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教學設計范文三篇
雪梅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教學反思:
四年級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異,很多同學認為知道了每個字或詞的意思,就是讀懂了古詩詞了。對此,我有必要進行一定的引導,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停留在孤立字詞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課文后面提供的注釋,可以起一定的輔助作用,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雪梅教學設計篇2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詠物說理的七言絕句。詠物貼切自然,合乎情理,說理精辟深刻,很有啟發性。尤其評梅之語,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詩人從視覺—雪比梅白,嗅覺—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長一短,觀察入微,評判獨到。這種寫得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揭示了“詩人擱筆費評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詩人借雪和梅的爭春,告誡人們世上萬物都各有千秋,無論何人都各有所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文字生動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本詩。
2、了解詩的大意,領悟詩歌所蘊含的道理。
3、了解有關雪梅的古詩詞,學習梅花的精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本詩。
教學難點:了解詩的大意,領悟詩歌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報春的使者,它們各自的長處是什么呢?
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
1、生字詞
2、解題+背景介紹
3、聽讀古詩,邊聽邊想象畫面。
4、看視頻,思考詩中描寫的景物。
三、精讀
1、課件出示圖片
梅花和雪到底誰更美呢?我們看一看詩人是怎么說的。
學習“梅雪爭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盡春色,誰也不肯服輸。
2、騷人閣筆費評章
詩人放下筆,難以評論她們的高下
3、梅須遜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瑩潔白
4、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優勢在什么地方?
現在我們知道了每句詩句的意思,你能來完整的說出整首詩的意思嗎?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盡春色,誰也不肯服輸。詩人放下筆,難以評論她們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缺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學完古詩,想一想: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好貴品格。
從他們的比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我們要取長補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維訓練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雪梅教學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降”“騷”“遜”“輸”四個生字,讀準多音字“降”。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了解詩的大意,體悟詩歌所蘊含的道理。
3、感受詩人細致的觀察,體會古詩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人細致的觀察,體會古詩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引向學習。
1、過渡語:只要我們留心生活,身邊處處有風景。每一道風景都令我們陶醉,每一道風景都為我們的生活增光添彩。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視頻,它會帶給我們一種震撼的美。請大家細致地觀察,說說給你印象最深刻的畫面。(p2)(播放視頻,生觀看)
師:你們觀看得好投入啊,誰來說說給你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小結:古往今來,詩人們往往大多把梅和雪放在一起寫。只有梅花而沒有雪花的襯托,就不能顯示出梅花的品格;只有雪花而沒有詩歌的詠嘆,也不能顯示雪花的雅韻。
2、記得我們二年級學過王安石的《梅花》,大家一起來誦讀一下吧。(生讀p3)王安石是怎么觀察梅花的呢?誰來說說?(生說)王安石說“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那詩人盧鉞又是怎么觀察梅花的呢?他與王安石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第9課《古詩三首》中的《雪梅》。請同學們看老師板書課題。(p4,邊說邊板書課題,書寫的時候強調雨字頭的寫法:雨字變成雨字頭要注意,第二筆長長的"一豎變成一點,第三筆橫折鉤變成橫鉤。)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說說印象深刻的畫面,滲透本單元細致觀察的單元主題;切合本單元的單元主題,復習舊知王安石的《梅花》,引出新知。)
二、質疑解惑,問題引領。
過渡:《雪梅》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盧鉞,那盧鉞是怎么觀察雪梅的呢?
1、下面就讓我們按照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二讀,讀出節奏,誦出韻律。開始讀吧。(p5)
2、檢查字詞。
師:看到你們讀書的認真樣,真為你們高興。生字都認識了嗎?(1)下面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p6),自己試著讀一讀。
(自讀,指一生讀)
重點說說“降”和“閣筆”。(p78)(課件展示降和閣筆)
看樣子字詞你們都認識了,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梅花朵朵開”的小游戲,只要把字詞全讀正確,美麗的梅花就會開滿枝頭。誰愿意來啊?(指一生讀,齊讀)(p9)
3、檢查古詩的朗讀。
生字詞你們全都認識了,真不錯。古詩不知道讀得怎么樣?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老師是以223來劃分節奏的,這首詩押的是“ang”韻—降、章、香,在讀這幾個字的時候聲音可以稍微延長一點。誰來讀一讀?(指生讀)(p10)
(設計意圖:教師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二讀,讀出節奏,誦出韻律;以“盧鉞是怎么觀察雪梅的呢”這個問題引領孩子的學習。)
三、理解內容,合作探究。
1、要想把古詩讀得更好,還需要我們了解詩的大意。(p11)現在誰先來說說前兩行的意思?誰再來說說后兩行的意思?
