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材料集合4篇
圍繞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材料1
尊敬的領導、親愛的同事們:
最近,我參加了一次文化交流活動,深深感受到我們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無窮的活力。正因為如此,我深信我們需要更加堅定地培養自己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建設一個真正的文化強國。
要說到我們的文化自信,首先我們要看到我們擁有的強大文化底蘊。從本土的漢字文化、儒家思想、中醫傳承到深受歡迎的京劇、武術等國粹文化,無不流傳至今,經久不息。而當我們看到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文化交流,我們更能夠發現我們的文化影響力,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增強。
但是,我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們一步步去彌補。首先,我們應該正視現實中存在的文化短板。比如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在全球文化市場中的話語權受到挑戰。此外,我們的文化創新與創造力還需不斷提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出符合我們時代要求的文化之路。
因此,我們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要注重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好地讓它們與現代文明相融合,讓我們的文化優勢在全球范圍得到傳承和發揚。并且,我們也要合理利用前沿的技術手段,傳播我們的優秀文化,使之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此外,我們的文化強國建設,也需要加強文化產業的發展。各種文藝、文化體育娛樂產品、文化創意設計、數字媒體等要為人們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選擇。我們要支持和鼓勵文化企業不斷探索創新,打造更多優秀的文化產品,讓它們在市場上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可。
此外,我們也要注重文化的教育與普及,培養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人才。通過設立專業課程、文化體驗、參觀考察等方式讓民眾親身接觸和感受到我們的優秀文化,培養更多的文化愛好者和文化從業者,讓文化強國建設擁有更加堅實的人才基礎。
最后,我們要通過嚴謹的法律和監管機制,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對文化破壞行為的打擊與維護,加大文物修復工作的力度,為后代留下更多更珍貴的文化遺產。
女士們、先生們,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我們民族不斷前行的主要動力。我們要更加自信地傳承和發揚我們的優秀文化,這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經之路。讓我們一起努力,從我們的身邊做起,為中華文明蓬勃發展而努力奮斗!
圍繞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材料2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目標方向、明確了方法路徑。
舉旗幟。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舉旗幟,就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前進方向和根本道路,事關全體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也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是根本,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扎扎實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把思想輿論陣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聚民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凝聚磅礴偉力,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增強“向心力”意義重大。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把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著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自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使命擔當,讀懂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將服務人民、扎根人民、引導人民的工作落細落小落實。用心用情用功書寫人民美好生活,不斷挖掘人民群眾中蘊藏的思想智慧“富礦”,發揮正確輿論導向功能,引導人民群眾追逐人生夢想,將個人的奮斗自覺融入新時代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實踐中。多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善于轉換話語方式,把抽象的概念、艱深的理論轉化為具象的表達、通俗易懂的道理,講好中國人民追夢圓夢的精彩故事,匯聚成踔厲奮發、共同奮斗的最強音。
育新人。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作出重要部署,這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題中之義與顯著標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價值支撐和價值引領,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標識。必須不斷夯實制度基礎、完善制度體系,推動社會大眾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要以精神引領、典型示范、志愿服務、文明創建等為著力點,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為本,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著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行為規范和文明風尚。通過不斷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來“育新人”,將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貫穿到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各環節,不斷建構道德規范、強化道德認同、指引道德實踐,培養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興文化?!柏S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思想引領、人才支撐、精神驅動、資源供給等助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也是評估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通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等一系列舉措,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夯實基礎。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努力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形象。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首先,牢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和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再次,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構建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我們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巨大成就和豐富實踐經驗,為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國際話語體系提供了源頭活水和堅實基礎。新征程上,我們應該自覺肩負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歷史使命,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圍繞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材料3
