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鑒賞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②。居則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爾④,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⑤:“千乘之國⑥,攝乎大國之間⑦,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⑧;由也為之⑨,比及之年⑩,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1)?!?
夫子哂之(12)。
“求! 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3),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14)?!?
“赤! 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15),愿為小相焉(16)。”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17),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18)?!?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19)。”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0),冠者五六人(21),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22),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23)!”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24)?”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①曾晳:名點,曾參的父親,孔子的學(xué)生。冉有:名求。公西華:復(fù)姓公西,名赤。侍坐:陪侍孔子坐著。 ②以:因。后面的“以”字通“已”,停止的意思。 ③居:平時。則:輒,總是。④或:有人。 ⑤率爾:輕率而急促的樣子。爾:語尾助詞。 ⑥乘:古代四匹馬拉的兵車。 ⑦攝:夾,處。 ⑧加:侵犯。師旅:軍隊,這里引申為戰(zhàn)爭。因:繼,接。 ⑨為:治理。 ⑩比及:等到。 (11)方:禮儀。 (12)哂:微笑。 (13)方六七十:方圓六七十里,也即每邊長六七十里的意思。如:或者。 (14)俟:等待。 (15)端:玄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 (16)相:儐相。 (17)希:通“稀”,指瑟聲稀疏。鏗:象聲詞,模仿瑟聲。作:站起來。 (18)撰:述。(19)傷:妨礙。 (20)莫:通“暮”。成:定。“春服既成”是說已經(jīng)穿上了春天的衣服。 (21)冠者:成年人。 (22)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市南,風(fēng):迎風(fēng)乘涼。舞雩:古代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當(dāng)在今山東曲阜市南。 (23)與:贊同。 ( 2 4 ) 唯:句首語氣詞。
【今譯】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四人陪侍孔子坐著。
孔子說道:“因為我比你們年長一點,不要因此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日里總是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你們打算怎么辦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局促地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外面有軍隊侵犯它,國內(nèi)又繼之發(fā)生災(zāi)荒。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它的老百姓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懂得禮儀?!?
孔子微微一笑。又問:“冉求!你怎么樣?”
冉求回答說:“國土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地的小國家,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老百姓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禮樂之類的事情,那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又問:“公西赤!你怎么樣?”
公西赤回答說:“不敢說我能作什么,我希望得到學(xué)習(xí)的機會。在國君祭祀或諸侯會盟的時候,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司儀?!?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么樣?”
曾點正在彈瑟,聽到孔子問他,便鏗地一聲放下瑟,站了起來,回答說:“我的志向和他們?nèi)凰f的不同。”
孔子說:“那有什么妨礙呢?也不過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三月,人們已經(jīng)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然后一路唱著歌回家去?!?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點的主張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都出來了,曾晳落在后面。曾晳問孔子說:“剛才我三位同學(xué)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不過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曾晳問:“您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要講理讓,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虛,所以笑他?!?
曾晳說:“難道冉求所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大的土地就不算是一個國家呢?”
曾晳又說:“那么公西赤所說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盟會這些不是諸侯國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說公西赤只能做一個小司儀,那誰又能做大司儀呢?”
【集評】 明·鄧退庵《四書補法附考·備旨》:“暮春者至詠而歸,言乘此時,同此人而樂其樂之意,并非有事有為的功業(yè)。擇于暮春,想當(dāng)時暮春,便信口說來,就眼前事生發(fā),是個無事無為的道理,卻做有事有為的功業(yè)。此所謂大本,所謂忠,所謂一者是也。充曾點所見,便是孔子老安友信少懷之意?!?
明·方存之《論文章本原》:“首數(shù)節(jié)記孔子引誘之言,末數(shù)節(jié)記孔子折衷之言,中間記四子之言,章法完整。記子路言志之下,不順記曾晳之言,乃次之以冉有,又次之以公西華,然后次之以曾點,變化之至。冉有、公西華二節(jié),文法在中間相對。以子路之率爾,與曾晳之鏗爾首末相對,以哂子路與點之言相對。四段事,三樣文法,變化之中又極整齊,真妙文也?!?
清·俞廷鑣《四書評本》:“子路節(jié)與下曾點節(jié)正好對看,率爾與鏗爾舍瑟相對,哂之與喟然相對?!?
清·牛運震《論語隨筆》:“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此八字是通章綱領(lǐng)。開端四子侍坐,各以齒序,便有禮讓彬彬氣象。以吾一日二節(jié),詞氣謙和,圣人之情,于此可見。中間四節(jié)以‘哂由’‘與點’作關(guān)目,求赤言志只是陪襯過節(jié)。哂由者,以其率爾。與點者,以其氣象雍容,而所見者大。求赤言志而皆立退讓,不見與亦不見哂,圣人之或與或奪,或漠然不加可否,皆本于禮讓之意,以諷勸之也。后段夫子與曾晳問答,總欲勘透哂由機關(guān)。‘安見方六七十’云云,‘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以著二子退讓,正以見由之不讓,而圣人暗與二子之旨,亦于此帶出,總不外乎禮義之旨也。”
又“點承師問,推瑟起對,舉止雍容,意境間曠,便有鳳凰翔于千仞的氣象?!?
清·于光華《論語集益》:“想見氣象”。
又:“用世熱腸。”一哂熱腸動矣。有喜之之意,當(dāng)與“莞爾參看,非第嘆其不讓也。”
又:“率爾而哂,莞爾而嘆,夫子熱腸可見。”
又:“撰字妙,見三子肚里撰出來,非當(dāng)下本等話也。”
又:“出于曾點口中,不過光霽的胸懷;入于夫子胸中,便是位育的氣象。”
又:“‘也已矣’字須重按,便是隱然許三子之意。”
又:“以禮以字,遙應(yīng)何以哉以字?!?
【總案】 本篇選自《論語·先進(jìn)》,是全書中最富文學(xué)色彩的篇章之一,它集中描寫了孔子與四位學(xué)生所進(jìn)行的一次生動有趣的有關(guān)志向抱負(fù)問題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孔子對學(xué)生始終采用啟發(fā)引導(dǎo)式教育,解除其顧慮,使其暢所欲言,他的態(tài)度親切、平易,不矜不躁。他不僅善意地批評了子路的不夠謙讓,同時還毫不掩飾地贊同曾晳的淡泊之志,這實際上等于孔子本人也加入了這場討論,也由此活現(xiàn)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形象。
本文的成功之處,首先在于它結(jié)構(gòu)完整,詳細(xì)得當(dāng)。全文以學(xué)生侍坐、老師發(fā)問寫起,按照發(fā)言先后,記敘談話內(nèi)容和結(jié)束后的評論。其中還寫出了發(fā)言人的情態(tài)、性格和渲染出談話時的氣氛,從而對此次談話作了完整的描寫。此外,整個記敘還有詳有略,它把記敘重點放在曾晳身上,并且詳細(xì)記敘了孔子的評論,而對冉有和公西華則予以略寫。其次,全文只有三百多字,但記言記行抓住特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選取典型動作和個性化語言,表達(dá)人物的神態(tài)和性格。文中還大量運用語氣詞,通過不同的語氣詞表達(dá)不同的口吻和神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