種樣子。

            那么現在這個“長老”,那么究竟他是年高臘長的年高長老?還是法性長老呢?還是福德長老呢?這個“長老”,現在這個在金剛法會、般若法會的這個須菩提,這時候他也是年高長老,也是法性長老,也是福德長老:他兼而有之。你說他年齡,年齡也很高的;你說他法性,法性也是很高的;說他福德,福德也很高的。所以須菩提這個長老,是長也長得很老,做也做得很老,說也說得很老,所以叫長老嘛,長老,真長老了。

            可是“須菩提”又是什么意思呢?這“須菩提”這個意思是空的,是個有的,是個吉祥的。怎么叫空的呢?他一生出來的時候,他家里有一百零八個倉庫,在這每一個庫里邊都是裝的七寶,七寶裝滿了一百零八個倉庫。究竟這個七寶有多少?一定也有個數目,不過現在這個數目就是一百零八個倉庫都是七寶。他一生的時候,你說怎么樣呢?這一百零八個倉庫就空了,珠寶都統統都沒有了。你打開倉庫門,這個珠寶一粒都沒有了。他的父親就慌起來了,說這個珠寶被誰都給搶去了呢?我們這么多的財寶現在都沒有了,生這個小孩子有什么用呢?于是乎就去占卦。

            因為他一生出來,這個財寶都沒有了,叫“空生”,空了。去這一占卦,叫占卦的人給一算;一算,說這個小孩生出來,既善且吉,好得很!既善且吉,所以又叫“善吉”。那么等到過了七天之后,他這一百零八個倉庫的珠寶,又都現出來了,一粒也不少,還是那一百零八個倉庫里頭,滿滿地都裝的七寶。所以他父親,先給他取個名字叫空生。因為算卦的給他算的,既善且吉,這個非常吉祥、非常的好,所以又改名叫善吉。等到七天之后,財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一些個七寶又都現出來了,所以他父親想一想,空生改了善吉,現在這個珠寶現出來了,還要紀念這個現出來的名字,就叫“善現”吧,于是乎又給這個小孩子起個名字叫“善現”。

            這個善現長得大了,正遇著釋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教化眾生,于是乎,他就去跟著佛出家了;出家了,那么還是紀念他這個名字,就叫須菩提。所以,須菩提他的名字就又叫空生,又叫善吉,又叫善現:有這么三個意思。

            “在大眾中”:須菩提在這個般若法會上,百千萬億天人的大眾里邊,“即從座起。”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坐那個地方,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種的境界,他知道這有所表法了。表示什么法呢?這表示這般若智慧的法門。怎么樣表示法呢?釋迦牟尼佛在他日用倫常里邊,行住坐臥之中,演說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種般若的妙法。這個般若的妙法,唯智可入,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明白。須菩提既具智慧又有福德,所以他就會意了。他就明白佛要說實相般若的法門,所以他在大眾里邊,“即從座起”,就從他那個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在印度的風俗,偏袒右邊那個肩,這表示最恭敬的一種禮貌。

            談到這個偏袒右肩,在中國的出家人,搭的這個衣,也是右邊肩膀露出來。這也就依照佛教的制度來做這種衣。但是在印度、暹邏、緬甸、錫蘭,出家人所搭袈裟都是黃色的,沒有鉤環。我以前已經講過,那是佛住世留下的這個衣的制度。中國這個衣,為什么有鉤環,印度、暹邏、緬甸、錫蘭的衣沒有鉤環?因為這是有一種通權達變,因事制宜的一種關系。在中國的氣候比較寒冷,所以人在貼著皮肉這地方,必須要穿一點棉衣服,或者夾衣服,在衣服上邊加上袈裟,就不容易感覺。如果你沒有個鉤環鉤上,它就跌掉地下也沒有人知道的。所以達摩祖師是很聰明的,不但聰明而且又是一個發明家,于是乎就發明出這個鉤環,加到衣服上,把它掛起來:里邊穿著衣服,外邊搭上這個衣,掛上一個鉤環,這個衣就不會跌到地下。因為有個鉤環鉤著它。這既可以保持佛制,又可以通權達變。在中國,天氣寒冷的地方,所以里邊又可以穿衣服。這是中國這個衣有鉤環的來源,大約是這樣。

            那么,須菩提就把右邊的肩膀露出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右邊這膝蓋跪到地下。“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身業恭敬。“合掌恭敬”:這是,意業清凈。“而白佛言”:這是口業清凈。這是表示三業清凈:清凈其心、清凈其身、清凈其口。三業清凈,“而白佛言”:向佛來請法。

            拓展閱讀:金剛經的作用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裡存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如此,念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裡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說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說,了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說,就是明白了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說「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大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說者」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裡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裡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裡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說明。首先拿布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說,就是金銀珍寶。「布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布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很大,世尊。」佛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說如果我們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這許多恆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你說大不大呀?須菩提說: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說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希望各位聽到這裡,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為佛是不說謊話的。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說得小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說,在金剛經的最后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換句話說,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裡又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大菩薩的時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燈佛」。他在燃燈佛的時代,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養,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裡,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一良機,所以在金剛經裡,非常懇切地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

            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斷地布施了八千萬憶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之后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釋。所以佛做了一個結論,他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說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

            宣化上人開示為什么要學《華嚴經》

            《華嚴經》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所有一切的萬法都從法界流出來,即所謂「一能化為無量」。「無不還歸此法界」,所謂「無量還歸于一」,還歸于法界。法界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往大了說,也沒有再比它大的了;往小了說,也沒有再比它小的了。究竟是大是小呢?也不大也不小,這叫法界。

            法界是什么呢?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法界。所以,一切法沒有不是從《華嚴經》流出來;一切法也沒有不是歸回來到《華嚴經》這個法里邊來。所以這是法界之法。法界之法--包羅在法界里邊的一切法。學《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法,也就是學我們自性里邊的法。《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界之法,它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和法界是一個的。所以,我們人學佛法,必須要學《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它是法界之法。

            老人也可以學這個法,因為老人在世間上時間很少了,應該學這個法界法。為什么呢?無不還歸此法界,你要找著這個法界的法。年輕的人也應該學這個法。為什么呢?無不從此法界流,你應該學這個法,從這個法界流出來。流出來,你學會這個法了,不孝順父母的人,就會知道孝順父母了;不會利益人的人,也會利益人了。

            為什么?行菩薩道就要自利利他,所以這好處太多了。你想要父母壽命長一點嗎?說我想盡孝道,但是我怕父親很快就死了。那沒有關系,你就來學《華嚴經》,華嚴菩薩是滿一切愿的。你愿意你父母壽命長,就會遂心滿愿,那么你就多孝順幾年。

            你愿意父母無災無病,那你就學《華嚴經》,聽華嚴法。聽華嚴法,你明白華嚴的法了,你給父母親也說一點法,令他少生一點煩惱,就少生一點毛病。病就是從煩惱來的,沒有煩惱就沒有病了。所以你想孝順父母,就趕快學《華嚴經》。

            你想要自己前途光明,說我將來希望一切事情都成功,也要學華嚴法,學這個法界之法。你學會了,什么你都會做的,你一會做了,那你無論做什么工,你那個Boss,一定很歡喜你。說你很聰明,你這個人做事很認真,不像一般好吃懶做的人,只知道吃好東西,不知道往好的做。

            你聽《華嚴經》,聽的把胡子也剃了,把頭發也剪去,穿的衣服也整齊啰,一般人看,說這是個最好的青年人,又不吃毒,又不喝酒,又不抽煙,是個很有希望的青年,所以,將來幫幫他忙,一切吉祥如意的事情都來了,這就都是從聽《華嚴經》這兒來的。這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你學會了做人,又學會了做菩薩,將來就做佛了。你看這個利益有多大啊!所以你們來聽華嚴法的人,都是最好的青年、世界的領袖。將來你們都要領導世界的,因為這個世界都壞了,人人都不知道做好事、做好人;你若想做一個好人,他說你這發神經的。你若是說和他們像個醉鬼似的,整天東晃晃,西晃晃,這么樣子,總在醉生夢死的里邊來混光陰,他就說你是好的了。你往好了學,他說你是壞了;你往壞了學,他說你是好了。你說這個世界怎么搞的?搞出這么一些個神經病的人,為什么?就因為沒聽《華嚴經》。你若聽了《華嚴經》,把你神經病都給治好了,你看這妙不妙!這是最好的'現在的利益。

            有的人想要孝順父母,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有的人說:「我想孝順父母,可是父母親早就死了,好像樹想要靜止一點,不那么晃,但是很大的風,把樹都刮的總是搖搖蕩蕩的。我現在想要孝順父母親,父母親也不在啦,那么我就不要學《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法界之法啰!等我父親活了,我才學啰!」這也不必!你父親雖然死了,可是他靈魂還有呢!你學會了這個法,可以度他的靈魂,這也是一樣的。

            方才我說孝順父母,希望父母命長,就有的人說:「唉!這種法在我們西方國家用不著的,我的意思是想父母親快點死了,為什么?他活著財產總到不了我的手里,他若死了,我就做繼承人了,你看這多好啊!」好可是好,但是你將來生小孩子,你的小孩子,不單希望你快點死,還會拿把槍把你先殺了,說:「你這財產是搶來的,我現在要替我爺爺報仇了!」一槍就把你砰死了,你說這有什么好啊?所以不要存這種思想!