2、是啊,梅以香為美卻比不上雪白,雪以白取勝卻輸給梅一段清香。那這是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3、讓我們帶著這種理解再來讀一讀。(p11配樂)(自讀,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學習,交流古詩的意思,體悟古詩蘊含的道理,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朗讀,為以下環節的學習做好鋪墊。)
四、感受觀察,體會表達。
過渡語:梅花雪中綻放,清香幽幽。
(一)感受詩人的細致觀察
1、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由此“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成為了千古名句。請同學們仔細讀讀這句詩。思考詩人是從哪些方面對梅和雪進行了細致的觀察?(p12)(板書:觀察)
(預設生:詩人是從顏色和香味兩個方面來進行觀察的,雪比梅花白,梅花比雪花香。)
師:是啊,詩人是從視覺——雪比梅白和嗅覺——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觀察入微。(板書視覺 嗅覺)
2、師:詩人觀察得仔細,這都得益于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視覺、嗅覺。其實還有很多這樣的詩句,詩人們運用了自己的各種感官——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和觸覺。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分別都運用了哪些感官?(p13)
(課件13出示拓展詩句,連一連)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夜雪》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小結:我們再把這兩句詩讀一讀,用心體會一下詩人是怎樣運用各種感官來進行細致觀察的。
(二)體會古詩準確生動的表達。
詩人正是因為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所以才表達得準確生動。讓我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你對詩中的哪個字詞最有感觸?并說說你的看法。(板書:表達)(p14)
預設1:“三分白”和“一段香”
師:“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并且差的不是很大。這樣就準確巧妙地托出了二者的長處與不足,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雪只是比梅白那么一點點,梅花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清香。
過渡語:你理解地很深刻。我們繼續來討論讓你最有感觸的字詞。
預設2:“遜”和“輸”。
師:“遜”和“輸”,它們是一對近義詞,這樣可以令古詩詞語更豐富,我們可以看出梅和雪各自的不足,也從側面上表現出對方的優點,雪勝在“三分白”,梅勝在“一段香”。
預設3:爭和未肯降
師:是啊。通過采用擬人手法來寫梅花與雪花相互競爭,都認為自己占盡春色,而且互不認輸,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出來了。
拓展延伸:不僅是盧鉞,詩人都非常講究錘煉字詞,比如這句詩中“綠”字的使用,就是一個經典。(p15)下面請同學們默讀手中的資料,來了解一下王安石推敲字詞的故事,體會用詞的生動準確。(p15)
拓展點評:“綠”全詩的點睛之筆,用“綠”字,有春天的色彩感覺,讓人滿目綠色,春天氣息感受無遺;也有動感,好像春風將綠色帶到江南。春風吹過,然后江南便開始變綠。經過錘煉的準確而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能使詩作錦上添花,千古流傳。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詩人從視覺和嗅覺,一色一香,一長一短,觀察入微,用詞精妙。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揭示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真正原因。
(設計意圖: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體悟詩句,感悟詩句中的“觀察”“表達”兩個語文要素的呈現。適當地進行拓展練習,進一步感悟古詩中詩人的“細致觀察”和“準確生動的表達”。)
五、拓展訓練,提高升華。
1、過渡語:我們剛才一起學習了《雪梅》這首古詩,重點體會了詩人的細致觀察、感受詩人準確生動的表達。詩人利用視覺、嗅覺等感官,并且應該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用心地思考,然后再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
2、接下來,用我們學習《雪梅》的方法來學習《暮江吟》和《題西林壁》,看看這兩首詩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細致的觀察和準確生動的表達,先自學,之后小組內討論。(p16)
3、結課:剛才我們自學了《暮江吟》和《題西林壁》,你們也都有自己的收獲。這兩首詩與《雪梅》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與《雪梅》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兩首詩,老師相信你們肯定會有更多的收獲。(p17)最后讓我們一起再誦讀一遍《雪梅》送給所有的老師們。(p18)
(設計意圖:回顧課堂所學,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學法遷移,學以致用,讓學生自學《暮江吟》《題西林壁》,體會兩位詩人是怎樣進行細致觀察和生動表達的,交流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