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全詩賞析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kàn wàn shān hóng biàn ,céng lín jìn rǎn ;màn jiāng bì tòu ,bǎi gě zhēng liú 。
yīng jī zhǎng kōng ,yú xiáng qiǎn dǐ ,wàn lèi shuāng tiān jìng zì yóu 。
chàng liáo kuò ,wèn cāng máng dà dì ,shuí zhǔ chén fú ?
xié lái bǎi lǚ céng yóu ,yì wǎng xī zhēng róng suì yuè chóu 。
qià tóng xué shǎo nián ,fēng huá zhèng mào ;shū shēng yì qì ,huī chì fāng qiú 。
zhǐ diǎn jiāng shān ,jī yáng wén zì ,fèn tǔ dāng nián wàn hù hóu 。
céng jì fǒu ,dào zhōng liú jī shuǐ ,làng è fēi zhōu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后。 廣闊的天空里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里輕快地游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涌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呢?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游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當年我們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飛奔而來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注釋沁園春:詞牌名,“沁園”為東漢明帝為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后之勢,竟強奪公主園林,后人感嘆其事,多在詩中詠之,漸成“沁園春”這一詞牌。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陵川縣南的海洋山,長1752里,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說是湘江北去。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說是寒秋。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小島,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長約11里,東西最寬處約一里。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所謂長島,指此。自唐代以來,就是游覽勝地。以上三句是說:在寒秋季節,獨立在橘子洲頭目送著湘江水汩汩北流。萬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峰。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漫江:滿江。漫:滿,遍。舸(gě):大船。這里泛指船只。爭流:爭著行駛。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鷹在廣闊的天空里飛,魚在清澈的水里游。擊,搏擊。這里形容飛得矯健有力。翔,本指鳥盤旋飛翔,這里形容魚游得輕快自由。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萬類: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悵寥廓(chàngliáokuò):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悵:原意是失意,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寥廓(liáokuò):廣遠空闊,這里用來描寫宇宙之大。蒼茫:曠遠迷茫。主:主宰。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沒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里指興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這句問話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在這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應該由誰來主宰國家興衰和人民禍福的命運呢?百侶:很多的伴侶。侶,這里指同學(也指戰友)。崢嶸(zhēngróng)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崢嶸:山勢高峻,這里是不平凡,不尋常的意思。稠:多。恰:適逢,正趕上。同學少年:毛澤東于1913年至1918年就讀于湖南第一師范學校。1918年毛澤東和蕭瑜、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書生:讀書人,這里指青年學生。意氣:意志和氣概。揮斥方遒(qiú):揮斥,奔放。《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遒,強勁有力。方:正。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評論國家大事,用文字來抨擊丑惡的現象,贊揚美好的事物。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指點,評論。江山,指國家。激揚,激濁揚清,抨擊惡濁的,褒揚善良的。糞土當年萬戶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糞土,作動詞用,視……如糞土。萬戶侯,漢代設置的最高一級侯爵,享有萬戶農民的賦稅。此借指大軍閥,大官僚。萬戶,指侯爵封地內的戶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稅,服勞役。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擊水:作者自注:“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擊楫”典故。(祖逖因為國家政權傾覆,時刻懷著振興光復的心志。元帝就讓他擔任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供給他一千人的軍糧,三千匹布,但不給戰衣和兵器,讓他自行招募士眾。祖逖仍就率領隨自己流亡的部屬一百多家,渡過長江,到江心時他扣擊船槳發誓說:“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來的話,就像長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辭激昂神色悲壯,眾人都為他的誓言感慨贊嘆。)這里指游泳。遏(è):阻止。沁園春·長沙押OU(IU)韻。韻腳為:秋、頭、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創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作于1925年12月。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期間,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寫《沁園春·長沙》時的毛澤東時年33歲。當年,革命形勢高漲,群眾運動風起云涌。一月黨的“四大”在上海召開,九月毛澤東在廣州參與國民黨“二大”的籌備工作,十月被推選為國民黨代理宣傳部長。毛澤東意氣風發,心情很是舒暢。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號。