            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淺釋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于南印度,后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華嚴經》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淺釋

            凈行品.第十一

            ◎美國萬佛圣城宣化上人講述于洛杉磯金輪寺

            一九八一年七月廿五日至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這一部《華嚴經》有八十一卷,那么八十一卷從中又分出來有很多的品目,這一品是當第十一品,這品就是品類。“凈行”:凈就是清凈,行就是修行這個行門。“品”:就是這一類的,這一類的道理。“第十一”:那么這個文當第十一品。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凈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這個凈行就是修清凈行,怎么叫清凈行呢?清凈行就是沒有絲毫的染污法夾雜在里邊,只有凈法,沒有染法,這是清凈,凈行品;那么有一點點的染污法在里夾雜著,這都是不清凈的。

            “爾時”:在這個時候,這個“智首菩薩”:佛有一位弟子就叫智首菩薩,他也很有智慧的。“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他向文殊師利法王子就問了,說什么呢?說:“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他問文殊師利菩薩說,這個菩薩得怎么樣才能得到沒有一點點的過失,這個身語意業;身業也沒有過失,語業也沒有過失,意業也沒有過失,得怎么樣子來做呢?這個智首菩薩,他智慧非常地大,做眾菩薩中的上首,他還不懂得怎么樣才能身口意業恢復清凈?所以他問文殊師利菩薩,說怎么樣才能得到沒有過失,什么過失也沒有,身也沒有過失,語也沒有過失,意也沒有過失,就是身口意這三業都清凈,沒有絲毫的過失,怎么樣才能這樣子呢?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前面說得怎么樣才得到身業清凈?怎么樣才能得到口業清凈?怎么樣才能得到意業清凈?這是身口意三業清凈,我得怎么才能得到這個呢?這個智首菩薩這么樣問。他又說怎么樣才能得到不害身語意業呢?怎么樣才能得到不損害這身語意業呢?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怎么樣才能令這個身語意業都像金剛似的,任何的外緣也不能毀壞得了呢?得怎么樣呢?“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怎么樣才能得到身口意這三業都清凈,都得到無明變成智慧呢?不可壞身語意。“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我怎么樣才能得到身口意這三業都清凈而不退轉呢?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怎么樣才能得到不動身這種的定呢?身語意業都得到定了呢?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怎么樣才能得到特別殊勝的身語意業呢?“云何得清凈身語意業”:得怎么樣才能得到真清凈,一念也沒有染污了,得到這種法門的清凈呢?“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怎么樣才能得到沒有染污的身語意業呢?“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怎么樣才能得到智慧做一個先導,來行這個身語意業,令三業都清凈呢?

            “云何得生處具足”:怎么樣才能得到生處就具足一切圓滿的因緣?“種族具足”:怎么樣才能得到種族都是尊貴的種族,種族都具足?“家具足”:怎么樣才能得到家庭里頭具足呢?“色具足”:怎么樣才能得到色相圓滿具足呢?“相具足”:怎么樣才能得到相的具足呢?“念具足”:怎么樣才能得到念具足呢?“慧具足”:怎么樣又能得到智慧具足呢?“行具足”:怎么樣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門具足呢?“無畏具足”:怎么樣又得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恐懼這種具足呢?“覺悟具足”:怎么樣又能得到覺悟的道理也具足了呢?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云何得勝慧”:智首菩薩又說,說是怎么樣才能得到殊勝的智慧?“第一慧”:怎么樣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最上慧”:怎么樣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最勝慧”:怎么樣又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無量慧”:怎么樣才能得到無量的智慧?“無數慧”:怎么樣才能得到沒有數那么多的智慧?“不思議慧”:怎么樣才能得到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智慧?“無與等慧”:怎么樣才能得到沒有再可以和他比的這種智慧?“不可量慧”:怎么樣才能得到不可以稱量的那種智慧?“不可說慧”:怎么樣才能得到不可說的那種智慧?

            “云何得因力”:怎么樣得到正因的因力堅固?“欲力”:怎么樣才能得到欲力,自己愿意修的這種力量堅固?“方便力”:怎么樣才能得到方便這種的力量也是堅固?“緣力”:怎么樣才能得到緣的力量堅固?“所緣力”:怎么樣才能得到所緣的這種力量堅固?“根力”:怎么樣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堅固?“觀察力”:怎么樣才能得到觀察的力量堅固?“奢摩他力”:怎么樣才能得到奢摩他力,止的這個力量堅固?“毗缽舍那力”:怎么樣才能得到觀的力量堅固?“思惟力”:怎么樣又能得到思惟的力量堅固?

            “云何得蘊善巧”:怎么樣又能得到五蘊這種法的善巧方便?“界善巧”:怎么樣又能得到十八界的這種善巧方便?“處善巧”:怎么樣又能得到十二處這個善巧方便?“緣起善巧”:怎么樣又能得到十二因這個緣起的善巧方便?

            “欲界善巧”:怎么樣又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方便?“色界善巧”:怎么樣又能得到色界天的善巧方便?“無色界善巧”:怎么樣又能得到無色界天的善巧方便?“過去善巧”:怎么樣能得到過去的善巧方便?“未來善巧”:怎么樣能得到未來的善巧方便?“現在善巧”:怎么樣能得到現在的善巧方便?我請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發慈悲,開導我和將來的一切眾生。

            云何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空。無相。無愿。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舍。

            這一段文是說這個覺分的法門,也就是七覺分。“云何修習念覺分”:智首菩薩說:請問上座大士,得怎么樣子能修習七覺分的念覺分這個法門呢?“擇法覺分”:怎么樣又修習擇法這個覺分的法門呢?“精進覺分”:怎么樣又修習精進的法門這個覺分呢?“喜覺分”:怎么樣又修習喜法門的覺分呢?“除覺分”:怎么樣又修習除覺分這個法門呢?“定覺分”:怎么樣又修習定覺分這個法門呢?“舍覺分”:怎么樣又修習舍覺分這個法門呢?“空、無相、無愿”:得要怎么樣才能修習這個空法門呢?和無相、無愿這種法門呢?請問文殊師利菩薩。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得怎么樣才能修習布施的檀波羅蜜這種法門呢?怎么樣把這個法門能修習圓滿呢?怎么樣做布施呢?這個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得怎么樣修行才是對的呢?“尸波羅蜜”:又怎么樣修習波羅提木叉這個戒的法門呢?這個戒的法門怎么樣才能修習到圓滿呢?也請問大士來給我說一說。

            “羼提波羅蜜”:怎么樣又能修習忍辱到彼岸這個法呢?“毗黎耶波羅蜜”:怎么樣又能修習精進到彼岸這種法呢?“禪那波羅蜜”:怎么樣修習禪定到彼岸這種法呢?“般若波羅蜜”:怎么樣修習般若到彼岸這種法呢?那么這個六度的法門,都得怎么樣修行呢?“及以圓滿慈悲喜舍”:和怎么樣才能把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都修得圓滿了呢?這個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來請問這些個法門。

            這個七覺支法門,也叫七菩提分。這第一個法門就是要擇法覺分;擇法,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要有擇法眼。擇就是選擇,或者揀別。那么選擇,什么叫正法?什么叫邪法?要認識,所以這個擇法眼是很要緊的!你有了擇法眼,才不至于盲從,才不至于盲修瞎煉,才不至于跟著沒有眼睛的人來跑路。你若沒有擇法眼,那很容易就誤入歧途,以盲引盲,一同都墮落了。所以這個擇法覺分是很要緊的。

            你有了擇法覺分,又要有精進覺分。你光選擇出來這個法,你若不精進,還是沒有用的。你總很懶惰的,不用功,不修行,把光陰都空過了,這也是沒有用了,所以又要有精進覺分。這個覺就是一個明白,你明白怎么樣去精進去,你明白怎么樣去擇法,選擇這個法。

            你有了精進,然后又要歡喜。你要歡喜精進,你不要勉勉強強的,想要精進嘛!又不精進。然后你又要除覺分,除就是除去你所有的執著,除去你所有這些個無明煩惱。然后又要有舍覺分,舍,舍不得的也要舍。就是舍不得的你能舍了,那才是真舍!你若能舍的你舍了,那也很平常的。你就舍不得的,什么你舍不得,你能舍了,那是真舍。

            又有念覺分,你要念茲在茲的,時時都覺悟。你又要有定覺分,你若沒有定,你修什么法,都會散漫無章的;你若有定了,那么對一切法都認識了,也能修行了,修行得也恰到好處。所以這七覺分,修道的人、研究佛法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還有六波羅蜜法。六波羅蜜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是要布施給其他的人,不是盡叫人家布施給自己,那么一點貪心也沒有,就是布施。布施,還要行真實的布施,不要沽名釣譽的布施,不要故意:“啊!我做了布施了。”各處打鑼打鼓告訴所有的人說:“我布施了!”也不要賣一個廣告說:“我做了布施了!”就要腳踏實地認真去做去。

            這布施,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財施,就是把你所有的財產都布施了。這個財產,有內財、有外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這是屬于內財;外財,就是國城妻子,這屬于外財。內財也能舍,外財也能舍,這是財施。這個布施是要布施給旁人,不是盡叫旁人布施給自己,說:“布施布施,你要布施給我。”不是這樣子。

            第二就要持戒。這持戒叫尸波羅蜜,尸羅就是戒的一個別名,又叫波羅提木叉,又叫戒。怎么叫戒呢?戒就是止惡防非,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斷一切惡,是修一切善。

            那么前面講的,還有法施,那么持戒必須也注重法施。這個法就是以法施人,以法來布施給人。什么叫以法布施給人呢?譬如你印經典送給人,這是以法布施;你講經說法,令旁人聽經,明白經典,這也是法布施。你時時刻刻都本著弘揚佛法這個宗旨,不怕麻煩那個樣子,為眾生來說法,這都是法施。“諸供養中,是法供養最。”講經說法的法師,這都是以法來供養所有的人,以法和所有的人來結緣。無畏施,就是旁人有所恐懼了,你能幫助他,令他沒有恐懼心了,這就是無畏施,令他人不生恐懼心。

            那么你持戒就是要這樣子,要本著財施、法施、無畏施,要幫助這個布施。這戒是止惡防非,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那么有五戒,又有沙彌十戒,又有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就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那么這個戒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二波羅蜜,能到彼岸,就是要持戒。

            第三要忍辱,忍辱波羅蜜。這個忍辱,你能忍的,你忍了,當然是忍辱了;你不能忍的,你若能忍,那才是真忍辱。真的是在你那個做不到的事情,你要做;忍不了的事情,你要忍,所謂“忍人所不能忍,讓人所不能讓,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行人所不能行的,是做人所不能做的。”這樣子,時時都不忘了這個忍辱波羅蜜。

            第四就是精進,精進波羅蜜。精進,要身精進、心精進。身精進就是拜佛、禮懺、誦經,這一切以身來行持佛法。心精進,是念茲在茲地時刻都要修持這個佛法。

            那么禪定波羅蜜,又叫禪那波羅蜜。禪那是梵語,翻譯過來叫“思惟修”,又叫“靜慮”。總而言之,思惟修也是靜慮,靜慮也是思惟修。參禪多數是參悟話頭:或者參念佛是誰?或者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是什么樣子?或者參怎么樣是沒有了的東西?世界上萬物都會了,都會沒有了,什么是不能沒有的?參!

