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義犬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周村有賈某(1),貿(mào)易蕪湖(2),獲重資。賃舟將歸,見堤上有屠人縛犬,倍價贖之,養(yǎng)豢舟上。舟人固積寇也(3),窺客裝,蕩舟入莽(4),操刀欲殺。
賈哀賜以全尸,盜乃以氈裹置江中。犬見之,哀嗥投水,口銜裹具,與共浮沉。流蕩不知幾里,達淺擱乃止(5)。犬泅出,至有人處,狺狺哀吠(6)?;蛞詾楫悾瑥闹?,見氈束水中,引出斷其繩。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復(fù)哀舟人,載還蕪湖,將以伺盜船之歸。
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關(guān)三四日,估楫如林(7),而盜船不見。
適有同鄉(xiāng)估客將攜俱歸,忽犬自來,望客大嗥,喚之卻走。客下舟趁之。
犬奔上一舟,嚙人脛股,撻之不解??徒侵?,則所嚙即前盜也。衣服與舟皆易,故不得而認之矣??`而搜之,則裹金猶在。嗚呼!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8),其亦愧此犬也夫!
翻譯
周村有個商人姓賈,在蕪湖經(jīng)商,賺了很多錢。他雇了一條船準備回鄉(xiāng),看見河堤上有個屠夫捆住一只狗要殺。這個商人就以加倍的價錢把狗買了下來,養(yǎng)在船上。
船上的船夫本來就是江湖上的慣盜,他暗中觀察到商人有這么多錢財,便把船開到蘆葦叢中,拿起刀來要殺死商人。商人苦苦哀求船夫賜他一具完整的尸體。于是強盜就用一條氈子把商人裹捆住,扔到江里去了。
那只狗看到商人被拋入江中,哀嚎踵跳下水,用嘴咬住裹捆著商人的氈子,一起在江中沉浮。也不知順流飄蕩了多少里,被一淺灘擱住停了下來。狗浮出水,跑到有人的地方,不停地哀叫。有人覺得其中必有原因,就跟隨著這只狗走到了淺灘處,見水中有一捆氈子,于是就拖出來,割斷繩子,商人竟還沒死,醒過來后把自己遇難的事情講了一遍。又哀求別的船夫,把他帶回蕪湖,準備在那里等著強盜的船回去。
商人上了船,發(fā)現(xiàn)他的狗不見了。心里非常哀傷痛惜。到達蕪湖碼頭,尋找了三四天,只見經(jīng)商的船只桅桿如林,就是找不到那只賊船。這時正好有個同鄉(xiāng),打算帶著他一塊回周村。忽然那條狗自已回來了,朝著商人大聲嗥叫。商人忙喚它,它卻掉頭就走。商人下船去追它,它卻奔上另一條船,咬住船上一個人的小腿,任憑怎么打也不松口。商人走上前去呵斥,才發(fā)現(xiàn)狗咬住的就是那個劫財害命的慣盜。原來這個強盜把衣服和船都換了,所以商人很難認得出來。商人把慣盜捆綁起來,在船上搜索,結(jié)果錢財都還在。唉,一條狗,尚能夠如此報恩,世上那些沒有心肝的人,應(yīng)當慚愧自己還不如一條狗呀!
注釋
(1)周村:集鎮(zhèn)名。明清屬山東省長山縣,今屬淄博市周村區(qū)。
(2)蕪湖:縣名,明清屬太平府。今為安徽省蕪湖市。
(3)積寇:積年盜匪,即慣匪。
(4)蕩舟入莽:把船劃到蒹葭、蘆葦叢生的僻處。蕩舟,劃船。
(5)淺擱:即擱淺。船或他物阻滯于淺灘,不能進退。
(6)狺狺(yín yín銀銀):犬吠聲。
(7)估楫:商船。
(8)無心肝:即俗言“沒良心”。心肝,猶言肝膽,喻真摯情意。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yīng)童子試曾連續(xù)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yīng)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