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全詩意思及賞析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出自作品《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詩。此詩概括了項羽平生的業(yè)績和豪氣,表達(dá)了他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抒發(fā)了他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通過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生動地顯示出作者叱咤風(fēng)云的氣概,篇幅雖短小,卻表現(xiàn)出豐富的內(nèi)容和復(fù)雜的感情: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
作品原文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作品注釋
⑴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南沱河北岸。
⑵兮:文言助詞,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或“呀”。
⑶騅(zhuī):意為頂級寶馬。
⑷虞:即虞姬。奈何:怎樣;怎么辦。
⑸奈若何:拿你怎么辦。若,你。
作品譯文
力量可拔山啊氣概可蓋世,可時運不濟寶馬也再難奔馳;
寶馬不奔馳有什么辦法?虞姬呀虞姬我該如何安排你呢?
創(chuàng)作背景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必死戰(zhàn)斗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jì)》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作品鑒賞
詩歌的第一句,塑造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中國古代,“氣”既源于人的先天稟賦,又能賴于后天的培養(yǎng);人的品德、能力、風(fēng)度等等均取決于“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盡管這是一種概括的敘述,但“力拔山”三字卻顯示了一種具體、生動的效果,所以在這一句中,通過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風(fēng)云的氣概生動地顯現(xiàn)了出來。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于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烏騅馬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騅”的“不逝”竟會引起這樣嚴(yán)重的后果,是因為在項羽看來: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zhàn)友就是烏騅馬,至于別人,對他的事業(yè)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向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從而他只要注意烏騅馬就夠了。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zhàn)友,這種傲岸無人可比,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jīng)不起“天”的輕微的一擊。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jīng)無可避免,他的事業(yè)就要煙消云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jīng)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后,虞姬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于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面臨絕境時的悲嘆,在這簡短的語句里包含著無比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虞姬也很悲傷,眼含熱淚,起而舞劍,邊舞邊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和項王歌》)歌罷,自刎身亡,非常悲壯。
相對于永恒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里也不過像一朵大的浪花,轉(zhuǎn)瞬即逝,令人感喟;但愛卻是長存的,它一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fā)和純凈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令人贊嘆。《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
作者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quán)謀、兵陰陽、兵技巧),與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的頂級名將之一。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的最強武將,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公元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巨鹿之戰(zhàn)摧毀章邯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后與劉邦爭奪天下,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邊自刎。
項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yuǎn)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fēng)凜凜,便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yīng),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wèi)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xiàn)了他無雙的武藝!23歲的項羽,就這樣帶領(lǐng)八千吳中男兒反秦起義軍,登上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