            第六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智慧。那么智能有三種,有文字的智能、觀照的智慧、實相的智慧。由文字的智能,而生出來一種觀照的智慧,由觀照的智慧,而達到實相的智慧。得到實相的智慧了,就不會顛倒,不會糊涂了。

            所以這是六波羅蜜,六種的法門。我們學佛法的人,若能六種法門一起去修行,更好!若不能完全修,一門深入,也會達到彼岸,了生脫死。所以這六種的法門,人人都應該深深地來研究,把它記熟了,到用的時候,如探囊取物,隨時用隨時就有。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凈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干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上人:果瞻,這一段這十種力,你先給他們用中文講一講,用英文也講一講。

            果瞻:我沒有本子。

            上人:我給你這個本子。找到了沒有?云何得處非處智力,從那個“慈悲喜舍”后邊那兒,這十種解脫力。

            果瞻:“云何得處非處智力”,智是智慧的智,力就是力量的力,處就是十二處那個處,一個地方那個處。處非處智力,這個意思就是成佛有這十種的智慧力量。佛的境界,他知道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什么是對,什么是不對的;什么是恰當的,什么是不恰當的,這個是處非處智力,他知道什么是恰到好處,什么不是恰到好處。所以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云何得處非處智力”,怎么樣得到佛所有的處非處智力,這個智慧的力量。

            第二個他就請問文殊師利菩薩,問怎么樣得到過去、未來、現在業報智力?這種智慧的力量,就是佛可以了解,可以深深地明白,一切眾生這個因緣果報。他過去世做過什么事情?未來能得到什么果報?現在在這個娑婆世界,他為什么有這樣一個生命,這樣一個身體,這樣一個環境?這一切微細微細的,佛都能知道。

            上人:有什么問題沒有?沒有問題就pass(通過)他了。

            果瞻:那個“至處道”,請問這個是不是他知道那個道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上人:是啊!

            果瞻:還有請問師父那個“處”,就是眾生出生的情形,佛都很了解?

            上人:嗯!他們大約都沒有什么問題了!

            弟子:請問這個“處非處”,前面法師所講的“處非處”是正和不正,對、不對,佛很了解這個。我想這不是有一個地方,這個是對待法,是二分法,沒有一個境界是超過這個二分法的。

            師父:這個答復在后邊的偈頌里頭都有,等到講到偈頌的時候,你注意聽一點就會有答復了。現在都只是問問題,還沒有到答復的問題的時候,所以請忍耐一點,那么等一等,或者下個月就開始答復問題了。那么你問的這個問題也是很有道理的,這個并不是一定有什么處所,就是合理、不合理的一種理論。怎么樣,可以等嗎?若不可以等,我現在可以答復;但是若可以等,在這個偈頌里邊答復得更圓滿。

            弟子:我有萬年,我可以等。

            上人:你叫什么名字?

            弟子:果達。

            上人:我聽她聲音已經是“果達”了。通達的達,我聽她的聲音,我覺得是果達。果達是無所不達,無所不通,這就是處非處智力。Okay!不要等一萬年了。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處就是合理的,非處是不合理的。處,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對的;非處是不對的。怎么樣能得到這種智慧的力量?怎么樣才能修得這佛的十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怎么知道過去的業報,知道現在的業報,知道未來的業報這種智慧的力量?“根勝劣智力”:怎么能知道一切眾生根基的殊勝和劣根?劣根性的眾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嗎?不可以的。因為他劣根性,你才應該教他增長這個勝的根性。

            “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就不是一種的界。“種種解智力”:又怎么樣才能得到種種解的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怎么樣才能得到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凈智力”:怎么樣才能得到禪解脫三昧染凈的智力?三昧就是定,禪解脫這種定的染凈,這種智慧的力量,怎么樣能得到呢?“宿住念智力”:怎么能知道以前和現在這種智慧的力量?“無障礙天眼智力”:怎么樣才能得到沒有障礙天眼的智力?“斷諸習智力”:斷這一切的習氣的智慧力量,怎么樣能得?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常常能得到天上這個四大天王,和一切龍的龍王,“夜叉王”:和一切夜叉,這個速疾鬼的鬼王,“干闥婆王”:和玉帝那個樂神這個干達婆王,“阿修羅王”:和有天福、沒有天權那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和大鵬金翅鳥這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和玉帝那兒的樂神緊那羅王,和“摩睺羅伽王”:這個大蟒蛇的一個王,“人王、梵王”:人間的皇帝,和這個大梵天王“之所守護”:他們常常都來保護。這個天龍八部,一切的鬼神王都常常來保護,又來“恭敬供養”。這得怎么樣才能得到這種境界呢?這個都是下邊的偈頌里頭答復這些個問題,所以我請各位先不要著急,等一等這個問題都會解答的。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云何于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智首菩薩問了前邊這個七菩提、六度、四無量心,又天龍八部這等等,那么接著又問了,說“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得怎么樣才能得到做眾生的依靠?怎么樣才能做眾生一個皈依者,一個救護者?“為歸”:怎么樣才能做為眾生一個歸宿的道理?“為趣”:怎么樣才能使令眾生趣向無上的道理?“為炬”:怎么樣才能做眾生的一個大火炬?“為明”:怎么樣才能做眾生的一個大明燈?“為照”:怎么樣才能把眾生的黑暗給照去?“為導”:怎么樣才能做眾生的一個向導,令眾生都走上菩提的大道,到了萬佛城?“為勝導”:怎么樣才能做眾生一個最殊勝的大導師?“為普導”:怎么樣才能做眾生一個普導的導師?普遍接引眾生都證菩提果。

            “云何于一切眾生中”:得怎么樣才能眾生中“為第一”:做眾生中的第一,眾生中的第一就是佛。“為大”:怎么樣才能做眾生中一個大丈夫?“為勝”:怎么樣才能做眾生里頭一個勝丈夫?“為最勝”:怎么樣才能做眾生中最勝的大丈夫?“為妙”:怎么樣在眾生里邊,才能成為妙湛總持不動尊?“為極妙”:怎么樣才能在眾生里邊,成為極妙的一個不動尊?“為上”:怎么樣才能為眾生中最上的,再沒有比這個上了?“為無上”:怎么樣才能做眾生的無上?無上就是佛了。“為無等”:怎么樣才能做眾生里頭,沒有比的這一類眾生?“為無等等”:怎么樣才能做眾生里邊,沒有比的沒有比,沒有可以和他來比的了?

            “爾時”: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就說了,說:善哉!善哉!佛的真子啊!“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你現在為著想要多所饒益這一切的眾生,多所安穩這一切的眾生,“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哀愍世間一切的眾生,來利樂一切的天人。“問如是義”:你能問像前邊你所問這些個好的問題。

            “佛子,若諸菩薩”:若所有的菩薩,“善用其心”:那么很好地他善自攝護眾生,來用心教化眾生,“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想要利益眾生的菩薩,他就能以得到一切的勝妙,殊勝而不可思議的這種功德。“于諸佛法”:對于佛法里頭,“心無所礙”:他的心一點障礙也沒有了。“住去來今”:不論是在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之道”:住在這個諸佛之道里邊。“隨眾生住”:他也隨眾生而住,“恒不舍離”:他不舍離一切眾生,來教化一切眾生。“如諸法相”:就像所有的法相所說的那個樣子,“悉能通達”:所有的一切法,他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一切的法相,他能分別詳盡,分別非常清楚,他都了解一切的法相。

            “斷一切惡”:他什么惡都會斷了。“具足眾善”:那么圓滿一切的眾善了。“當如普賢色像第一”:當如普賢菩薩那個色像第一,能以做眾生里頭的第一。“一切行愿”:一切修行和他所發的愿,“皆得具足”:都得到圓滿具足了。“于一切法,無不自在”: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對于一切法,他都是左右逢源,沒有不通達無礙的,沒有不了解的。“而為眾生第二導師”:做為眾生第二導師,佛是眾生第一導師,他能做眾生的第二導師。

            “佛子,云何用心”:得怎么樣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怎么樣用心?怎么樣修行?怎么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佛子?那么你聽下邊那個偈頌,就明白了,能獲一切的勝妙功德。“佛子”:那么又叫一聲佛子,才說:

            菩薩在家。當愿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菩薩在家”:菩薩不一定是出家,有在家也是菩薩,出家也是菩薩。菩薩在家,就是在家的菩薩,那么出家的菩薩當然也包括在內了。說“當愿眾生”:我就愿意眾生。“知家性空”:知道這個家也是空的。“免其逼迫”:不要那么認真啊!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舍不得呀!又什么開門七件事--米面油鹽醬醋茶,都要你來安排。這個都是空的,等到死了,什么都沒有了。在這兒作戲,就好好做就是了,何必又那么多憂愁煩惱、爭爭吵吵,啊!無明火高三千丈呢!不需要!不需要受這種無明的熬煎,和這個煩惱的逼迫。

            菩薩是半梵語,具足叫菩提薩發,翻譯成中文,就叫“覺有情”,又叫“有情覺”,又叫“大道心的眾生”,又叫“大士”,又叫“開士”,又叫“有上士”,這有很多種的名字。

            怎么叫覺有情呢?他是用覺悟的道理來教化所有的眾生,令所有的眾生都反迷歸覺,舍邪從正,離苦得樂,了生脫死,這是覺有情。

            又是有情覺,怎么叫有情覺呢?就是說這個菩薩本來和你我他現在的人都是一樣的,但是他覺悟了。怎么叫覺悟呢?覺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顛倒了,不糊涂了,不迷了,不染苦為樂了。那么在眾生里邊,他是有真正智慧的一個人,所以叫有情覺,有情的眾生他得到覺悟了。他雖然得到覺悟了,他還不愿意自己獨樂這種覺悟的智慧,他還愿意以自己所得到的這種智慧,來教化,令其他所有的有情都得到這種的覺悟,都得到這種的智慧,得到這種的明白。

            所以又叫大道心眾生,他也是個眾生,不過他心量大,所謂“心大意大,能包括天下”,包括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眾生就是心狹性窄,心小,量也小,一粒微塵也包不了。所以他叫大道心的眾生。又叫大士,是一個大菩薩,菩薩中的大菩薩。那么又叫大開士,他非常開明,不自私、不自利、不貪、不求、不爭,是一個大心之士。

            那么又叫有上士,怎么叫有上士呢?佛叫無上士,菩薩還叫有上士,菩薩上邊還有佛呢!所以叫有上士。這種種的名字,無非就形容菩薩他是不自私的、不自利的、不求、不貪,也不和任何的人去爭,這就是菩薩的一種本分。

            那么菩薩在家,菩薩有受比丘戒的,是出家人。那么受比丘戒,又要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是大乘,大乘他是可以出家,也可以游戲人間,游戲三昧,用種種的神通變化來教化眾生,不拘小節,一切都是有這種大造大化、大悲大愿、大仁大智大勇這種的行為。都是旁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做了;旁人不能舍的事情,他能舍了;旁人不能忍的事情,他能忍了;旁人不能讓的事情,他能讓了,所以這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能以很特別的,這就是菩薩。菩薩在家,出家、在家都一樣的。在家,好像龐居士,那就是在家的菩薩,他帶著太太、兒子、女,都一起開悟了,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那么這個菩薩在家,當愿眾生,這時候就愿意所有的一切眾生。知家性空,要不執著這個家庭,要把家庭看得破、放得下,然后就得到自在了。不要執著說:“啊!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房子、我的地、我的什么什么什么,都是我的。”結果死了什么都沒有了,什么也不是我的了。那么他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知家性空,知這個家庭也是暫時間的因緣會遇,有這個緣大家聚到一起了,這是一個本來性空的,本來是沒有什么。

