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讀后感: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后感1-1000字
剛看到名字《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時候,腦海中出現了一尊巨大的嚴肅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當瞄到了旁邊的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心中又會心一笑,覺得說的對極了,我們就是在和教學談戀愛。
作為工作一年的老師,在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我充滿熱情和憧憬,以為會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實給了我狠狠一擊,頑皮的孩子,多樣的家長,快節奏的教學生活,讓我產生了一種“想說愛你不容易”的感覺。時間一久,我才慢慢發現,如果說教學真的是一場戀愛,他絕不是轟轟烈烈的熱戀,而是細水流長的,既有孩子帶給我的感動、有快樂、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猶豫、有發脾氣,這種種感覺都非常的真實。
朱自清、胡適、孔子等許多的年輕人,剛踏上講臺時都是這樣,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學生承認,然而當他們真的走了這條路時,內心卻是清醒的,他們的心中懷著一份純凈的理想與信念,那是一塊心靈的凈土,不會被現實中的“饑餓”、“遭人白眼”所影響,于我們青年教師而言,是有那塊凈土的,但在現在,要守住成為比有更加困難的事,我們做的工作和兒童有關,我們有沒有像我們身邊的孩子學習呢,學習他們的“傻勁”,即使我們什么都明白,變傻一點吧,那樣你更快樂,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這一生的戀愛,教學之戀。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對“因材施教”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學生情況,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針對學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進行不同的教學。“中人以上,可以語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就是說教學要講究由淺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問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說:“無違”。當時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沒有進一步要求“無違”的內容,孔子也就不再講下去。后來,樊遲向孔子問起什么叫“無違”,由于樊遲的理解能力已達到相應的水平,孔子才進一步具體說明“無違”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禮的規定對待他們,不能違反。對接受教育的對象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的結果確定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學中錯誤的以為別的孩子能做到的,你為什么做不到,其實,每個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別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沒有進步,老師應做到對“堅強”的孩子批評點撥,對“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勵,用適合的“愛”促進他們成長。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學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學當老師,學習他的感受教學之戀本有的恬靜、感動和美好,學習他感受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