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送寒衣感言
十月一送寒衣怎么寫
11月14日(昨天)是農歷的十月初一,這天給故人送御寒衣。
明天就是十月一了,送寒衣了,怎么安慰女朋友
點點滴滴新鮮惺惺相惜
諺語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但十月一不是送寒衣么
十月一又不是冬至。
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典故來自偉大的孟姜女,她千里迢迢,不畏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以死在工地上,還被埋在城墻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控訴這個世道對農民工的非人待遇,她的悲鳴感動了上天,長城在她的哭聲中動搖,轟然倒地,她找到了丈夫尸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十月初一送寒衣有何講究
陰歷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送寒衣節、授衣節。
這一天,與清明節、七月十五一樣,是一年中很重要的祭奠先人的日子。
而且,因為十月初一,是一年中僅有的兩個能在墳地動工的日子(另一個日子是清明節)。
所以也就形成了很多與此相關的十月初一特有的習俗。
今天占數網就為您詳細介紹十月初一送寒衣的習俗。
一、送寒衣,為先人御寒 十月初一是冬月的第一天,天氣變冷,人們準備好棉衣過冬。
想著地下的先人也需要御寒,就用紙折疊成衣物的模樣,燒化后讓先人穿著,謂之“送寒衣”。
送寒衣很有一些講究:
【第1句】:寒衣以自己親手疊的最好。
【第2句】:燒化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先人,免得到不了先人手中。
【第3句】:凡焚化的衣物、冥鈔等物,一定要焚燒充分,都化成紙灰。
相傳,只有充分燃燒,都變成紙灰,這些紙鈔、衣物,才能在使用。
不燒盡的話,亡人拿著也沒用。
【第4句】:如果不能回家上墳,可在十字路口,沖著家鄉方向燒化紙錢
【第5句】:孤魂野鬼也需要救濟 為親人送寒衣的同時,另外再焚燒一些五色紙,以打發那些祭奠的孤魂,免得去搶先人們的。
二、上墳,表達哀思
【第1句】:必備供品 香、水果、點心、菜蔬、酒、冥鈔、黃表紙、五色紙、包袱等。
【第2句】:最佳上墳時間 上墳祭祖、掃墓,最好在上午9點---中午13點這個時間段,這時候陽氣充足。
【第3句】:禁忌 天黑以后不要去墳地;不要在墳地嬉笑游戲;不要在墳地有不敬的言語。
三、合葬,讓逝去的先人團圓 生要同衾死則同穴,曾經是古代人對愛情婚姻的誓言。
由此可見古人是把同穴當成了生死相依的象征。
民俗中一直很重視合葬,即便生前孤寡的人,其親屬也要盡量想方設法為其結“鬼親”,讓其死后不再孤寡。
夫妻先后去世后,如果因為當時墳地山向不開無法合葬,就需要等到山向開了之后的十月一,再進行合葬事宜。
四、遷墳,為先人尋求更好的安息之所 出于某些原因,墳墓需要遷移的,也只能在十月一和清明節進行。
比方說,原來墳地風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或因為墳地被占原因被迫遷墳的,也都不可在平時日子隨意遷移,而要在十月初一進行。
五、修繕墳墓 夏天的雨季,春夏的灌溉,動物打洞穴等,容易引起墳墓進水、塌陷,攪擾先人底下的安寧。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墳墓進行修繕。
但是,平常的日子是不可以進行墳墓修繕的,只有在一年的清明節、十月一這兩個日子才能進行。
所以,十月一,很多人會為墓地拔草、清理樹木、修葺,以保證先人在地下不受風吹雨淋之苦。
溫馨提示:在十月一這樣的日子里,讓我們也為逝去的先人送上寒衣,在紀念逝者的儀式中,將我們的習俗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