            免其逼迫,因為你知道它是空的了,就不會認真了;不會認真了,就不被它所迷了;不被它所迷了,就不會受它逼迫了;不會受它逼迫了,就沒有痛苦了。你看!這就是這一套的嘛!所以免其逼迫。你若處處認真,啊!這個也放不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閻王爺一封信來了,說:Please coming!這時候就跟著乖乖地就去了。去到那地方,閻王爺說:“哦!好,你現在要到地獄住五百個大劫。”頭低低地就到地獄去了,什么話也不講。這就因為什么呢?因為執著,看不空。

            孝事父母。當愿眾生。善事于佛。護養一切。

            “孝事父母”:菩薩是最注重孝道,孝順父母,因為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就全家安,這是孝事父母。“當愿眾生”:這時候愿意所有的一切眾生,“善事于佛”:對佛也孝順,善事于佛就是孝順佛。“護養一切”:保護一切眾生,來供養一切眾生。看一切眾生,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能以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來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供養一切。

            妻子集會。當愿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當愿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伎樂聚會。當愿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妻子集會”:菩薩都有他的眷屬,他的眷屬有的時候也和其他的菩薩共同集會到一起。可是集會到一起,大家是來研究佛法的,討論真理的`,所以說妻子集會。這菩薩就和菩薩的眷屬聚會到一起,這個時候他也就發愿了,說“當愿眾生”,“冤親平等”:菩薩這時候他就作一種觀想。觀想什么呢?他說,誰對他有恩的,他也是一樣;對他有怨的,也是一樣;對他有仇恨的,他也一樣;是他的骨肉親戚,也一樣。菩薩不像眾生有種種的分別,總是覺得這是我爸爸,那是我媽媽,那是我的哥哥,那是我弟弟,這是我妹妹,那是我姐姐,總有這些個分別,不能同體大觀,不能看成一個。若真能平等了,那就沒有彼此的分別。

            “永離貪著”:看成平等,也沒有這種貪欲了,永離開這種貪欲。不是見著財就貪著于財;見著色就貪著于色;遇著名就貪著于名;遇著好吃的東西,更是饞欲流涎,從口里都要伸出手來,去拿這好吃的東西;那么要是沒有事情,就貪著于睡,這個樣子。

            “若得五欲”:菩薩若得到財色名食睡,或者色聲香味觸這五欲。色聲香味觸也是五欲,財色名食睡,這都是五欲。這五欲就是五種東西,令你顛倒的,令你忘不了的,令你不能修行了,令你迷戀于這個五欲里邊。迷戀到這個上,見著財,也迷了;見著色,更迷了;見著名了,也是邁不動步了;見著吃的,更是不愿意走路了;睡,那更不要說了,入了睡覺三眛,鼻息如雷,誰叫也叫不醒,搞個鬧鐘,鬧鐘啷啷啷…,你把它按下了,又睡著了。你看!這個就是貪著于睡。

            若得五欲,“當愿眾生”,“拔除欲箭”:這個欲就像一支毒箭似的,你要咬著牙、忍著痛,把它拔出來,拔出五欲的這種毒箭。“究竟安隱”:究竟得到快樂安穩了。

            “伎樂聚會”:伎樂聚會就譬如這個跳舞、開party(宴會),開大party,在那兒互相跳啊、舞啊,有的上天了,有的遁地了,這互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上無天、下無地,中間也沒有人了,啊!這個真是神乎其神了。“當愿眾生”:這時候不要忘了,還要當愿眾生,“以法自娛”:應該以法來做為自己的快樂,自己娛樂:我念念《法華經》,很高興的!念念《楞嚴經》,啊!更高興!念念《華嚴經》,啊!更得到佛這個無上的法寶!高興得不得了!這是以法自娛。“了伎非實”:要真正明了這種暫時間的娛樂,不是永久的快樂。這個不是真實的,這都是虛妄,令你顛倒,令你迷惑,這是說法,叫你趕快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呢!

            若在宮室。當愿眾生。入于圣地。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當愿眾生。舍諸偽飾。到真實處。

            上升樓閣。當愿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若在宮室”:菩薩的示現,有的時候也做國王,做轉輪圣王,做金輪王,做銀輪王,做銅輪王,做鐵輪王。他做國王來教化眾生,所以住的地方也有宮殿,這宮殿也就是宮室。若在宮室,“當愿眾生”:這菩薩就回向了,說:現在我愿意所有的眾生“入于圣地”:他們都登不退轉這個圣人的地,得到清凈的這種妙法。“永除穢欲”:永遠他們離開污穢的、不干凈的這種欲,這種不清凈的東西。

            “著瓔珞時”:菩薩他有的時候戴著瓔珞,或者戴著這個珠鏈,戴著一種莊飾品。這個時候菩薩戴這個,他也就回向,說是我現在“當愿眾生”:我愿意所有的一切眾生。“舍諸偽飾”:要莊嚴自性的珍寶,舍棄了皮毛的這種瓔珞、這種裝飾品,不要這種裝飾品。“到真實處”:到那個真實究竟的莊嚴處,究竟地以佛的莊嚴而自莊嚴。

            “上升樓閣”:菩薩上樓的時候,他也就發愿了,說“當愿眾生”,“升正法樓”:要上這個正法的樓。升正法樓就不存一切的邪知邪見,要存正知正見,來“徹見一切”:徹底了解,大徹大悟,明白這所有一切的道理。

            若有所施。當愿眾生。一切能舍。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當愿眾生。舍眾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當愿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若有所施”:菩薩修行菩薩道,是利人濟物,廣度群品。那么菩薩是常常要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既然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所以菩薩就常常做布施,常常來幫助其他的一切眾生。在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的時候,他又發愿了。發什么愿呢?就“當愿眾生”:因為菩薩念念是為著教化眾生,念念是為的利益眾生,念念是愿意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所以他在或者自己布施給其他人的時候,或者其他人布施給自己的時候,或者既布施他人,他人又布施自己的時候,他常常觀照三輪體空,沒有一個能施,也沒有一個所施,中間也沒有一個能受,也沒有個所受,能所俱空,施受雙亡。那么他就當愿一切眾生,“一切能舍”:一切一切都能舍,這一切包括內財、外財。

            內財就是頭目腦髓,這是內財。我們各位想一想,菩薩舍眼目給旁人,他也能舍得;舍骨髓他也能舍得,舍這個腦他也能舍,舍眼睛他也能舍;甚至于舍全個頭他都能舍。頭目腦髓,他一切一切都能舍,這是內財。外財,國城妻子,自己的國,他可以把它布施給其他的人,讓賢于其他人;城,一個大城市,他也可以讓給人,送給人,布施給人;妻,他的太太,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給其他的人;子,把自己的兒子也可以布施給其他的人。這種種的難舍能舍,難施能施,這一切都能舍。“心無愛著”:菩薩了悟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所以心里一點執著貪愛也沒有,貪愛和執著都沒有了。

            “眾會聚集”:菩薩在大眾眾會聚集的時候,他也發“當愿眾生”:愿意當來一切眾生,“舍眾聚法”:舍這一切的染污法。這眾聚法就是染污法,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五鈍使、五利使這些個染污的法。“成一切智”:成就一切的智慧,一切智慧都具足了。

            “若在厄難”:菩薩有的時候也會遇著厄難,好像虛老是個菩薩,可是他也掉到水里,在水里沖得二十四個鐘頭,這也是厄難嘛!所以你不要以為菩薩就沒有厄難了,菩薩也常常示現在疾病里頭,在厄難里頭,所以他又“當愿眾生”,“隨意自在”:他無論到什么地方,無入而不自得焉,隨意自在,自在無礙。“所行無礙”:他所行所作都是圓融無礙,沒有一點的執著。

            舍居家時。當愿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當愿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當愿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舍居家時”:這菩薩是有眷屬的,可是有的時候菩薩也要出家,把家都布施了,他能布施國城妻子,這當然就包括家庭在內了。所以菩薩愿意示現解脫相,不愿意有所拘束,他也為眾生說解脫法,令一切眾生促進覺悟,知道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所以菩薩有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家財,一切的財產都布施出來,舍居家時,都布施出來了。在這時候菩薩就發心了,說“當愿眾生”,“出家無礙”:所有的眾生快一點都發菩提心,出家修道,得到無礙的菩提道果了。

            “心得解脫”:免得你那個心又掛著東,又掛著西,又掛著南,又掛著北,又掛著上,又掛著下。掛東也舍不得,掛西也舍不得,掛南也舍不得,掛北也舍不得,掛上也舍不得,掛下也舍不得,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都是掛礙。有這一切的掛礙,就不能得到解脫;你心里心無掛礙,才沒有恐怖呢!你為什么有憂悲苦惱呢?為什么又哭又笑、又喊又叫呢?就因為有所掛礙,還沒有把這個世間一切都看破了,放下自在了,你得不到自在。所以說菩薩若出家的時候,他明白一切都是無礙的,明白一切無常,就愿意修無礙法,心里得到一種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平安、真正的無憂無愁、無掛無礙、無人無我、無樂無苦。在心里頭,超出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這種的境界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心里時時都是快樂,時時都是自在的,時時都是解脫的。

            “入僧伽藍”:菩薩到廟上去燒香拜佛。這僧伽藍就是清凈的修道處。“當愿眾生”:就當愿所有的一切眾生。“演說種種”:演說種種什么呢?“無乖諍法”:無乖就是沒有違背,諍就是諍論。不乖違就是不違背正法,不違背大乘的教理。那么諍,就是同人辯論,同人諍論,諍論得甚至于發起脾氣來,啊!面紅脖子粗的,這個樣子是很難看的,那個怒發沖冠,好像雷霆萬鈞似的那么樣子發脾氣,這叫諍法。無乖諍法,要學沒有乖諍這種法。

