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全詩意思及賞析
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出自唐代詩人薛逢作品《宮詞》。這首宮怨詩描述了宮妃從早到晚盼望君王臨幸的情景,表現(xiàn)了她們望幸不得的哀怨之情。首聯(lián)點明人物身份和全詩主旨,領(lǐng)聯(lián)描寫宮中環(huán)境,頸聯(lián)進一步描寫宮紀們刻意打扮的情形,尾聯(lián)寫官妃窺見下級宮女正在打掃正殿御床而希望落空。此詩心理描寫細膩真切,通過環(huán)境的描寫演染湊涼氣氛,生動形象。
作品原文
宮詞
薛逢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huán)冷,水滴銅龍晝漏長。
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
詞句注釋
⑴十二樓:《史記·封禪書》:“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侯神人于執(zhí)期,命曰迎年。”此指后宮樓臺。曉妝:晨起梳妝打扮。
⑵望仙樓:唐內(nèi)苑有望仙樓。元稹《連昌宮詞》:“上皇正在望仙樓,太真同憑欄桿立。”又會昌五年唐武宗于神策軍建望仙樓。此用成詞。
⑶金獸:指鍍金的獸形門環(huán)。
⑷水滴銅龍:龍紋漏壺。漏壺為古時計時器,盛沙或水,有標尺刻度,沙水由細口漏出,刻度漸顯以計時。
⑸云髻(jì):高聳的發(fā)髻。
⑹羅衣:指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⑺正殿:此指后宮正殿,在中央,是君王正寢。
⑻袍袴(kù)宮人:穿袍著褲的宮人,為任事役的低級宮女。袴,同“褲”。御床:皇帝用的坐臥之具。
作品韻譯
清早十二樓宮女都在忙梳妝,在望仙樓上盼望臨幸的君王。
宮門上的金獸含鎖冷冷清清,聽著水滴銅龍覺得白日太長。
梳完云髻還要對著鏡子修飾,換上華貴的羅衣又添上芳香。
傍晚遠遠地窺望正殿簾開處,袍袴宮女正為君主清掃御床。
作品譯文
十二樓的宮女,清晨都忙著刻意梳妝,她們在望仙樓上翹盼,等候臨幸的君王。獸形的門環(huán)冰冷,整天緊緊地鎖上,銅龍緩緩滴水,白晝異樣地漫長。梳理好烏云般的發(fā)髻,又對著明鏡再三端詳,把羅衣重新更換,濃濃地熏得芳香。遠遠窺見正殿里掀開簾幕,穿著短袍繡袴的宮女在打掃御床。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唐武宗會昌(841-846)年間。作者進士及第,得宰相崔鉉之助,不久由地方調(diào)任京城,此后一路高升。期間接觸了宮廷人士,得以了解到宮中生活,這首詩即是在此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作品鑒賞
宮怨是唐詩中屢見的題材。薛逢的這首《宮詞》,從望幸著筆,刻畫了宮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獨特風(fēng)格。
詩的首聯(lián),即點明人物身份和全詩主旨:“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詩中用“十二樓”、“望仙樓”代指宮妃的住所,非實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義。這兩句是說,宮妃們在宮樓之上,一大早就著意梳妝打扮,像盼望神仙降臨一樣企首翹望著君王的恩幸。
頷聯(lián)通過對周圍環(huán)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內(nèi)心的清冷、寂寞:“鎖銜金獸連環(huán)冷,水滴銅龍晝漏長。”這兩句說,宮門上那獸形門環(huán)被緊緊鎖住,那龍紋漏壺水滴聲聲。上句“冷”字,既寫出銅質(zhì)門環(huán)之冰涼,又顯出深宮緊閉之冷寂,映襯出宮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長”字,通過宮妃對漏壺中沒完沒了的滴水聲的獨特感受,刻畫出她晝長難耐的孤寂無聊的心境。
頸聯(lián)通過宮妃的著意裝飾打扮,進一步刻畫她百無聊賴的心理。“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是說剛剛梳罷那濃密如云的發(fā)髻,又對著鏡子端詳,惟恐有什么不妥貼之處;想再換一件新艷的羅衣,又給它加熏一些香氣。這一聯(lián)將宮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懷著希望的心理狀態(tài),刻畫得十分逼真。“望”的時間越長,越叫人心情難堪,說是沒指望吧,又懷著某種期待;說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實在渺茫。罷梳復(fù)又對鏡,換衣重又添香,不過是心情煩亂無聊和想望之極的寫照。
末聯(lián)寫宮妃“望”極而怨的心情,不過這種怨恨表達得極其曲折隱晦:“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繡袴的宮女。“遙窺”二字,表現(xiàn)了妃子復(fù)雜微妙的心理:我這尊貴的妃子成日價翹首空望,還倒不如那灑掃的宮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將臨幸正殿,不會再來的了。似乎有一種近乎絕望的哀怨隱隱地透露出來。
這首詩對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極其細膩、逼真。自首聯(lián)總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聯(lián)即把這種“望”的心情融于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畫、對人物動作的狀寫和對人物間的處境的反襯之中,生動地反映了宮妃們的空虛、寂寞、苦悶、傷怨的精神生活。
作者簡介
薛逢(生卒年不詳),字陶臣,蒲州河?xùn)|(今山西永濟市)人,唐代詩人。唐武宗會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峴榜進士第三人。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議論激切,屢忤權(quán)貴,故仕途頗不得意。《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舊唐書》卷一九零,《新唐書》卷二零三皆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