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nival: 嘉年華
Carnival: 嘉年華
提起“Carnival”(嘉年華),您一定不會陌生,什么環球嘉年華、汽車嘉年華、房產嘉年華、手機嘉年華……,在國人的眼中,這個“西風東漸”的概念似乎有些泛化 -- 人們載歌載舞,舉行各種狂歡活動,不再在乎彼此的真實身份,而只追求那一刻時光里的快樂美好,不過,這正暗合了嘉年華的精神實質。 關于“嘉年華”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理論認為,嘉年華是希臘人舉行的春天節慶。公元前七世紀,古希臘在紀念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酒神節”上會選派部分人員扮成酒神狄俄尼索斯乘坐船型的花車隨著熱鬧的游行隊伍進入市鎮中心,據說,這是嘉年華會的雛形。由此理論,Carnival源于希臘詞carrus navalis(一種花車)。 第二種說法認為,嘉年華起源于公元四世紀的古巴比倫。在古代,春天被認為是新舊交替的季節,萬事萬物將得到重生,人們可以在這段時間里可以徹底顛覆一切,大家在混亂中狂歡…… 第三種說法流傳最廣,認為嘉年華是基督徒一年一次的大祭典。信奉基督的教徒每年都要舉行四旬節(Lent.),即大齋節,從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到復活節(Easter Day)的四十天被基督徒視之為禁食和為復活節做準備而懺悔的季節。在這期間,教徒們必須戒葷,只能吃點面包和水。由此,Carnival被認為源于拉丁詞會caro(肉)+vale(告別),原意就是:“向肉告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本是為了懷念耶穌基督并為自己贖罪而設的節日,卻變成了世人犒勞自己的盛大嘉年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