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初二作文三篇
實用的初二作文三篇
在學(xué)習(xí)、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yīng)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作文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二作文 篇1
每當(dāng)傍晚時分,我家門前的路燈,總會準(zhǔn)時點亮它照亮了晚上出行的人們前行的道路,然而,這些路燈在人們的眼中,往往非常普通。但在我心中卻有著不一般的意義。
那是兩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在家中獨自做數(shù)學(xué)作業(yè),前幾題都很順利得解決了,到最后一題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在草稿紙上一遍遍演算,一次次作圖、列表,使勁回憶老師教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我依然束手無策,時間飛快得過去,很快夜深了,我感到筋疲力盡,滿腦子都是放棄兩個字,于是,我干脆合上本子,站起來走到陽臺上,去深深的呼一口冬夜的寒氣,抬頭仰望,我感覺天上的星星調(diào)皮的眨著眼向我做著鬼臉,低頭一看,街邊的那一盞路燈,又像是在嘲笑著我的無能和懦弱。我的心感覺更堵的慌了。
這時,我看到了在這盞路燈下擺夜宵攤的一對夫婦,他們無論春夏秋冬風(fēng)霜雨雪,都用一輛小推車做著小生意。在夏日,小攤前坐滿了人,他們分工合作,一個炒菜,一個搬盤子、收賬,兩人汗如雨下,一直到深夜,在冬夜,他們有時坐等很長時間,才會有人來點一碗炒面,他們一直在寒風(fēng)中站著,互相慰籍,日復(fù)一日,他們都在這盞路燈下堅持為自己美好的生活打拼,想到這些,我眼前的那盞燈仿佛明亮起來了,瞬間照進了我的心里,剛剛一直折磨我的那道題,在我腦海中越來越清晰,那些曾經(jīng)嘗試過的方法不斷組合起來,慢慢的、慢慢的我靈光突閃,頓時我想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呀,只要努力堅持,再大的困難也一定會被克服,也能讓我們的明天變得更美好。
現(xiàn)在,這對夫婦已經(jīng)離開了,但街燈依然在,每當(dāng)我看到這盞燈時,我的眼中都會閃出明亮的光芒,它猶如一位溫暖的長者,默默的鼓勵著我不斷前行。
初二作文 篇2
樓下理發(fā)店是周叔叔開的,算起來也有五六年了吧。
一間小小的工作室,面積不大卻裝扮得花香四溢,錦玉甜麗。精致的梳妝臺上整齊擺放著理發(fā)用品,還有幾簇紅粉相間的花兒優(yōu)雅地立在花盆里,一幅寫著“順”字的遒勁書法懸掛于墻上,低調(diào)卻又不失溫馨。陽光潛入,灑出層層金碎片,映得小小的工作室里暖洋洋的,亦如周叔叔的微笑,靜謐而溫暖。
他好像從不追求物質(zhì)上的錦衣玉食,理發(fā)似乎并不是他的職業(yè),漂泊旅行才是他的生活和理想。去他店里理發(fā),有時會吃閉門羹:玻璃櫥窗上“旅行,一星期后回來”的小紙條讓我們打道回府。鄰里上下的人,無不感嘆他的休閑,他真正是將生活放回自然。
可他也是個極追求完美的人。聽理發(fā)的人說,他干活特別細致,剪個頭也要一個半小時,所以一天剪不了幾個頭。慢工出細活,想來手藝真的精湛,不然為何很多人寧愿等也要等他回來理發(fā)。有次媽媽也去燙發(fā),他不斷用量具按比例加入燙發(fā)水,再細細地不斷攪拌,直到液體攪拌成均勻色,才不緊不慢把粘稠的護發(fā)液一層層地刮在頭發(fā)上,時不時還要查看頭發(fā)的質(zhì)感,拉拉頭發(fā),再對著頭發(fā)比劃著,這架勢不像在燙發(fā),倒像在完成一幅精美的巨作!
