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槎,直窮銀漢,問津深入"全詩賞析
鼓茫茫萬里,棹歌聲、響凝空碧。壯游汗漫,山川綿邈,飄飄吟跡。我欲乘槎,直窮銀漢,問津深入。喚君平一笑,誰夸漢客,取支機石。
gǔ máng máng wàn lǐ ,zhào gē shēng 、xiǎng níng kōng bì 。zhuàng yóu hàn màn ,shān chuān mián miǎo ,piāo piāo yín jì 。wǒ yù chéng chá ,zhí qióng yín hàn ,wèn jīn shēn rù 。huàn jun1 píng yī xiào ,shuí kuā hàn kè ,qǔ zhī jī shí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注釋
注釋
昆侖:昆侖山,在今新疆。
王:同“旺”。
隆:盛。
鼓:敲打船舷。屈原《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而去。”
汗漫:廣闊無邊。
綿邈:廣泛無邊、廣遠。
乘槎:《荊楚歲時紀》載:“張華《博物志》云:漢武帝令張騫窮河源,乘槎經月遇織女、牛郎之故事。
鑒賞
上片落筆先寫黃河濁流波濤滾滾,向東流去,永無休止。從空間上寫氣勢之大,從時間上寫其存在之久。二者合璧構成動人心魄的自然景觀。氣魄宏大,雄渾恣肆,為全詞定調。“經天亙地”六句,從黃河的源頭昆侖寫起,黃河從昆侖發軔,橫亙于天地之間,狂飚巨浪,激越澎湃,轟鳴震天,六句寫盡黃河聲威。以下由寫景轉入人事,黃河流經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旺氣長存。黃河的聲勢象征了元朝的國勢。當時正是元朝鼎盛時期,詞人由黃河的壯闊而想到國家的強大,情景相融,不僅加深描寫的力度,而且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環境和人物心態。
下片轉向對“過黃河”的描寫。黃河的氣勢,振奮了渡河人的心胸,因此在渡河時神采飛揚,慷慨激越,扣舷高歌,歌聲“響凝空碧”,透出了詞人內心蘊蓄的豪情。“壯游”三句抒寫自己壯游天下的雄心,由黃河之壯美聯想到祖國河山之壯麗,激發了詞人想要歷盡祖國名山大川,飽覽天下勝境,隨處吟詠的愿望。下文還進一步寫出他想像漢代張騫一樣,乘槎追尋黃河源頭,遨游銀河,在壯游之中又融進浪漫成分,在浪漫想象的傳說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抒寫“過黃河”的激情豪興。乘浮槎究河源,是對上片黃河源頭的照應,上下一氣,首尾照應,用“我欲”、“誰夸”領起,是詞人主觀意識的體現,總攬全文。全詞把黃河雄壯的氣勢和自己的豪邁胸襟互相滲透,妙合無隙,風格雄渾閎肆,氣勢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