            “詣大小師”:菩薩或者見大乘的法師,或者見小乘的法師;或者見大僧,或者見二僧。這個“大”可以說是大乘,“小”可以說是小乘;這個“大”又可以說是大僧,“小”又可以說是二眾,二眾就是尼師。但是菩薩也不能輕看比丘、比丘尼,所以詣大小師,“當愿眾生”:這時候也愿意一切眾生,“巧事師長”:這個巧就是合法度,合這個道理,不會乖違這個戒律,那么都合法合度,一切都很如法次第的,這是巧事師長。無論大師、小師,都要善事師長。“習行善法”:修習、學習這個善的法,不要學那個惡法。善法就是令人時時都歡喜,而沒有瞋恨,所以這是一切善法。

            求請出家。當愿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

            剃除須發。當愿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求請出家”:菩薩有的時候想要出家,想要出家必須要去求請善知識來出家。所以在這時候,又發愿說“當愿眾生”,“得不退法”:能得到不退轉這個法,得到三不退,是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于二乘;行不退,不退于菩薩行;位不退,不退大乘的果位,這三不退。“心無障礙”:心里沒有所障礙。

            那么這個出家,有種種的出家:有出煩惱家的,有出三界家的,有出火宅家的。那么火宅,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叫三界。這三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平安的,不要說我們人間處處沒有平安的地方,就是天上也不平安。天上四禪、四空處、無想和那含,這些天都是不究竟的,都是不平安的,那個劫火燃燒的時候--現在你們各位要認識清楚,所謂劫火燃燒是什么呢?就是這種死光、這種殛光,這種殛光就是劫火。你看看!它打到什么地方,那個房廊屋舍、樹木不死,人就都沒有生命了,這都叫劫火。這個劫火燃燒,天上都受不了,那個太空都受不了這種劫火,所以這三界無安,我們出家要出這個三界家。

            要出煩惱家,每一個人都有煩惱,這個煩惱一來了,什么都忘了,這無明煩惱一起來,就三千丈那么高,由地下沖到天上去。要出這個煩惱家,又出這個生死家,生死也是家。那么菩薩愿意出這種家,所以心無障礙,心里一點障礙也沒有,一點放不下、舍不得這個心都沒有。

            “脫去俗服”:這個脫去俗服是把在家這個衣服脫去了。那么這時候又發愿了,說“當愿眾生”:愿意這一切的眾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勤修善功德,栽培自己這個善根。“舍諸罪軛”:舍去那個罪的軸心,,就像那個車軸的軸心,把它舍去了;軸心舍去了,那么它就停止這個罪報了。

            “剃除須發”:這個菩薩出家要把頭也剃了,把胡子也剃了,這是剃除須發。“當愿眾生”:這時候又發愿了,愿意一切眾生,“永離煩惱”:我們各位想一想,出家的人最要緊就是離煩惱,要是不能離煩惱,那就沒有能出煩惱家,所以要永離煩惱,離開這個煩惱。“究竟寂滅”:究竟得到寂然的快樂,不生不滅、常樂我凈的這種快樂。

            著袈裟衣。當愿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當愿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自歸于佛。當愿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著袈裟衣”:菩薩著這個袈裟,這袈裟有祖衣,有七衣,又有五衣。這個祖衣是為著說法、入王宮穿的;七衣是隨時禮佛、誦經、拜懺穿的;這個五衣是勞作穿的,所以說著袈裟時。這個袈裟,又叫懺悔衣。那么穿袈裟的時候,菩薩又發愿了,說“當愿眾生”,“心無所染”:這心里一點染污的雜念也沒有。“具大仙道”:具大覺金仙這種所修的道。具足大覺金仙所修的道,也就是佛道,具足佛道。 “正出家時”:菩薩正在出家的時候,他又發愿了,說“當愿眾生”,“同佛出家”:跟著佛在一起出家,隨佛出家。“救護一切”:愿意救度,來護持一切的眾生。“自歸于佛”:菩薩是皈依佛之后,“當愿眾生”,“紹隆佛種”:紹隆就是繼續這個佛的種子不滅,接續佛這個種子令它興隆而不滅,佛種不滅,也就是出家人一天比一天多。“發無上意”:發無上三藐三菩提的心。 自歸于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于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于僧。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當愿眾生。善學于戒。不作眾惡。

            這是說菩薩“自歸于法”:他以身心性命歸投于佛的法寶的時候,這時候菩薩又發愿了,說“當愿眾生”,“深入經藏”:能以深入這個法寶的經藏。“智慧如海”:這個智慧猶如大海那么無量無邊的,那么寬闊。“自歸于僧”:這個菩薩皈依僧的時候,就是皈依三寶了。“當愿眾生”,“統理大眾”:統理就是管理一切的大眾。“一切無礙”:那么在道場里邊,和大家都和合相處,沒有互相障礙這種的行為。“受學戒時”:那么菩薩受學這個眾戒、眾學法的戒的時候,“當愿眾生”,“善學于戒”:好好地注意學這個戒律。“不作眾惡”:一切的惡事不要做,所謂是諸惡不作,是眾善奉行。 受阇黎教。當愿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受阇黎教。當愿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當愿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當愿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上人:有人知道什么叫“阇黎”嗎?

            弟子:阇黎就是教戒律的老師,教比丘、比丘尼戒的老師。

            上人:阇黎是阿阇黎,阿阇黎就是規范師,就是講規矩、講戒律的、講一切法則的,這叫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語,翻譯中文就叫“軌范師”。所以“受阇黎教”:也就是阿阇黎給上課的時候,這叫受教。“當愿眾生”:這時候菩薩又發愿了,說當愿眾生,“具足威儀”:具足圓滿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所行真實”:所行這一切的法都是真實不虛的,都是井井有條,循規蹈矩的。

            “受和尚教”:和尚,這個和是和合,尚就是高尚,就是和合最高尚的,這叫和尚。受和尚教,也就是最高的善知識,受善知識來教。“當愿眾生”:這時候要發愿,愿一切眾生,“入無生智”:入無生法忍這個智慧,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于心,這種無生的智慧。“到無依處”:到那個煩惱都盡了,煩惱沒有依靠的地方了,煩惱沒有了,到那個地方,那叫無依處。“受具足戒”:這個菩薩要出家受具足戒的時候,“當愿眾生”,“具諸方便”:具足圓滿種種的方便法門。“得最勝法”:得到最勝的這種佛法。

            若入堂宇。當愿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當愿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當愿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當愿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修行于定。當愿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余。

            若修于觀。當愿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這個菩薩“若入堂宇”:堂,就是一個大堂;宇,這么一個房子里頭。在這時候,菩薩也都發愿,說“當愿眾生”,“升無上堂”:升無上堂就是到佛的果位。“安住不動”:就是處于佛的這個果位安住不動,常常在那個常寂光定中。“若敷床座”:修道的人常常要設備一個座位,就是敷床座。敷就是安敷、分布,在那兒打坐。在這時候先要發愿,“當愿眾生”,“開敷善法”:開敷善法也就是講說善法。“見真實相”:見真實的道理這個究竟處。

            “正身端坐”:修道的菩薩在那兒打坐的時候,要正身端坐,不前仰后伏的,不東歪西歪的,要端然正坐在那兒。“當愿眾生”:這時候也發愿,說當愿眾生,“坐菩提座”:坐到菩提道場那個法座上。“心無所著”:心里一點執著也沒有了,破一切執著了。

            “結跏趺坐”:修道的人打坐,應該結跏趺坐。這個跏趺坐,又叫蓮華坐,又叫金剛坐,又叫降魔坐。怎么叫金剛坐呢?金剛坐就是因為它堅固,這種坐坐那個地方,容易入定,容易入堅固定,容易入金剛定,所以叫金剛坐。為什么又叫蓮華坐呢?因為那兩個腿盤到一起,就好像一朵蓮華似的,也不容易開,所以坐那兒也很穩當的,這是蓮華坐。這個坐又叫降魔坐,往那兒就結這個雙跏趺坐,有的魔王一見著這個跏趺坐,他已經就跑了,把他能降伏了。所以這個結跏趺坐有種種的好處,有種種的利益。

            那么講到這兒,我想起我在東北的時候,有一個姓關的,叫關忠喜。這個關忠喜他是個外道的老師,有三千多徒弟,他自己良心發現了,知道沒有真正的功夫、真正的道來傳授給徒弟,所以他就生大慚愧!生大慚愧,就各處去尋師訪道,想要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傳給他了生脫死這個法門。那么一訪,訪了三年,聽說某一個地方有善知識,他就不遠千里去到那兒給人叩頭頂禮,那么卑躬折節地求人傳給他法。那么這三年,見過很多的老師,聽著都是不錯的,等見面一談,都和他差不多的。

            那么這樣子,這時候有一天我到他家里去。他有個侄子,這個侄子也是吃齋念佛的,跟著他各處訪道的。這個人也有點大約求道求得迷了,變成道迷子了。這個侄子叫什么名字呢?叫關占海,那時候大約【第28句】:九歲,他沒有見過我。那么這一天我就到他家里去了,他侄子一見我,就把他叔叔叫到一邊去了,說:“叔叔、叔叔,我和你講幾句話。”他這叔叔說:“講什么話啊?”就和他到另外一個房間去講,一講講什么呢?他侄子就說:“哎呀!我昨天晚間作夢,就夢見你今天來這個朋友,夢見他來了。”“他來怎么樣啊?”他侄子說:“他來給我們送法來了,我就跪到他面前來求法。”那么他叔叔就很注意了,說:“怎么樣、怎么樣,那求了沒有?”他侄子說:我跪到面前求法,這個法師從頭上就給我扒下一張皮來,這張皮扒完了,就丟到地下那兒。他自己一看,他這張皮是什么皮呢?是一張豬皮。就問他叔叔說:“你看這是怎么回事?”他叔叔說:“哈!這回可該著了,我們各處求法,求了三年也沒有求到,這回把法送到我們家里來了,我們快去快去,求法去!”兩個就跑到我那邊去了,就跪下。

            我說:“你們干什么這樣子?”“我們要求法。”我說:“你求什么法?”他們兩個就說他這個侄子怎么樣作夢,夢見扒下一張豬皮來。我說:“那好了,你既然有這種因緣,那么你以后可以吃齋了。”他這侄子說:“好!好!我一定吃長齋,不吃豬肉了。”我說:“那我把你這個豬皮給扒下來。”然后,他這個叔叔就求法,我就問他以前怎么樣,修的什么法?然后我就教他坐雙跏趺坐,我說:“你先練習這個雙跏趺坐,然后再說。”那么偏偏他叔叔這個腿是在山里那種腿,這個腿膝蓋很大的,結雙跏趺坐,右邊這個腿離著座位上足有一尺高那么樣子,我說:“你慢慢練習啦!”