一九二五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運動形勢高漲,革命的發展勢頭異常迅猛。震驚世界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也遍及十幾個省,各種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正風起云涌地開展著。這時候,一方面是工農革命運動在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是反動勢力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的鎮壓。那么中華民族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維護黑暗衰退的反動統治,還是沖垮黑暗統治走向興盛進步,誰將成為主宰發展方向的力量,這些問題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逗留期間重游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長沙》。
講解
這首詞寫于1926年秋(作者手書此詞稱“一九二六年作”,見《毛主席詩詞墨跡續編》,似系筆誤。1926年秋作者在上海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未去過長沙),全詞剛健遒勁,大氣包舉,情采飛揚,表達出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理想和樂觀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氣度,也顯示出他詩詞藝術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全詞上片即目寫景,下片回憶往事。發端“獨立寒秋”三句,點明時地,時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筆平平,語氣舒緩,實為下文蓄勢。以“看”字領起的幾句,是一組完整的領字長句,一氣呵成,文勢陡急,吐露出作者對眼前江山美景的極度傾倒。眾多的排比句和對偶句使景物描寫富有層次感:山是紅的,水是碧的,色彩對比;山上的樹,如朝霞一般的絢爛,江中的船,又如同群馬奔馳喧鬧,動靜互襯;仰觀鷹飛,俯看魚游,視角轉換,呈現出一幅色彩繽紛、生機勃發的活動著的湘江秋景圖。于是作者不禁發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由衷贊嘆。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類,在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中,自由自在,生存發展,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從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九辯》)起,悲秋成了中國古代詩人墨客筆下的恒久主題;雖也有個別頌秋贊秋之作,如劉禹錫《始聞秋風》“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指秋風)扶病上高臺”,感謝秋風使自己克服疾病,振作精神,在古代詩歌中已屬鳳毛麟角,但其境界和氣魄,自然不能也無須與這里的“萬類霜天競自由”來比較。作者后來的詠秋詞“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采桑子·重陽》),都反映出作者對壯闊寥遠、自由矯健、勁拔爽朗的自然美的推重和愛好。這句對秋景的禮贊,已使詞情趨于高昂。然而,百尺竿頭再翻進一層,突發一問:“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全詞遂達于高潮。
“誰主沉浮?”這個囊括悠悠時空、茫茫大地,涵蓋人類歷史、現實斗爭的大問題,正體現了本篇的中心思想。這里凝結著作者關乎時代、社會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著他對民族、對祖國的命運的灼熱關注和苦心求索。
毛澤東從1921年夏天起,就積極獻身于建黨和各種革命群眾運動。1924年冬他返回湖南,在韶山等地組織“雪恥會”等,展開了一系列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的革命活動。1926年秋,湖南督軍趙恒惕密令逮捕毛澤東,毛澤東機警地離開韶山,取道長沙,南下當時的革命策源地廣州。這首詞即作于暫留長沙期間。
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不是以游賞者的閑適心境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而是帶著為民族爭自由、為人民求解放的強烈使命感,才不期然而然地尋找到與大自然的契合之點。“獨立寒秋”的“獨”,“悵寥廓”的“悵”,都在此詞樂觀、熱烈、絢麗的基調之上,不免抹上一筆獨立絕行棖觸無端的迷茫冷雋之色,并非單一的感情更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深沉感受。特別是“誰主沉浮”一問,不啻抓住了當時革命斗爭全局中的根本問題:中國的命運究竟由誰來主宰?本篇似有問無答,實際上是有答案的。日后作者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用文學語言作出的回答,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則是理論的答案了。其實,此詞的下片也是一種回答。
下片是寫年輕“百侶”的群體活動;但又專寫其在長沙的行跡,以貼切本地風光,使全詞的取材即繪景和敘事兩者又復統一,緊緊集中在詞題“長沙”上。
對長沙,對橘子洲,毛澤東有著太多的追憶。他曾在省立第一師范求學和進行革命活動長達5年之久,以后又多次居留長沙。在岳麓山下,他發起成立新民學會,與蔡和森、何叔衡、陳昌、張昆弟、羅學瓚等“同學少年”或“書生”一起,立誓為國家民族服務。他在長沙主編過《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組織平民夜校和文化書社,“指點江山”,評論時政,寫下了篇篇激昂慷慨的宏文華章。袁世凱準備稱帝,他所任命的湘督湯薌銘積極擁戴,毛澤東四處印發小冊子,加以揭露抨擊;張敬堯督湘,他又領導“驅張運動”,把這些反動軍閥看得如同糞土一般。詞中“恰”字以下的又一組領字長句,就是對這些活動的真實而形象的寫照!
