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面對面感言
如何幽默宣傳一次師生面對面
餓狼覓食,聽見有家人在訓孩子:“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喂狼
”可是,孩子哭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狼長嘆一聲:“哎……人類說話不算數
師生面對面交流機會少會產生什么問題
同桌100師生問答專區是文字形式跟老師交流的
和老師如何交流學生的情況
一、溝通教師理解和尊重學生。
現在生自尊心強,逆反心理強,害怕吃苦,困難。
作為老師要理解和尊重他們,保護他們的自。
他們不愿意完成老師和家長布置的硬性任務,我們要講道理,不能一味批評指責。
如果用簡單粗暴的態度,甚至諷刺、挖苦的方式對待他們,必然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對學生的傷害。
學生遇到難題時,我們要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
理解和尊重是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原則,也是溝通的重要原則。
老師對學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樣也會得到學生的愛戴和尊重。
師生之間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關系。
二、溝通建立在師生平等的關系基礎之上。
師生良好的溝通,平等不可少。
教師一直高高在上,總是俯視學生,總是看到學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是不能很好和學生溝通的。
人與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們就要把學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
學生有錯,加以正確的批評和引導,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走入正途。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教師自己有時難免有錯,要勇于自我批評,勇于向學生承認錯誤。
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在老師以身作則的影響下,學生肯定會養成勇于承認錯誤的好習慣。
其次,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
在一個班級里,學生肯定會有差異,成績上的差異、個性上的差異、家庭情況的差異……教師不能因為這些差異,就“差異”對待學生。
學生自尊心很強,內心很敏感,老師的所作所為對他們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優等生的確討老師喜歡,但是處在中游的學生和后進生,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和愛護。
我們應該把愛心撒向每一個學生,絕不能施給部分學生或個別學生。
平等對待學生是溝通的前提條件。
三、溝通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
教師和學生溝通最慣用的方式是面對面。
面對面有很多好處,直接方便,有利于溝通徹底。
但是,這種面對面的溝通也要注意時間和地點。
教師自己心情不好、情緒不好時,即使有學生違反紀律,最好也別找學生溝通。
這時如果學生不能意識到錯誤,教師比較容易發火,導致矛盾激化,事態惡化。
教師要善于自我調節和控制,不能把怒氣、怨氣撒到學生頭上。
要在情緒穩定的時候找學生溝通,比較容易溝通成功。
學生自尊心很強,如果課堂上、大庭廣眾之下就指出他的錯誤,他們會覺得丟面子。
即使意識到自己錯了,也不肯很好的接受。
所以應盡量避免人多的場合批評學生。
可以課后把學生叫到辦公室,當然最好其他老師不在的時候,和學生心平氣和的交流。
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還可以把學生叫到無人經過的樓道,單獨和學生談話。
要避免直接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和學生談話,同班同學可能會圍觀、起哄,影響溝通效果。
四、溝通需要持之以恒。
溝通不能只在學生犯錯后,溝通應該是經常性的事。
學生犯錯,要和學生溝通;平時也要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興趣,有什么想法和意見等等。
除了面對面和學生溝通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法與學生溝通。
比如作業本也可以作為溝通的橋梁。
老師可以把對學生的要求、表揚、批評、建議、看法等寫在每次作業的后面,用文字的方式與學生溝通,有時比直接用語言的方式效果好。
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寫在后面,達到雙方溝通的目的。
對于那些比較內向、不善言語的學生,這種方式比較適合。
通過這樣的交流,很多學生都會心領神會,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好的方面繼續保持,壞的方面積極改正。
總之,教師只有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才能順利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建立一種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教學相長,師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作為一名老教師,應該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在溝通中和學生一起成長,不斷豐富教書育人的經驗,以期有更大的進步和收獲。
面對面作文素材100字左右
我們曾經遠離或者背叛過我們的出生地而步入城鎮。
然而,我們能馬上褪掉自己的胎記嗎
它永遠是血肉相連的基因承接過程,沿襲的決不止于一兩代人。
我們不是忘恩負義的冷血動物,于是,我們的思想便會遭受無數折磨,生存就有了凝重的負疚感。
因此,我總覺得有一種呼喚和吶感,呼喚什么
吶喊什么
都裝在我的心里,我卻又解釋不清。
但總感覺這里面似有一種可稱作“場”的神秘凝聚力,叫人久違之后每一念及,心中便會油然而涌起“歸去來兮,田園將蕪”的無邊感慨。
站在冬天的田野之上,讓一顆被擠扁了的心在這兒復原;在繁華中負重得久了,就到田野上來躺一躺,讓靈魂在這里獲得些許松弛和靜養。
感受田野,就是感受純粹。
如此,即便再一次回到都市的繁囂和喧嚷,精神與生命,獲得的將是雙重回歸,而曾一度津津樂道的所謂“都市境界”、“都市品位”已蕩然無存,不得不對它的淺薄做出某種無奈的批判,同時也為終日咀嚼身邊小小的悲觀而感到羞愧。
什么是在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情況下開展的教育形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不僅僅針對學生而言,它將在教育領域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尤其涉及到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地表現為教學模式創新。