            我走了,過了有兩個多月,七十天的樣子,我又到他家里去看看他,到那兒一看,哈!這個叔叔腿腫得更大了,腫得就像窩瓜(南瓜)似的,那么很大很大、很胖的。我說:“你怎么樣啊?這個坐坐得怎么樣啊?”他說:“我現在練習這個雙跏趺坐,坐得我走路,連這個車轍都邁不過去了。”北方那個路,車轍大約有四寸寬那么一個溝,四寸寬那么一個溝他都邁不過去了。我說:“那你不要修了。”他說:“哎!不修?不修不行啊!我一定還要修!”就這么我就走了。

            等到一百多天,我又去了,看他腿不腫了,我說:“你現在不打坐了?”他說:“不打坐?我現在打坐,這個腿一點也不痛了,這個腫也都消了,這個坐坐好了。”那么我就教他怎么樣用功、修行。結果過了兩、三年,他預知時至,就告訴他家里,說:“我某天某日就要走了,你們都給我預備預備。”那么他家里說:“那你還有什么事情想要告訴我們呢?”他說:“我沒有什么,惟獨我想見見某一個人,他現在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我也找不著他了,那么現在我也不等他了,我要走了。”那么到這一天,他又結上雙跏趺坐,面向西念佛,就圓寂了。圓寂了,他們那條村里頭的人都作夢,夢見這個人有兩個青衣的童子在他前邊給他引路,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所以有志者事竟成,他的腿雖然腫得那個樣子,結果他這個坐也練習成功了。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不要怕痛苦,只要你有恒心,決定是可以成功的,你馬馬虎虎的是不能成功的。這結雙跏趺坐,這是我親身經過這么一個因緣,我對大家講一講。那么結跏趺坐,“當愿眾生”,“善根堅固”:他修的善根是特別堅固。“得不動地”:得到證得這個不動地。

            “修行于定”:這個人想坐禪習定的時候,“當愿眾生”,“以定伏心”:用這個定力來降伏其心。“究竟無余”:到究竟無余涅槃那種的定上。“若修于觀”:假設要是修這個止觀,修這觀照的法門。“當愿眾生,見如實理”:見這個真實的理。“永無乖諍”:永遠也離開違背正法的這種思想,并且生一種爭論這種的行為、這種的思想、這種的言論。所謂“爭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所以我們修道的人就是受一點委屈,我吃一點虧,也不要和人辯論,不要和人爭。吃虧就是德行,所以不要不能吃虧。

            舍跏趺坐。當愿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當愿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若舉于足。當愿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舍跏趺坐”:就是把雙跏趺坐也不坐了,單跏趺坐也不坐了。那么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一種觀想,也要有一種觀想,所以要“當愿眾生”,“觀諸行法”:觀察一切一切修行的法,一切一切世間法,一切一切不究竟的法,“悉歸散滅”:都是歸于空的,都是無常的,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下足,就是走路的時候,那么不坐禪了,把這個雙跏趺坐解開了,就要下地走動,在這個時候又要發一種愿,所以說“當愿眾生”,“心得解脫”:這個心得到解脫,無所著住。那么這個解脫,就是你一切無著,自然就解脫了,不要說我找個解脫。古來人有一個老修行去請開示,問一位和尚,說:“大和尚,我請問怎么樣才能得到解脫?”這個大和尚對這老修行就說了,說:“哦!誰把你綁上了?”這個老修行自己想,哎!沒有人綁著我啊!就說:“沒有人綁著我。”“那你為什么要找解脫?”哦!他開悟了!“原來我是沒有人把我綁著。”他豁然開悟了。你不能說:“哦!我明白本來沒有人綁著我。”以為這就可以了,那還不可以,要你開悟了才算。開悟,那真得到解脫了,打破你的黑漆桶了,你黑漆桶打破了,那才算得到解脫。

            “安住不動”:安住不動就是常常有一種定力,常常在這個定中,就是行住坐臥都是不動的。什么不動?不打妄想,不起邪念;什么不動?你那個欲心不動,你若能時時沒有這個欲念,那是真正不動了。所以孔子說:“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說的。那么孟子說:“四十不動心。”這個安住不動,就是不動心。那么什么不動啊?說:“我這個身體不動。”那要等死的那個時候才能不動,你活著沒有法子不動,對不對啊?那么不動就是不動心,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動,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顛倒了,這是真不動。這個不動,是在你自心里頭,不是到外邊去找去。

            不是像一塊石頭似的在那個地方,那是不動,風也吹不動,雨也打不動它,但是石頭沒有用的,所謂“死水不成龍。”這所謂不動,就是不動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緊的,每一個人你回光返照,說:“哦!我學佛學了幾十年。”你淫欲心停止了沒有?你要是沒有淫欲心,那我承認你是一個真學佛者;若有,那還沒到家呢!還要修,還要學,你那個余習、習氣還沒有斷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識,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不要自己沒有到家,就向人說我怎么樣不得了了,我怎么樣了不起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騙自己呢!還了不起!

            “若舉于足”:若是舉于足,這是走路的時候了,前邊那坐完禪下地了,但是還沒有走路呢!現在是舉足了。舉足的時候,應該有一個偈頌來念,說:

            從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眾生自回護

            若于足下喪其形 愿汝即時生凈土

            “從朝寅旦直至暮”,朝就是早晨早起,寅旦就是一天光的時候;直至暮,到這個晚間,暮是晚間。“一切眾生自回護”,一切眾生你都自己回避一點,自己保護自己。我因為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沒看見你,所以你要自己回避一點,你看我下地要邁步的時候,你趕快走,趕快逃之夭夭,不要在這兒等死,所以說“一切眾生自回護”。“若于足下喪其形”,假設你也沒有跑,我也沒有看見,我有一個無知的罪,你有一個枉死的罪,若于足下喪其形,若把你的身體死了,“愿汝即時生凈土”,我發愿請你即刻就往生極樂世界去。要誦這首偈頌,還有個咒來念,這在《毗尼日用》上都說得很清楚,各位若想研究毗尼的,就不妨請一本《毗尼日用》來看一看,那上面都有的。所以說“若舉于足”,舉于足就是將要邁步的時候。“當愿眾生”:這時候也來發愿,當愿眾生,“出生死海”:所有一切眾生都離開這個生死的苦海。“具眾善法”:具足一切眾善的法。

            著下裙時。當愿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撿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當愿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著下裙時”:這個下裙,在印度、緬甸和泰國,他們那天氣熱,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那個五衣,他們做這個裙。在中國來說,這個下裙也就是褲子,我們中國穿褲子,這也就等于那個裙子是一樣的。所以說“著下裙時”,“當愿眾生”:這時候也發愿,當愿眾生,“服諸善根”:也就是自己保護自己的善根,也就是自己好像穿衣服似的,這個善根也就好像我們的衣服似的,所以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為什么要著下裙呢?就因為我們要知道慚愧。如果不著下裙,這很丑陋,不雅觀。那么不雅觀,你就這么裸體,好像去年美國就流行一種裸體跑,不穿衣服,這就不知慚愧,就是無慚無愧,他才裸體跑,以為:你看!我這個本來面目,原來如此!但是你為什么要跑呢?既然不穿衣服,應該站在那兒,叫大家看個夠啊!但是他要跑,這還是不究竟,還是不到家;他無慚無愧這種思想還是不究竟,還是有一點點慚愧,所以他要跑。跑,像這個作戲似的,給你們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們看不清楚。這個就是沒有慚愧,不具足慚愧了。

            “整衣束帶”:整衣,就是把所穿的這個衣整理好了它,也是合乎威儀,合乎教相,那么穿得很好的。不是那么拖泥帶水的樣子,不是那么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齊,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鈕子;或者那么裸露,扣上一個鈕子,或者兩個鈕子,其余的就叫它露著,這個都是袒露,袒胸露背,這都叫衣冠不整。那么整衣束帶,整衣就是把它整齊好了。好像穿中國的長衫馬褂,那么穿好了它,到一種會場,或者開一個什么 party(宴會),去到那地方,那么令人看見,很恭敬的,這都叫衣冠整齊,衣冠楚楚;畢挺的西裝,領帶也打得很美麗的,這么樣子,這叫整衣束帶。那么以前在出家人都要系一個金剛帶,有這么寬系到腰里,精神抖抖的,好像一個糾糾武夫的樣子,這個出家人抖擻精神,每一個你一看,哦!這個出家人,不論練過武術、沒有練過武術的,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似的。尤其以前這個少林寺的和尚若出來,那不得了了!那么這是整衣束帶,都要做得很整齊的。

            “當愿眾生”:這時候也愿一切眾生,“檢束善根”:自己檢點自己這個善根是完全哪?是不完全啊?善根具足、不具足啊?要自己檢點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這個功夫,所種的這個善根,令它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種懶惰心,或者生了一種畏難的心,說:“哎呀!修行這么難,我不修行啰!”這都是散失了。

            “若著上衣”:就是著七衣,這個七衣又叫上衣。那么“當愿眾生”:也要發愿一切眾生,“獲勝善根”:得到殊勝的這種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羅蜜,六度波羅蜜都得到圓滿,所以至法彼岸,到這個涅槃的彼岸。

            著僧伽黎。當愿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當愿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凈。

            嚼楊枝時。當愿眾生。其心調凈。噬諸煩惱。

            “著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雜碎衣。那么著這個衣的時候,“當愿眾生”:也發愿。“入第一位”:第一位也就是佛位,令一切眾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動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動法了。這個不動的法就是沒有所著,無所著,也就是一個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這都叫得不動法了。

            “手執楊枝”:出家人在以前,無論印度的,是中國的,都有嚼楊枝。手執楊枝,嚼楊枝,這個手先拿起楊枝,就發這個愿了,說“當愿眾生”,“皆得妙法”:都得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法。“究竟清凈”:將來得到清凈了。

            這個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第【第1句】:是能明目。這個楊枝它有一種苦味,能去頭上的火,所以能明目,這是第一個好處。第【第2句】:又可以除痰。常嚼這個楊枝,這個痰會沒有了。我們人都有痰,也因為有火氣,楊枝這個苦不單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沒有痰,除痰。第【第3句】:又可以除口臭。你嚼楊枝,口的臭氣也沒有了。那么有很多種的好處,但是現在出家人因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楊枝。我們在蘇州靈巖山住的時候,那兒還有這個老風氣,還有這個老祖的家風,天天都嚼楊枝。那么這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好處很多很多的,不過現在都把這種的家風都放棄了,很少了。

            “嚼楊枝時”:這個正在嚼楊枝的時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隨隨便便的,也要發愿。發什么愿呢?嚼楊枝時,“當愿眾生”,“其心調凈”:這個心里很調柔清凈的,心里沒有煩惱,所以說“噬諸煩惱”:把煩惱都給咬碎了,沒有了,沒有煩惱。