作者最后又以如椽大筆,突出描寫了當年游泳的生活細節。人們都知道作者喜愛游泳,尤擅在大江大河中劈波斬浪。他的《水調歌頭·游泳》有句云:“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游泳在作者作品中已成為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意象。正如他多次闡發的那樣:“革命者不可能在溫室中成長,要在大風大浪里鍛煉自己”,“人類社會就是從大風大浪中發展起來的”。因而,結尾三句不僅表現了作者和“百侶”那種一往無前奮勇搏擊的豪情壯志,而且也昭示人們:“主沉浮”的偉大革命理想的實現,必定需要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鑒賞
歷史角度 在中國的詩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并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和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于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特別是本詞的最后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激流勇進。
美學角度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于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系起來,贊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書法鑒賞 此幅作品大約書寫于1954年,是毛澤東書法的代表作品,書家認為是毛澤東詩詞墨跡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們所見墨跡中最后的豐碑。詩墨寫在兩頁紅界信箋上,共15行。毛澤東筆勢飛動,迅疾便捷,但字字獨立,整篇沖和淡雅,疏朗流暢,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顧右盼,盡得自然之美;脫盡劍拔弩張之勢,卻筋骨健,艷美灑脫,結字小疏,字間多不連,但氣脈通暢,墨潤有余,瘠肥合宜,無奇大奇小之字,無奇輕奇重之筆,無倚斜取勢之墨,如百侶少年,風華正茂,風度翩翩,慢步緩行于湘江之岸,卻胸懷大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字字潤美,飛逸奇雄,驂鸞跨鶴,飄飄欲飛。此幅作品園筆兼用方筆,藏鋒為主,兼施露鋒,結體用筆瀟灑古淡,極盡江左風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處處含蓄,耐人尋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無列,行間緊密,幾與字間空白相當,結體用筆內柔外剛,“標拔志氣,輔藻情靈”。全幅一百多字,筆試和墨色隨著書情而變化,時而高昂,時而舒緩,使整幅書作氣韻貫通又結構完美。
景物描繪角度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從內容上看,寫大山,樹林,湘江,船只,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品類齊全,充滿生機。從寫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面,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
藝術角度 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劉勰說:“繁采寡情,味之必厭。”(《文心雕龍》)謝榛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四溟詩話》)這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主要內容 上闋:“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描繪了湘江的秋景。 下闋:“昔日之游”作者同一個激進的群體發生的關系,追憶了同學時光,抒寫了胸襟和抱負。
思想層面 崇高美表現于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闋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這種抒發,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解讀
中國古典詩詞大都悲秋。翻閱毛主席詩詞,覺得對秋天似乎情有獨鐘,大約是因為秋天寥廓、蒼涼、大氣,與戰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氣概較為吻合。毛主席詩詞的開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贊歌,自由的贊歌,風華少年的贊歌。
毛主席贊美的秋天,是一種“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鷹”“魚”這大自然中的“萬類”,均在這“霜天”中“競自由”,逍遙自在,得其所哉。“雖萬類之眾多,獨在人而最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呢?他們卻沒有自由!于是詩人為之“悵寥廓”,在這“寥廓”的秋天,詩人的惆悵像秋天一樣“寥廓”,面對自由的“萬類”和不自由的人類,不禁像“天問”的屈原一樣: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屈原“天問”時,等待“天”的回答。而詩人設問時,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們這些風華正茂的書生,將喚起民眾來主宰沉浮。由于當時革命形勢不甚明朗,所以詩人“悵寥廓”。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毛澤東詩詞的開卷之作怎么沒提國家和人民?其實,那“問蒼茫大地”,不就是問我積貧積弱的中華大地嗎?詩人因不能“競自由”而為之“悵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國家和人民嗎?詩人愛國、憂國、報國的情結,與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和歷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詩人是一脈相承的,并隨著時代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風華正茂的書生吧,他們是詩人的好友,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們“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他們將為中華民族“競自由”,為蒼茫大地“主沉浮”!
