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不是同一天?
在古代,有“官三民四”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祭灶節(jié)是東亞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jié)、灶王節(jié)、祭灶、中國民間信仰俗稱為“送神”,琉球語稱為“御愿解”。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都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附近。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據(jù)說每年年底,灶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灶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為對人類獎懲報應(yīng)的依據(jù),故人們大多在此時奉拜家中諸神與灶君。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為了了解人間的情況,就派了一個神仙負責人間的信調(diào)工作,工作的地點是每家每戶的灶臺,工作內(nèi)容就是記錄這家人每天的言行,直到年末把整年記下的內(nèi)容帶去天庭匯報,再由玉皇大帝分配福報與惡報。
后來人們知道了這件事,紛紛在灶臺貼上了灶君的畫像。主要目的是標記一下灶君的位置,以便做壞事的時候不被看到。比如兩個人要吵架的時候,看到了灶君的照片,趕緊進到臥室里再吵。要打孩子的,在家門口打完再進屋。
直到臘月二十三,就是灶君要啟程回天庭述職的重要日子,家家戶戶拿出了各種好吃的東西送給灶君,給灶君講自己這一年都做了什么好事,希望灶君吃了蜜糖之后,報告也會多多美言幾句。
在古代,有“官三民四”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
實際傳統(tǒng)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但是在清政府統(tǒng)治時期是臘月二十三祭天誦祖。久而久之,受清政府統(tǒng)治影響較大的地方就也都改成了臘月二十三。這些地方以北京為首,主要是北方比較多。相應(yīng)的,南方受影響較小,就維持了臘月二十四的傳統(tǒng)。具體還是要看各地風俗,不能一概而論。
《為什么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不是同一天?》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