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風俗及寓意是什么集合3篇
七夕節的風俗及寓意是什么篇1
山東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抜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七夕的特色食物應以瓜果和蜜為主。
七夕節的風俗及寓意是什么篇2
七姐會
姑娘們湊錢集資組成“七姐會”,七夕前三四個月,“七姐會”就開始籌備過節所需要的用品。
姑娘們用彩紙、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種精美細致的小工藝品。
到了農歷六月,還將谷種、綠豆放入瓷碗浸泡發芽,制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擺七娘”用。
擺七娘
七月初六晚上,姑娘們各自在家門前或廳堂中擺設八仙桌,插上香燭,點起最好的檀香,將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配上古董珍玩、鮮花時果和胭脂紅粉一起擺設陳列,供人參觀欣賞,這就是“擺七娘”。
睇七娘
從七月初六開始一連三晚,本地或四鄉群眾便前往姑娘們家里參觀姑娘們的手藝,名曰:“睇七娘”。
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體面。
香霧繚繞中,男士們認真窺視各位姑娘的一舉一動,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說親。
拜仙
初六至初七一連兩晚,姑娘們靚妝艷服,焚香點燭,遙對星空跪拜,這便是“迎仙”。
自三至五更,連拜七次,向織女祈求幸福美滿,稱為“拜仙”。
乞巧
拜仙后,姑娘們手執彩線登上繡樓,對著月光將絲線穿過針孔,名曰:“乞巧”。
連穿七枚孔者叫得巧,否則叫輸巧。
少女們在稀星朗月下,穿針引線暗卜未來。
七夕節的風俗及寓意是什么篇3
1、風俗
吃巧果:七夕節在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一帶會有吃巧果的習俗,巧果的制作方法是很簡單的,只要進行烹炸就可以制作完成。到了晚上的時間,大家就會在自家的院子里擺上桌子,擺上巧果、水果等食品,關系好的人會聚到一起,邊看沒勁邊品嘗美食,是一個很不錯的節日。
青苗會:在七夕節的時候,有一些地方是有為期十天的“青苗會”習俗。主要的目的是在于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樣的活動是很有特色的,因此,很多地方是沒有這樣的習俗,如果想要體驗這樣的習俗,就需要到一些特定的地區。
2、寓意
七夕節的寓意是在于歌頌忠貞不渝的婚愛觀,是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七夕節不僅僅體現了浪漫,還體現出一種責任心。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也是為了倡導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七夕節跟西方的情人節是具有類似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