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十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
以道蒞天下②,其鬼不神③;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④。
〔注釋〕 ①烹:煎。小鮮:小魚。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說治理大國不可有為多事,如同煎小魚不可經常翻動一樣。 ②蒞:臨。 ③神:靈、作用。這里“神”作動詞解。下文同。其鬼不神:鬼怪起不了作用。 ④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蔣錫昌說:“言天下有道,神與圣人兩不相傷,故德交歸于民也?!?《老子校詁》)
〔賞析〕 本章老子認為要像煎小魚那樣去治理國家,實行“無為”的原則,這樣就能使一些本來有害的東西(如鬼)起不了危害的作用。于是人們之間互不相傷,天下也就太平。
具體來說,老子由煎小魚不宜多翻,喻說到治理國家也不可以煩苛之政來干擾百姓,強調“清靜無為”。對于這種“烹魚煩則散”的哲理,韓非子作過具體的解釋,他在《解老》篇中說道:“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變業,故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彼?,有道之君應貴清靜而重變法。
如此,則哪有鬼神作怪之事?即使作怪也傷害不了人。所以老子說道:“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這實際上說明只要人不作怪,這“鬼”又怎能作怪?
而凡鬼神作怪也均在主體有疾有事之時發生,人之有疾則疑神疑鬼,國之有事則興妖作怪?!蹲髠鳌氛压吣昃陀涊d著鄭國在鑄刑書那年(昭公六年,即公元前536年)“鬧鬼”之事:原本反對鑄刑書的伯有、子孔,在被公孫段、駟帶參與殺害之后鬧鬼,其“鬼”稱要在壬子(鑄刑書之年的三月二日)報復殺駟帶,壬寅(鑄刑書之年的第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報復殺公孫段;后果真“應驗”,使國人非常恐懼,逼迫無神論者子產不得不立伯有之子和子孔之子為大夫,以祀其父。這說明國之鬧“鬼”與政治事件聯系在一起。所以也只有將身將國料理得氣血旺盛,順理得道,“鬼”也就無法興妖作怪。而這關鍵則是少欲清靜,少欲清靜則少禍害,而圣人執此以蒞天下則不傷民,同樣鬼怪不神亦不傷民,于是民眾就能在這“兩不相傷”中得到雙倍的德惠(張松如語)。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