八路軍是民族脊梁。他們用血肉之軀鑄成抗日救亡的鋼鐵長城。他們是人民軍隊的中堅、共和國的柱石。八年抗戰中,八路軍浴血奮戰在巍巍太行山上,用生命、鮮血和鋼鐵般的斗志,依托有利地形,特別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同侵華日寇展開殊死搏斗。在極其艱難、復雜、曲折、險惡的斗爭環境中,培養、鍛煉了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的文武英才,形成了難能可貴的太行精神。為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太行山哺育了中國革命。正是太行山這座革命大熔爐,培養鍛煉了八路軍,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以愛國御敵為核心的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當中華民族又一次處于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時,是共產黨、八路軍發動、組織、武裝民眾奮起抗擊,救亡圖存,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野心和陰謀,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在盧溝橋事變發生、華北淪陷、民族危難、國民黨節節潰退的緊急關頭,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身而出,毅然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在太行山上點燃了抗日烽火,建立起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并很快通過發動、組織、武裝人民群眾,將根據地擴展到河北、山東,使華北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正是共產黨喚醒了民眾,引導他們拿起大刀、長矛、鋤頭同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保家衛國,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終于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
太行精神是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形成的軍民一家、魚水依存、并肩作戰、百折不撓、艱苦樸素的團結精神。太行根據地的創建,八路軍是其中的鋼骨,當地人民群眾是澆鑄鋼骨的水泥。八路軍之所以能在四面受敵、前狼后虎、圍攻掃蕩不斷的惡劣環境下生存發展為敵后不可抗拒的力量,最關鍵的是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共產黨善于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為了民族生存,不當亡國奴,老年人、青壯年、婦女、兒童都組織起來,成立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在根據地,共產黨實行了解放婦女、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等符合實際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把農民引向進步和幸福,因而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八路軍始終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這是根據地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
太行精神是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的親民精神,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人民不顧一切困難,無私奉獻的愛民精神。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不僅以英勇善戰著名,更以愛民言行被稱道。八路軍走到哪里,就把鐵的紀律帶到那里,也把好事做到那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執行的一絲不茍。在根據地,軍民更是一家親。太行根據地為減輕群眾負擔,大力發展集市貿易,鼓勵發展小商品經濟,實行統一累進稅、整理村財政、反貪污浪費等,把人民利益真正放在了第一位。
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抗戰業績將彪炳千古!抗日軍民用生命和鮮血澆鑄成的太行精神將光照萬代!
在當今,我們應大力繼承和弘揚太行精神。牢記昨天的血淚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和平,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和未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鑄新的歷史輝煌。
圍繞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研討材料4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根植于國人內心對民族文化的歷史自覺、自信和自豪。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國家就不可能興旺發達、民族也不可能精神獨立。我們要在文化自信的堅定腳步中培根鑄魂,凝聚起砥礪前行的磅礴力量。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命脈,是我們中國人思想精神得以代代相傳、發展的重要載體。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創造性提出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把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對文化的地位作用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2024年,《求是》雜志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全文收錄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語錄,對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也加深了我們對發展中華文化的高度自覺自信自豪。2024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們也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越是此時,越要重視歷史文化的交替發展,越要堅定文化自信,從歷史發展中汲取中華文化思想精神,指導新時代科學作為、潛心做事。
文化自信,既基于認知歷史又洞察當下更展望未來,需要一以貫之。歷史發其源,文化鑄其魂。文化自信中蘊藏著歷史更迭發展的精神基因,隱藏著“從哪里來,向何處去”的發展密碼。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170多年近代中國的苦難輝煌史、90多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史,每一時期無不產生出其特有的思想精神、理念價值,沉淀為我們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迸發出國人最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同志指出:“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國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蔽幕孕攀菑臍v史中走來、從現實中積淀、從未來中創造。文化的形成從來不是自發形成的,具有強烈的社會背景和現實因素,所以,我們大可從認知歷史中汲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感悟國家發展變化、把握當今世界形態規律。當前,我們面臨著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各國文化交互相融,如何讓中華文化在交流互動中永葆其獨特的魅力,就需要我們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開辟未來,善于認知歷史、洞察當下、展望未來,堅定走好文化自信之路。
文化自信,是傳統的、更是創新的,需要繼承發展齊驅并行。中華文化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也體現在新時代新發展新理念之中,堅定文化自信不僅需要傳統的步伐,也需要創新的腳步。只有讓中華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才能讓中華民族不斷繁榮昌盛。誠然,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因為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陳舊過時或者已成糟粕性的東西。因此,面對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絕不能盲目照抄照搬,要有益性繼承吸收,也要善于挖掘和闡發、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當代中國文化相匹配、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文化自信,也正是需要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文化自信,更是需要對中華文化、世界文化進行吸收借鑒發展,才能讓文化建設之路走得更加鏗鏘有力。
文化自信,需要以其思想精神指導實踐,實踐運用體現中華文化的底氣和魄力。實踐運用是詮釋文化精神內涵最好的語言,以實踐檢驗真理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們經歷了腥風血雨的革命戰爭、披荊斬棘的國家建設、攻堅克難的改革發展,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其中創造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以及留下的豐富物質文化遺產等,是基于幾千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實踐運用中而應運而生的思想精神,是中國人應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走在新時代,我們更應繼承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覺以民族精神、價值理念指導實踐、融入作為,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