            大小便時。當愿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當愿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當愿眾生。清凈調柔。畢竟無垢。

            “大小便時”: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時候,也都應該發一種愿,不要在這個廁所上,到那個地方就開會。因為廁所那個地方不可以互相講話的,所以這時候也應該發愿,“當愿眾生”,“棄貪瞋癡”:把貪瞋癡都舍棄了,不要了它,不要這個貪瞋癡。“蠲除罪法”:這個蠲就是沒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要掃除了。這個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樣的,它很骯臟的,你不要要它,不要舍不得,不要保留著那么不肯撇棄了它。蠲除罪法,就把它撇棄了。

            “事訖就水”:這個事訖,就是大小便完了之后;就水,到那兒洗凈的時候。在這個比丘,大小便完了之后,都應該洗凈,或者洗手,或者洗這個肛門,這都應該把它洗凈了,所以這叫“事訖就水”。“當愿眾生”:又發愿了,“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這個出世法,趕快要到出世那個地方去,不要留戀在這三界火宅里頭。

            “洗滌形穢”:這就是洗凈。小便完了之后洗手,大便完了之后,要用水來洗這個肛門。那么洗完了之后,就發愿,說是“當愿眾生”,“清凈調柔”:得到清凈調柔。調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里頭,就是沒有脾氣了,沒有這個無明。“畢竟無垢”:將來一定沒有一點的塵垢,沒有骯臟的東西了。

            以水盥掌。當愿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當愿眾生。得凈法門。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當愿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以水盥掌”:那么前邊說是大小便利完了之后,要洗凈,不是洗完凈就沒有事了,還要洗手。這個掌就是手掌,用水來盥洗手掌的時候,這時候又要發愿了。發什么愿呢?“當愿眾生,得清凈手”:就說我愿意所有的一切眾生都得到清凈手。你看!不是單單我一個人得到清凈手,愿意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眾生都得到清凈手。那么得到清凈手做什么呢?單單就得到清凈手,是不是用這個清凈手來數錢呢?來數寶貝呢?不是的!做什么呢?“受持佛法”:以這個清凈手來修持佛法。這個受持,受是受之于心,持就持之于身,就是身心來奉持這個佛法。

            佛法,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善法,善法就要去你的習氣毛病,不要攙雜惡法。所以你就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要邪淫,不要貪,不要瞋,不要癡,不要惡口,不要兩舌,不要綺語,不要妄言,這就是善法。善法修多了就合乎佛法,所以在佛教里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諸惡不作就消你的業障,眾善奉行就增長你的福慧;消你的業障就絕地獄的深因,增長你的福慧就開佛果的門戶。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說是:我修密宗啊!念咒,在那兒念念咒,就殺殺殺殺殺殺殺殺。喔!那個瞋心起來了,就要殺人,這是修的一個什么法?這就是在那兒修的修羅法。殺心還不斷,一點慈悲心都沒有,這念個什么咒?念個牙疼咒,那都不會靈的。所以要守持五戒、奉行十善,這十善你若做到好處,做到極點,那就是持戒,那就是修行。所以不要往遠了去找,你每一念,你回光返照,看看我是不是貪心又出來了?我是不是瞋心又跑出來了?我是不是盡打愚癡的妄想?我這個淫欲念頭斷了沒有?我這個偷盜的念頭斷了沒有?我這殺生的念頭斷了沒有?就回光反照問問自己。你這個念頭若斷了,那還不算呢!還要往前去勇猛精進。不是說:“哦!我沒有殺生啊,我也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念頭了。”你沒有這個念頭?你就是“沒有這個念頭”,那已經夠殺了、夠盜了、夠偷了、夠邪淫了。你若真沒有了,根本就不知道,為什么又要賣一個廣告說:“我不殺生了,我不偷盜了,我不邪淫了。”給誰聽?給誰看?這要不是騙人才怪呢!那么“得清凈手,受持佛法”,這要真正地虔誠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這是洗臉的時候。我們早晨都要洗洗臉,這又要發愿了,以水洗面,“當愿眾生”:你看!無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當愿眾生。“得凈法門”:所有的眾生都得到清凈的法門。“永無垢染”:永遠永遠都沒有這種染污的思想,染污的念頭都沒有了。

            “手執錫杖”:這個錫杖,一般人都知道,地藏王菩薩手拿那個錫杖,那是開地獄門的一個鎖匙。那么把地獄門一開了,把餓鬼就都放出了。放出,有的去做人的,有的還去做畜生的,有的升天的,有的做妖魔鬼怪的,這都不一定了,看他哪一種業成熟了,就去做哪一類的眾生。所以出家人也都手執錫杖,手執這個錫杖,入慈心三昧,所以說“當愿眾生”:又發愿,愿意一切眾生。“設大施會”:設立這個大布施的法會,無遮大法會,誰來布施給誰、誰來布施給誰。“示如實道”:指示眾生沒有分別這個如實的道理,如實的真理,沒有一點分別的,沒有一點虛偽的,是實實在在真實的道路。

            我們要依照這個真實的道路去修行,不要盡轉彎抹角地去盡走一些個不好走的荊棘的小路,我們要走一個坦坦蕩蕩的康莊大道。在現在這個世界,你看看!水里的道也有,路上的道也有,空中的道也有--航空,就是在空中走。現在又跑到太空去了,入這個太空的軌道上來跑。這有有形的道,也有無形的道。有形的道就是六道輪回的道;無形的道,要學出世的法門,四圣這個道路。四圣的道路,你是看也看不見的,聽也聽不見的,但是你修行,有真實功夫的時候,自然就有所感應道交,有所成就。

            執持應器。當愿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當愿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若在于道。當愿眾生。能行佛道。向無余法。

            我們拿錫杖就有錫杖的咒,五十三條小咒有錫杖咒,這錫杖咒是人修慈心三昧所用的。前邊所說這個“示如實道”,示就是指示,指示給眾生這個如實之道,不是虛妄之道,是真實之道,是不偏不倚的一個中道。所以佛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這是“如來”兩個字的另一個解法。

            那么現在說“執持應器”:執持,就是拿著;應器,就是應量器,就是比丘吃飯所用的那個缽。那么這個缽是正應你所吃的那個數量,你能吃多少就添多少,不要太多了,也不要不夠。你太多了,這就是貪心;你若不夠,那是慳吝,舍不得。你就對自己舍不得,那也是個慳心,慳吝的心。所以多者就為貪,少者就為慳,那么你適可而止,比如我們能吃多少,恰到好處,這叫應量器。

            “當愿眾生”:我們在這個時候又發愿了,發愿:我愿意所有的一切眾生。“成就法器”:都做為一個載道之器,一個載法之器,能以把如來的家業這個責任負擔起來,做為一個法器,載法之器。“受天人供”:那么你能做為一個載法器,就是講經說法,用法來布施,受人天的恭敬供養。

            “發趾向道”:這要走路的時候。發趾,就是要邁步的時候;向道,要走路了。“當愿眾生”:這時候又發愿了,說我愿意所有的眾生,“趣佛所行”:都是依照佛所行的道路去做,就是我依教奉行,我深入經藏,依法修行。“入無依處”:入到究竟了生脫死,這個習氣,一切的見惑、思惑、塵沙惑都斷盡了,它們都沒有所依處了,它們沒有所憑藉了,到那個究竟涅槃的果位上。

            “若在于道”:若在道上走路的時候。“當愿眾生”,“能行佛道”:還是能依照佛所教我們這個法,修行佛所修的道路。“向無余法”:向無余涅槃那邊勇猛精進,不要懈怠,不要懶惰,不要躲懶偷安啊!你要知道,我們這兒一躲懶偷安哪,那就耽誤成佛不知道耽誤了多少個大劫呀!我們為什么沒成佛呢?在無量劫到現在都是躲懶偷安,才把自己耽誤了。到今天趕快要猛醒!要明白我們過去的懶惰、怠惰自甘,沒有什么進步。我們現在再若不勇猛精進,那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能了脫這個生死,超出這個輪回呢!所以現在不要等,“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哪!

            涉路而去。當愿眾生。履凈法界。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當愿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當愿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涉路而去”:涉路也就是行路,在路上跋涉。這個路也就是我們修道,我們行路也就是修道,修道就是行路。行路,你要是半途而廢,中道自畫,你就不會到達你的目的地,不會直達寶所。那么你要是忍苦耐勞,披荊斬棘向前勇猛精進,涉路而去,不怕苦地來修行。“當愿眾生”,“履凈法界”:履就是走路、步履,走到這個路上。走到什么路上呢?走到這個凈法界上。凈法界就是我們所修的一切佛法,這叫凈法界。“心無障礙”:修行的時候,心里不生退心,不生矛盾心,不生在半路不向前去走的心,也不生向后退的心,這是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走路遇到高的路,向高了走的時候,這又發愿,“當愿眾生”,“永出三界”:永遠超出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你看!這個欲界,我們人誰能超出去了?修行若超出欲界,就沒有淫欲心了;超出色界,就不著色相了;超出無色界,那更是如如不動了,那時候是超出三界外,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可是修行出三界這個法,很不容易的,很困難的!這個也不許可,那樣也不行。吃肉也不方便,喝酒也不方便,抽煙更是不如法,也不能去種種的娛樂--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這些個種種的娛樂都不可以做了,也不可以打麻將了,也不可以去賭牌了。你看!一賭牌,人家說:“喔!你知道嗎?他是個信佛的,還是在那兒一天到晚做個賭徒,佛徒變了賭徒了,佛徒變了酒徒了,佛徒變了色徒了,佛徒變了棍徒了,在那兒舞神棍呢!在那兒盡騙人呢!”就被人在背后這么講。人家這么一說,就膽怯了,就害怕了:“哎唷!我沒信佛之前,我什么也不怕;信佛之后,麻煩可就多啰!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你看!這就生了怯弱了,向后轉了。

            這個向上就好像所謂“為善如登百尺竿”,我們給它改成“修行如登百尺竿,下來容易上去難”,下來就很容易的,上去就很困難的,我們要在這個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才能現全身呢!

