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善舉-初一-記敘文
生活需要善舉-初一-記敘文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尤其作為作文里的重要分類的記敘文,記人記事、日記、游記、傳說、新聞、通訊、小說等,都屬于記敘文的范疇。你寫這類作文時總是沒有思路?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活需要善舉-初一-記敘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汶川大地震的慘烈所有的中國人一定還記憶猶新,但是我們記住的不應該僅僅是這些,讓我們銘記的應該是那些對災區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們,他們很多只是普通的百姓,捐資的捐物的獻血的,自發到災區救援的,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要說這是”閑事”的話,它真的與這些人們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我們的社會需要這種“管閑事”的精神,所以,親愛的父母們,不要對孩子們說“少管閑事”這樣的話,因為生活需要善舉。
臺灣作家林清玄青年時代做記者時,曾報道過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嘆:“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么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無心寫下的這幾句話,竟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臺灣幾家羊肉爐的大老板了!我們再來分析這個故事,如果林先生也只是抱著新聞人的態度,客觀地報道而已,肯定不會有后來的佳話,更重要的.挽救了一個靈魂。是啊,也許林先生真的無心,但不正是因為他擁有一顆善心,所以才會有如此善舉嗎?
看似無意之舉成為美談,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因為管閑事而招致麻煩甚至招來官司的,著名的彭宇案足以讓那些想有善舉的人們不寒而栗。難怪有人想施予善舉時先要受助者先寫下保證書或尋找證明人,這些做法,讓我們看出那些善良的人們的無奈。盡管如此,生活中還是有很多的人們,在需要他們“管閑事”的時候,毫不猶豫地伸出自己的手,因為他們知道,生活需要善舉,需要“管閑事”的勇氣,他們更相信善舉善心是會傳染的,正因為有了這種正能量,我們才能感受到生活給予我們的溫暖。也因如此,才會有吳菊萍毫不猶豫地伸手托起一個幼小生命的感人場面,才會有張麗莉的舍身救學生的可歌可泣的事跡……
相對于太多的善人善舉,我們的父母的教育行為是否顯得自私和冷漠了些呢?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回答,父母的擔心情有可原,但因此而簡單地教育孩子“少管閑事”,這可能扼殺孩子那顆善心。作為父母也許應該告知孩子在面對閑事的時候能多一些機智與冷靜,少一些沖動與冷漠,如看到火災發生時能及時地報警,看到有人落水能及時呼救且采取一些有效方式救人,看到小偷伸出罪惡之手能巧妙地提醒受害人……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做到這些提醒與教育,那就真正的保護好了自己的孩子。
生活需要善舉,讓善舉的正能量摧毀冷漠的高墻。孩子更需要善舉,讓孩子擁有善心,踐行善舉,他們就能得到更多的關愛。所以,尊敬的父母們,請你們用真正正確的方式來愛且教育自己的孩子,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營造更安全更溫暖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