母親燙發(fā)時,時間似乎更加悠長。我坐在窗邊,他就坐在墻角的一把灰色的靠椅上,聽著手機里放著的舒緩音樂。母親問他:“你生意這么好,為什么不多做幾個頭?”“錢是掙不完的。”他幽幽地說,“我以前也是不休息拼死拼活地做,最后生了一場大病。現(xiàn)在的我重生了。人生就像趕路一樣,終點是一樣的,你急急地趕還容易出意外,不如慢慢走,走好當(dāng)下每一步,還可以好好欣賞沿途的風(fēng)景,何樂而不為呢?”
我陡然愣住,他真是個哲學(xué)家。與其“趕”而不精,不如“悟”而求實。雖然我不能完全達到他那種境界,但我可以從現(xiàn)在起一點點改變。做精做好每件事,把時間用在刀口上,做個精益求精的人!
人生就是一場大戲,每日里各色人等粉墨登場,也許歡樂,也許悲傷;或厭惡,亦或是曲折。人生的路上淡淡地走,悠悠地走,看盡每一份風(fēng)景、每一朵花開,把事做到極致,然后到老時回味一生的喜怒哀樂,也不留一絲遺憾。
初二作文 篇3
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總是感到非常幸運的,因為我站在鏡子面前,自豪的發(fā)現(xiàn)——我有一個腦袋,一個屬于自己的腦袋。我深為擁有一個普通而又偉大的思維器官而感到驕傲。
在驕傲之余,我猛然發(fā)現(xiàn),豈止是我,每一個正常的人都有一個腦袋。從這一點講來,人人都是平等的,也是富有的,同樣是“天之驕子”,同樣能以此自豪。然而,后天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卻使每個人的`腦袋產(chǎn)生了差異以至差距:有的人更加“富有”,她的腦袋就像書庫,像智囊,不僅裝滿了許多的知識,而且蘊含著無窮的智慧;有的人卻變得“貧困”起來,他的腦袋則像花崗巖,像破棉絮,既裝不進多少知識,也萌發(fā)不出多少智慧。久而久之,“圣益圣,愚益愚”,于是就有了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正邪之分。說實在的,誰不希望自己的腦袋富有知識和智慧呢?誰又愿意自己的腦袋是“貧困”的呢?
毛澤東同志則早在40年前就發(fā)出“放下包袱,開動機器"的號召。他把腦袋比作“機器”,強調(diào)“開動”二字。毫無疑義,要使自己的腦袋永遠“富有”而不“貧困”,那就得在“開動”上狠下功夫,敢于“開動”,樂于“開動”,善于“開動”,恒于“開動”。
“心之官則思。”自己有個腦袋,就該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維,去探索,去開拓,去創(chuàng)造;決不可用別人的頭腦來代替自己的頭腦,更不可用別人的頭腦來糟蹋自己的頭腦。因為開放,不免有“沉渣”泛了出來;因為改革,不免有“冒牌”偽裝起來;因為追求自由,不免魚目混珠,“自由化”乘之而起;因為向往民主,不免泥沙俱下,“散漫性”趁之而生。每一個有頭腦的人,怎能讓那些“沉渣”、“冒牌”、“自由化”、“散漫性”在自己的頭腦里“跑馬”!人畢竟是人。無論具有怎樣高度智能的“機器人”,仍要受人操縱,任人擺布。人總不能等同于“機器人”吧!
傷身莫若傷腦。我曾多次告誡自己:“不要讓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的跑馬場”。為什么有“身殘志不殘的”的人,為什么有“人老心不老”的人,為什么有“粉身碎骨渾不怕”的人,為什么有“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人,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都有一個健全的頭腦。在他們的頭腦里,裝的是理想、情操,盛的是知識,智慧,想的是事業(yè),使命,記的是國家、人民。
法國作家蒙田曾說過:“我不愿有一個塞滿東西的頭腦。”這是鞭策自己也是勸慰別人的一句極好的格言。如果一個人的頭腦“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那這個頭腦能容得下理想、情操、知識、智慧、事業(yè)、使命、國家、人民么?還能正確的指揮眼、耳、鼻、嘴和手、腳么?我們應(yīng)當(dāng)牢記,自己的腦袋是屬于自己的,要用自己的頭腦有選擇地“拿來”,而不是任人“送來”;有創(chuàng)造的思考,絕不可讓人“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