            “見趣下路”:見走這個下坡的時候,“當愿眾生”,“其心謙下”:這個心要謙下,要客氣一點,不要那么貢高我慢,唯我獨尊,天上天下,天下天上,都是只有我,沒有你,向人很驕傲的,很不客氣的,這就是不對了,要謙下。“長佛善根”:這個字讀長(音掌),不是長(音常)了。長佛善根,生長出來佛的善根。佛的善根,就沒有驕傲,沒有貢高我慢了,都是和一切眾生合而為一,和一切眾生都看成是一個,是一體。

            見斜曲路。當愿眾生。舍不正道。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當愿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當愿眾生。遠離塵坌。獲清凈法。

            “見斜曲路”:走路有的時候遇著彎彎曲曲的,又很不正當的路。斜,斜坡;曲,很多彎曲的。“當愿眾生”這時候也要發愿,發愿愿一切眾生。“舍不正道”:舍不正當的道,就是舍這個邪道。“永除惡見”:永遠把自己的惡見除去它。惡見,好像嫉妒、障礙、貪瞋癡、邪知邪見,這都屬于惡見。這種惡見就是害人的,凡是你對人家不利,有妨礙其他人修道的,這都叫惡見,要把這個惡見拔除了它。

            “若見直路”:若走到其直如矢這個路,好像一個箭似的那么直。“當愿眾生”,“其心正直”:要成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處處都用這個直心。直心,在下邊再加兩點,就是個真心。用真心、直心,不要用那個彎曲心,不要用那個假心。“無諂無誑”:諂就是諂媚。諂媚,俗話就叫拍馬屁,又叫溜虛。也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哦!不是雪中送炭,是錦上添花,那么和雪中送炭正是相反。就是人家越好,他越到那兒去逢迎、諂媚,所謂“諂富驕貧”。諂富,見著這個有錢的人,就叫大爺爺、大奶奶啊、某某先生、某某老爺啊,這么叫個不停。驕貧,等見著貧窮的人,他眼睛看都不看,很驕傲的,這叫“諂富驕貧”。

            諂媚,又叫脅肩諂笑,“脅肩諂笑,病于夏畦”。脅肩,就是見著人,就表示和人家是老朋友,拍拍肩膀,說:“你啊!我真想你啊!很想見你,今天真見你了,一見你我高興得不得了!”說這種一點價值也沒有的話,這就是諂媚。諂笑,就是本來沒有笑,他故意擠出來笑,在這個面上擠出一臉笑,笑得很不自然、很難看的,所以這叫諂。諂媚就是狐媚,就是對人很捧盛的,所以我常常罵果寧,我不準他那么去諂媚,總想要討好人,也就是這個。無論你哪一個出家,你不可以有這種諂媚的習氣,你一有諂媚習氣,那就快點還俗,比做出家人好得多。所以不要諂媚;無誑,也不要驕傲,說:“我是出家人,我應該很貢高我慢的。”那也不對的。誑就是狂妄自大。

            “見路多塵”:看見那個路上多塵,很多塵土。像美國這個路很多是柏油路,用tar來造這個路就沒有那么多塵,普通的路很多塵土的。這時候又發愿了,“當愿眾生”,“遠離塵坌”:遠離這個紅塵世界。這個塵坌就是在這個世界上,這么胡胡鬧鬧的,總是這么情情愛愛的、爭爭吵吵的、煩煩惱惱的,在這里頭來轉,來攪鬧。愿意一切眾生都離開這種的煩惱,離開這種塵坌的染污法。“獲清凈法”:得到清凈沒有染污這種的法,這種的快樂。

            見路無塵。當愿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當愿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當愿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前邊所說的那條路上是有塵,有塵就是這個路上不太干凈,有一些個樹葉子,或者垃圾在那兒,很多的塵垢遮蓋這個路。也就是人很多煩惱、無明、習氣在那兒遮障著你的菩提道路。現在是“見路無塵”:這時候又該發愿了,“當愿眾生”,“常行大悲”:時時刻刻都行持這個大悲心,愛人如己,能“其心潤澤”:這心里很慈悲的、很潤澤的、很溫暖的。

            “若見險道”:若見著這個世界上有危險的道路,很危險的,一走到這條道路上,就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這謂之危險的道路。這時候又發愿,說“當愿眾生”,“住正法界”:住持這個正法的法界里邊。“離諸罪難”:離一切犯罪的這種因緣。

            “若見眾會”:假設見著講經法會,或者是無遮大會,或者種種的會,種種的聚會之處,這時候又“當愿眾生”,“說甚深法”:能演說這個甚深的法要。“一切和合”:對一切都和合而不相擾,而不相害,所謂“道并行而不相背。”那么相安共處,彼此互相利益,互相和合,所以說一切和合。一切和合,就是沒有爭、沒有貪、沒有自私、沒有自利,這一切的毛病都沒有了,這叫和合。

            若見大柱。當愿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當愿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當愿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若見大柱”:假設我們出家的人,或者修道的人,見著一個大的柱子,這時候也發愿,發什么愿呢?說“當愿眾生”,“離我諍心”:離這個我心和諍心。我就是我執;諍是諍論,諍也可以說是法執,因為你有法執,所以就諍論起來了。在《金剛經》上,那個無諍三昧,說這個“諍”字說得很好的,說是:“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一爭了,就不能得三昧了;不能得三昧,你就沒有真正的智慧了。三昧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正受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你沒有正定正受,就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你有了我執、法執,就不會有真正智慧。你想有真正智慧嗎?就要先破我執和法執,所以說離我諍法、我諍這個心。“無有忿恨”:你心里什么時候也不存著一個忿恨的思想,不忿恨任何人。

            “若見叢林”:那么若見著一個大叢林的時候。那個樹木叢生的一個地方叫叢林,那么道場里邊,因為十方的僧眾聚會到一起,也猶如大樹一樣,所以也叫叢林。若見叢林,“當愿眾生”:當下就愿意一切眾生。“諸天及人”:諸天和所有的一切人。“所應敬禮”:應該敬禮他,恭敬供養他。

            “若見高山”:若見這個高山。“當愿眾生”,“善根超出”:所做的善根,超出其他一切人,也就好像高山似的,“無能至頂”:沒有任何人可以到你修行的前邊,你修行是超過一切,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見棘刺樹。當愿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當愿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當愿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見棘刺樹”:棘刺就是有刺的樹。見這種樹,那么又發愿了,說“當愿眾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剪除什么呢?“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貪瞋癡這三毒。貪心,貪而無厭,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的名,都在貪求,總是不知足,這是貪。瞋,就是發脾氣,常常有煩惱。癡,就是很愚癡的思想,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知道的他要知道,不應該做的要做。貪瞋癡這三毒之刺,要早點把它剪除去。

            “見樹葉茂”:見樹木這個葉子非常茂盛的。“當愿眾生”,“以定解脫”:用這個定的解脫華,“而為蔭映”:而做為一個蔭覆的、遮蓋的這種蔭涼。“若見華開”:見著這花開了。“當愿眾生”,“神通等法”:神通等等的這一切的佛法,“如華開敷”:就好像花開那么新鮮、那么好看,百看不厭,這是神通等法,猶如花開一樣。

            若見樹華。當愿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當愿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當愿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樹華”:這個“若見”,怎么叫“若見”?若見是還沒有見著,假設若見著,在沒有見著的時候,先有一個準備,說假設若見著。見著什么呢?見著樹木花果,花草樹木,就發愿了,說“當愿眾生”,“眾相如華”:得到這個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就像那花似的。“具三十二”:具三十二相好。

            “若見果實”:假設見著樹上結的果實,這時候也“當愿眾生”,“獲最勝法”:得到最殊勝的這種佛法。“證菩提道”:證得這個菩提覺道,得到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見大河”:遇著這個大河的時候。“當愿眾生”:當愿這一切眾生。“得預法流”:能預--參與這個法的源流,“入佛智海”:到佛的智慧之海里邊去,也就是深入經藏了,到佛的智慧之海。

            《華嚴經》是佛寶藏的最深最妙處,現在講這一品是〈凈行品〉,這個“凈行”是對著“染行”說的。因為我們人在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所見所聞都是染污法,不是清凈法。這染污法也就變成一種染污的行為了。我們現在深信佛法,想要依法修行,也就必須要依照〈凈行品〉這個法門,一點一點地勤拂拭,把這個習氣毛病擦干凈了它,一天比一天少一點,這叫凈行。凈行,就是清凈行,沒有染污法。所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要發愿,都是要利益其他的一切眾生。這講起來,凈行品這種行門是無量無邊的,所有的都要清凈,先由十惡上清凈,然后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恢復清凈。你恢復清凈,才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你若不恢復清凈,就不會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修行,都有很多的偈頌:“當愿眾生如何…,當愿眾生如何…”,見著什么境界就發什么愿。所以在路上有塵土,就發愿怎么樣;沒有塵土的,又發什么愿,這一路一路這么下去,這樣子才能恢復我們本有的清凈行。

            今天這天氣也很熱的,我也不想令大家受太多熱,所以也不多說了。

            若見陂澤。當愿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當愿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當愿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若見陂澤”:澤,就是有泥濘的地方;陂,那個地方不能種什么東西,所以叫陂澤。見著這個地方的時候,又發愿了,說“當愿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說很快地了解而悟入這個諸佛一味之法。什么叫一味之法呢?這一味之法也就是佛乘,“唯一佛乘。

            信息流廣告 網絡推廣 周易 易經 代理招生 二手車 網絡營銷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字典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抖音代運營 易學網 互聯網資訊 成語 成語故事 詩詞 工商注冊 注冊公司 抖音帶貨 云南旅游網 網絡游戲 代理記賬 短視頻運營 在線題庫 國學網 知識產權 抖音運營 雕龍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學教程 常用文書 河北生活網 好書推薦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好做題 石家莊人才網 考研真題 漢語知識 心理咨詢 手游安卓版下載 興趣愛好 網絡知識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標交易 單機游戲下載 短視頻代運營 寶寶起名 范文網 電商設計 職業培訓 免費發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經典范文 優質范文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實用范文 愛采購代運營 古詩詞 衡水人才網 石家莊點痣 養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 銅雕 詞典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版 chatGPT官網 勵志名言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語料庫 游戲推薦 男士發型 高考作文 PS修圖 兒童文學 買車咨詢 工作計劃 禮品廠 舟舟培訓 IT教程 手機游戲推薦排行榜 暖通,電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應 主題模板 短視頻培訓 優秀個人博客 包裝網 創業賺錢 養生 民間借貸律師 綠色軟件 安卓手機游戲 手機軟件下載 手機游戲下載 單機游戲大全 免費軟件下載 石家莊網絡推廣 石家莊招聘 石家莊網絡營銷 培訓網 網賺 手游下載 游戲盒子 職業培訓 資格考試 成語大全 英語培訓 藝術培訓 少兒培訓 苗木網 雕塑網 好玩的手機游戲推薦 漢語詞典 中國機械網 美文欣賞 紅樓夢 道德經 網站轉讓 鮮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美女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麻豆|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呀|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极品少妇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国产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日本不卡免费新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