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的感想范文(通用3篇)
第一篇: 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的感想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鄧小平同志在一九八四年發表的一篇重要談話。今日再次讀起這篇談話,依然感慨萬千,不禁贊嘆當時偉人們的思想與遠見。再看看今天這一國兩制的成果,倍感中國領導人的睿智。時至今日,這一思想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臺灣實行資本主義。“一國”是“兩制”前提。認同“一國兩制”首先必須認同“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國家的主體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的開篇,鄧小平同志一連講了好幾個“不變”,充分的來論證了“中國政府為解決香港問題所采取的立場、方針、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之后,鄧小平同志又這樣說到:“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并且他還說過“50年后更沒有變的必要”,特別是這后一句話的意思,身為后輩的我們現在看來,這正是智者的眼光。在接下來的談話中又提到了解決香港、臺灣問題的出路,既不是“社會主義吞掉臺灣”,也不是“‘三民主義’吞掉大陸”,鄧小平同志給出的答案是:“誰也不好吞掉誰,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只有用武力解決,這對各方都是不利的。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改變了形象。而香港過去的繁榮,也主要是以中國人為主體的香港人做出來的。因此采取“港人治港”,就是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所謂的愛國者,就是能夠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只要具備這些條件,就是愛國者,我們深信他們能夠維持乃至超越香港如今的繁榮。
現在香港、澳門早已解決。回歸后的香港和澳門,并沒有如回歸前外國人說的那樣:香港的經濟會垮掉。恰恰相反,香港和澳門的經濟在回歸后更加繁榮發展,香港成了珠三角地區的經濟中心,甚至覆蓋整個西南地區,引領中國經濟的騰飛。這些事實充分的證明了,“一國兩制”是正確的并成功地解決了港澳問題。這些經驗是非常寶貴的,也是我們參考的憑依。我想臺灣同胞們看到了“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成功實踐,應該對他們產生了更積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了“一國兩制”這一決策。
鄧小平同志根據當時的國情,大膽的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的解決了我國歷史遺留問題,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國家解決爭議問題提供重要借鑒。“一國兩制”給中華民族和平做出偉大貢獻,實現我們祖國統一大業指日可待。另一方面,我們在感慨偉人們的思想的同時,自己也應該勤于思考。中國的未來將會屬于我們,因此我們要更努力的豐富自己,為自己的祖國獻出一份力量。
第二篇: 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的感想
“一國兩制”,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一構想,概括地說,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第一,“一個國家”, 即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香港、澳門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體現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它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核心,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證。
第二,兩制并存。即中國主體(中國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兩種制度長期并存,和平共處,共同為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振興做貢獻。這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途徑,也是統一后中國國家體制的重要特色。
第三,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武力。通過接觸和談判的方式來實現祖國的統一,是我黨的一貫立場和既定方針,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愿。我們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祖國統一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當然,也決不能輕易使用武力,因為我們的精力要花在經濟建設上,統一問題晚一些解決無傷大局。這是一種戰略考慮。
第四,高度自治。祖國和平統一后,依法在臺灣、香港、澳門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行使地方政府的權力,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這是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長期保持的基本制度保障。
“一國兩制”是我們黨和國家要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和政策。用“一國兩制”的辦法來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不是權宜之計,不是短時打算,而是要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和政策。這是在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過程中以及祖國和平統一后,保持香港、澳門、臺灣的繁榮與穩定,促進中國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基本保證。“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
第三篇: 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的感想
為什么要“一國兩制”?九七回歸后,香港可以實行“一國一制”嗎?從法理上講是完全可以的。主權與治權緊密相連,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就意味著可以行使治權。按照憲法,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因此,如果在終結港英管治后徹底“另起爐灶”,把內地的制度引入香港,像管治內地省市那樣管治香港,是完全符合主權原則和國際慣例的。但中央政府仍把香港設立為特別行政區,以授權的方式,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并承諾50年不變。
為什么可以“一國一制”卻要“一國兩制”?這是充分照顧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作出的政治決斷。這個決斷各方都能接受,它的根本出發點,就是最大限度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令香港在回歸后繼續保持繁榮穩定。
打個比方,香港好像一個游子,離家太久了,疏離感是難免的,對家里的規矩和粗茶淡飯難以適應。因此,保留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既是大多數港人所愿,也與中央考慮香港問題的出發點相契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已經是區域性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獨特的營商環境、法治規則和國際聯系,是任何一個內地城市都不具備的。如果實行“一國一制”,中國只是多了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城市,卻可能失去一顆獨具特色的“東方之珠”。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改革開放后,香港以其獨特的優勢,助力國家發展,彌補國家短板,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保留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僅有利于香港繼續繁榮穩定,也可以令香港為國家未來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可謂利國利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