通常認為,教學模式屬于教學策略的范疇。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根據信息傳播和信息加工的特征,給“教學模式”提出了一種新的定義,那就是:“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
”其中,教學活動進程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媒體和教學內容等四個要素,它們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構成穩定的結構——教學模式。
多年來,主導和控制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是一種被人概括為“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幾乎成為大多數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們的思維定勢,極大地束縛了學校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給基礎教育領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帶來巨大的慣性阻力。
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大致描述為:“以教師(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為中心,以言語和板書(教學媒體)為手段,向學生(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灌輸式地傳授知識(教材規定的內容);學生則只能統一地、單向地、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
”將這種模式與大眾傳播模式進行類比,可稱為“廣播式教學”。
它始建立工業化初期,是班級授課制度的教學保障,與人類社會“第二媒體”——“廣播電臺”的傳播特性基本相似。
在課堂上,教師充當的正是“電臺”或“廣播員”的職能,全班學生則必須“調諧”到統一的“頻率”,被動地收聽同樣的廣而告之的“節目”,然后轉化為記憶(在心理學上,亦可解釋為“短期記憶”)。
人們通常認為,通過不斷地重復和練習,信息便可以存儲于“長期記憶”中,從而形成知識結構;這個過程所有的行為及結果,都可以通過測驗進行評估。
“廣播式教學”從傳播的路徑看是單向的(由教師至學生),從傳播的內容看是同一的(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從傳播的順序看是線性的(教材預先確定的順序)。
這種教學模式,恰如其分地與工業時代批量制造“標準件”的工藝流程相吻合。
這種現象,正如美國學者唐·泰普斯科特所說:“講義、教科書、家庭作業和學校,都與單向傳播媒體類似,它們不僅都具有單向、集中、事先決定的結構,并認定這種方式對廣大觀(聽)眾最有利。
這個模式,即是幾個世紀以來,由上而下的威權式、師權中心的教育方式的基礎。
”然而,在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持續了多年的“廣播”式課堂教學模式,由于它與時代要求、科技進步,特別是與新媒體傳播模式形成強烈的反差,業已遭到越來越嚴厲的指責。
例如,教育學者戴維斯教授就尖銳地批評說: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意味著“每天準時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靜靜地聽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興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則是聽講并按教師指定的方法去做練習,努力記住一大堆毫無意義、又零零碎碎的‘知識’,而這樣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為將來的某一天他們可能會用到這些知識,盡管教師和學生對是否會有這樣一天都持懷疑態度。
”戴維斯甚至激奮地寫道:“我們的學校已接近于毀滅年青的一代
”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我國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此分析過去許多教學法,除了少數確有創意外,多數并未能夠掙脫行為主義和“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的窠臼,至多為“廣播”的內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能更加吸引聽眾;以此分析大量充斥市場的教學軟件(也包括教師自編的課件),多數屬于傳統的“書本搬家”,仍然主要支持“教”而非支持“學”,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
傳統的指導式教法通常在教和學的技巧上作各種文章,而認知心理學家佩伯特比喻說:“傳統的指導式教學也可能會以游戲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構式的教學需要將創造和發明這種游戲的挑戰交給學生。
”這當然不是說學習環境、課程內容都不必經過設計,但是這些設計必須與學生合作,或者幫助學生自己完成。
教學也不再是由教師“廣播”已有的知識,而是組織學生去重新發現知識和重組知識。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傳統觀念的制約,特別是由于教學大綱規定了過多的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束縛了教師的思維和手腳,使他們不得不按照“講授——接受”的公式組織教學。
今天,從教學大綱向課程標準的轉型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減少了知識點的要求,給教師的教學留下了更大的探究空間,但也給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如何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新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就是廣大教師當前面臨的挑戰之一。
面對研究性學習這門既無大綱又無教材的必修課,在肯定這門課程獨特與創新的同時,多年來習慣于依靠大綱依靠課本教書的教師們普遍感到無從下手,有的人甚至采取了觀望、徘徊和放任自流的態度。
在研究性學習開展之后,由于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展,教師的講授不再是惟一的知識來源。
相比之下,許多教師由于自身的原因,反而可能顯示出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對本學科以外的課題研究,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也缺乏課題研究方面的經驗。