“糞土當年萬戶侯”,這一句是很有興味的。歷代青少年詩人,大多以“萬戶侯”為目標。愛國詩人陸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南宋杰出詞人劉克莊醉后仍感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詩人毛澤東反其意而用之,表示與舊世界的徹底決裂。
特色
毛澤東創作的秋景詞《沁園春·長沙》,歷來備受世人推崇,這是一首別具特色的秋之歌。該詞脫盡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其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壯闊高遠的深秋境界,引領讀者去感受詞人毛澤東的博大情懷和革命的豪情壯志,從而獨步詩壇。
《沁園春·長沙》是一首長調,他以傳統的形式反映現代的生活內容,頗有創意,可見詞人的匠心獨運。詞中描繪的“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拼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生動活潑的全景式寫意風景畫。全詞共分上、下兩片,上片主要寫寒秋景物,描繪了一幅壯麗的湘江寒秋圖畫,并即景抒情,大膽發問,“誰主沉浮”。詞的開篇“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既點明了時令和地點,又為讀者勾勒出了特定的環境。“獨立”二字,進一步突現了詞人雄立橘子洲頭、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一代偉人的青年風采由此躍然紙上,橫空而出。接下來的七句由一個“看”字總領,通過“萬山”、“漫江”、“霜天”、“飛鷹”、“游魚”等一系列意象,不斷地變換“看”的視角,將“遠眺”、“近觀”、“仰視”、“俯瞰”四個角度所見景物有機地揉合起來,形成了遠近相間,動靜結合,色彩鮮明的藝術張力,寒秋景物因此而生動、活潑、壯麗起來了。上片的后三句,通過一“悵”一“問”,則更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
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是蕭殺、感傷的季節,是文人騷客容易產生“悲秋”情調的季節。“自古文人多悲秋”,“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毛澤東同志面對“寒秋”,他欣然命筆的《沁園春·長沙》一詞,則一反傳統手法,描繪的是色彩斑斕的秋之壯景,展示出他闊大的胸襟和卓爾不群的抱負。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這一句開啟下片,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一個“憶”字,使詞人從上片的獨往舊地重游,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干,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激揚文字,視軍閥統治者如糞土。一個:“記”字,詞人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中流擊水圖”,手法極為夸張,壯志豪情萬丈,一代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橫空出世:他們有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他們有理想、有抱負,“以天下為己任”;他們有膽識、有志氣,“糞土當年萬戶侯”,———他們就是主宰中國命運和前途的“同學少年”。
清代的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景是客觀存在的,情則是主觀的,因事而生的。情和景不是平行的,更不是對立的。作者在描寫客觀景物的時候,都是帶著自己的主觀情感去觀察、描繪的,作者情感的哀樂則直接籠罩在他所描寫的客觀景物上,或哀或樂,或喜或悲。大多數人,尤其是古代作家,寫寒秋常常離不開“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的蕭殺之氣,而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展示在讀者眼前的是一片色彩鮮明、生機勃勃的壯麗秋景,一派“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活潑場面。在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詞人在以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面對這大好的自然,有一種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風浪中,急流勇進,擔負起主宰國家命運前途大任的大無畏精神。整首詞的情調是慷慨激昂的,風格是豪爽奔放的。至此詞中豪情的抒發與壯景的描寫是和諧統一的,正所謂“情樂則景樂”。
“獨立寒秋”,毛澤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壯麗的湘江秋景圖;“浪遏飛舟”,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于改造舊世界的壯志豪情,力透紙背,今天,我們誦讀、鑒賞、品味《沁園春.長沙》一詞,面對祖國如此多嬌的江山,我們仍能為一代偉人的才情所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