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起源
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關于春節的起源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中國歷代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福”字倒貼的傳說
春節“福”字倒貼的傳說(1)
第一種關于春節貼“福”字的習俗跟周朝(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的姜子牙有關。姜子牙成仙以后,他的妻子請求姜子牙將她封仙,“自從我們成親以后,我一直過得很困苦。”姜子牙說道,“似乎你命中注定就該貧窮,所以我封你為‘窮神’。”
雖然不知道‘窮神’意味著什么,他的妻子還是很高興能被封神。她高興地問道:“既然我已經被封為‘窮神’,那我該管轄哪里呢?”姜子牙答道:“有好運的地方你都禁止踏入。”居民們聽到姜子牙的指示,就在紙上寫下“福”字貼在家里的窗戶上以趕走“窮神”。久而久之,春節貼“福”字就成了一種傳統。
春節“福”字倒貼的傳說(2)
朱元璋、馬皇后說。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心腹悄悄在曾經支持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家門上貼一“福”字,以便第二天將門上沒有“福”字的人家通通按暗通元賊殺掉。好心的馬皇后得知這一情況后,為消除這場災禍,遂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連夜在各自門上貼一個“福”字。于是,各家各戶都遵懿旨照辦。其中有一廖姓人家因為不識字,把“福”字給貼倒了。
第二天,朱元璋命令御林軍把沒有貼“福”字的人家滿門抄斬。不料沒過多久,御林軍頭目卻前來回稟說,全城家家都貼有“福”字。朱元璋一聽,不由勃然大怒。御林軍頭目接著又說,有一家人把“福”字倒著貼在了門上。朱元璋聽了更加生氣,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人一個不留全部殺掉。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元璋聽完后立刻轉怒為喜,便消除了殺人的念頭,一場大禍得以避免。從此以后,有些人便將“福”字倒貼起來。
春節“福”字倒貼的傳說(3)
慈禧太后說。我國古代歷來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風俗。清光緒某年臘月二十四,慈禧太后傳旨,叫翰林院的翰林寫些慶賀春節的對聯。這些翰林們拿出渾身解數,用盡華美辭藻,寫好之后恭送太后過目。太后見其中連個“福”字都沒有,很是不高興。翰林們見老佛爺生氣,嚇得忙跪在地上說:“請老佛爺指教。”太后說:“去寫幾個‘福’字來。”翰林們忙回去寫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從中挑了幾張,讓大總管李連英帶著太監到宮內各處去張貼。沒曾想有個太監不識字,把一個“福”字貼倒了,但當晚誰也沒有發現。
第二天,太后出來欣賞對聯和“福”字,碰巧據看到了那個貼倒了的“福”字。她剛要發怒,大總管李蓮英腦子一轉,急忙上前說:“老佛爺請息怒,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著貼的。這‘福’字倒貼,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嗎?”慈禧聽后,果然轉怒為喜,不但沒懲罰那個太監,還賞了他幾兩銀子。
春節“福”字倒貼的傳說(4)
恭王府說。清咸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于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的福晉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身,慌忙跪倒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福晉一聽,轉怒為喜,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般的奴才,還真想不出這招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
《春節起源》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