從另一方面講,這種困惑和差距,恰恰說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契機,也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蘊含著嶄新的教學理念,是新的教學模式的一個生長點。
我們強調以學為本,絕非否定教師的作用。
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積極組織、支持并參與到學生的研究中去,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究。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機,以便進入探究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圍繞專題收集、加工和處理相關信息,與學生一起開發校內外學習資源,共同回答和解決問題。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將定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參加者和指導者。
對此,先期開展了研究性學習的學校深有體會地認識到:“教師必須先做研究課題的主動參與者和自我探索者,然后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促進者、有效組織者和高明指導者。
作為參與者,教師必須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認可教師的參與,在關系融洽、和諧的共處中,教師才能有的放矢,才有真正的發言權。
作為探索者,教師必須完善自我,積極適應新角色的知識需要。
盡管研究性學習不可能要求教師成為跨學科的通才,但教師必須對研究課題相關的學科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和熟悉,唯有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才能積淀深厚的素養。
作為組織者和促進者,教師必須善于組織協調,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組織課題組的活動和交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積極性。
作為指導者,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課題研究方法的指導,如信息資料、數據的獲取、分析和處理、計算機使用能力的提高、課題方案、結題報告、實驗報告的書寫、采訪技能、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的指導。
”這種全新教學模式下的角色變化,要求所有教師都應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知識,盡快使自己做到一專多能,逐步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具備指導學生進行研究的能力。
傳統中小學教師通常被稱人為“教書匠”。
作為一種“工匠”,他永遠只能執行那些不從事課堂教學的人所建立的教學理論,他永遠只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傳遞一般性的課程知識,以及判斷某部分學生是否學到了這些知識。
研究性學習的興起,對教師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其中,發展教師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也是角色轉變的重要內容。
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教師必須首先成為“研究者”;課程改革需要大批“創新型教師”,而“創新型教師”的同義語就是“研究型教師”。
教師只有把自己的角色從“教書匠”提升為“研究型教師”,才能自覺主動地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由于高考升學壓力依然存在,不僅是高中還是初中,甚至于小學,要教師改變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轉去搞研究性學習,勢必影響到學校最敏感的升學率。
持這種說法的同志沒有認識到,高考改革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2001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李嵐清副總理就曾強調,高考必須配合基礎教育的改革而改革。
“高考指揮棒”已經而且還將繼續發生變化,其主要趨勢是:變單純考查知識為考查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和個性表現;變文理分科為文理結合、融會貫通;變單純考查解題能力為自主設計、創新思維;變封閉的校園文化為關心社會、關心時代、關心世界、關心人類。
從最近幾年來高考命題的變化中可以看到,已經越來越多地增加了考核學生研究能力方面內容,上海市的試題中甚至直接涉及到研究性學習的課題。
我們必定會深刻地感受到,“搞研究性學習的學校高考肯定得益,不搞研究性學習的學校肯定要吃虧。
”在努力轉變教學方式的今天,教師們需要研究的是,為了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轉換觀念
確立哪些新的教學理念
要求補充哪些領域知識
掌握哪些教育信息技術
學習哪些科研方法
應如何指導學生正確靈活地使用這些技術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全體教師都必須從重視研究“教法”,轉向重視研究學生的“學法”,在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究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化成長。
教師往往習慣于在課堂上充當管理者,把對學生的管理和監督作為自己的基本職能。
赫爾巴特說過:“管理并非要在兒童心靈中達到任何目的,而僅僅是要創造一種秩序。
”而這種秩序,恰恰是研究性學習不應該刻意追求的。
教學在本質上不是塑造,不是管理,更不是控制,而是交流、互動、引導和幫助。
必須切實轉變那種在教師心靈深處積淀起來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觀念,轉變傳統教育中“惟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觀,構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重要的不是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感覺走,而是教師努力去理解學生的感覺,與學生溝通,使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參與探究和學習,帶領所有的學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