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張儀又惡陳軫于秦王文言文翻譯|賞析
《張儀又惡陳軫于秦王》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
文言文
張儀又惡陳軫于秦王。曰:“軫馳楚、秦之間,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為而不為國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愛其親,天下欲以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賣仆妾售乎閭巷者,良仆妾也;出婦嫁鄉曲者,良婦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翻譯
張儀又在秦王前面誹謗陳軫說:“陳軫奔走于楚、秦之間,但現在楚國不見得對秦友好,反而卻和陳軫的關系非常親密。如此看來,陳軫一切舉動都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秦國。況且陳軫又企圖背叛秦國而投奔楚國,大王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
于是秦王就問陳軫說:“我聽人說你準備背秦而去楚國,有這回事嗎?”陳軫回答說:“有這回事。”秦王有點生氣地說:“那么張儀所說的話是真的了?”陳軫回答:“何止張儀知道這件事,就連路人也知道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已(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順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已做自己的兒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作自己的大臣。賣仆妾時如果能賣到本鄉,那就證明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鄉,那就證明他是一位好妻子。’如果我不忠君愛國,忠誠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遺棄、被放逐,我不去楚國又去哪里呢?”秦王感動地說:“賢卿言之有理。”于是就把陳軫挽留下來。
賞析
張儀之惡陳軫、公孫衍,最終得逞,其結果是公孫衍赴魏,陳軫赴楚。公孫衍時任秦最高官職,而觀策文,陳軫在惠文王心中亦頗有地位,何以竟被一“諸侯客”張儀輕易排擠走?其中緣由,當從田莘“驕張儀以五國”之語中探究。
前329年前后,魏、齊、楚已相繼喪失了諸侯霸主的地位,但這三國仍是諸侯中實力最大、基本勢均力敵的三方。韓宣惠王新立,趙肅侯末年受制于齊、魏及中山,二國此時外交皆不完全獨立。秦作為迅速崛起的后起大國,怎樣設法控制之,是五國共同面對的問題。而支持代理人入秦主政則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因此,有楚、魏兩國背景的張儀入秦,在某種程度上即具有著這種意義。
其實,諸侯中有先見之明的人士早已預測到張儀此次入秦的遠大前途了。
“謠言止于智者”,陳軫沒有在秦王面前直接指出張儀是小人,是在造謠,而是迂回曲折的講了許多民間流傳的諺語,以說反語的方式打消了秦王的猜忌,使張儀的讒言不攻自破。如果陳軫一開始就指責張儀,那么效果反而不好,給人一種犯錯之后為自己推卸責任、辯護的感覺,倒會加重他人的疑心,而如果先是主動承認讒言是對的,他要去楚國,然后再說出去楚國的復雜緣由來,揭示出與他人所說的讒言的本質不同之處,這樣就會消釋他人的敵意和誤解,并且顯示出自己的光明磊落出來。
陳軫“欲擒故縱”、先順著對方的話語展開然后反戈一擊的辯解技巧,實在高明,令人折服。
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