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最可愛的人英雄事跡集合4篇
抗美援朝最可愛的人英雄事跡篇1
徐時會沒有想到,新兵下連時自己會被分到邱少云生前所在連隊——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某摩步旅九連。
這個19歲的浙江兵皮膚黝黑,額頭上橫著一道傷疤,是入伍前在酒吧打架留下的。高二輟學后,他跟著朋友“混過兩年社會”,去年9月,在父母的堅決要求下參軍入伍。
到新兵連第一天,他就覺得很不適應。被6:50的起床號吵醒,他說“只想睡懶覺,覺得很反感”。從早到晚,耳朵里聽到最多的就是各種“不準”:不準撒謊、不準落后、不準違紀、不準抽煙……
“這里的規章制度像框框一樣,把我困在里面。”他懊惱地說。但3個月后,痛恨紀律的徐時會卻被分到把“紀律重于生命”作為連魂的九連。也是在這里,這個自稱很“皮”的新兵踏上尋找英雄之旅。
“他不是來當兵的,是來當爺爺的”
在徐時會的世界里,“邱少云”只是3個模糊的字眼兒。除了在小學課本上學過邱少云的事跡外,他的生活和這位婦孺皆知的戰斗英雄再無交集。
剛下連時,他也試圖尋找邱少云的痕跡。在一支傳承邱少云精神64年的連隊,這似乎再容易不過了。
在連隊榮譽室,徐時會看到邱少云在391高地犧牲時的照片和事跡,腦子里忽然冒出一個問題:“一個人為什么能烈火焚身30分鐘一動不動?”
但一瞬間,這個疑問就在他腦海里一閃而過,因為“沒有很深的欲望去了解”。
在邱少云生前所在的三班,連隊仍然為英雄保留著鋪位。每晚熄燈前,副班長會把邱少云的被子拉開,起床時再疊成“豆腐塊兒”。平時,戰士會對著床頭的邱少云像默念心事,老兵退伍前也會再來為前輩捋一捋被角。
這樣的方式讓大家覺得“英雄就在身邊”。可徐時會卻不以為然,他對這事兒的態度,用90后的話說,“無感”。
下連后第一次晚點名讓很多新兵印象深刻。“邱少云!”指導員第一個呼點的不是現役官兵,而是英雄的名字。“到!”全連集體應答,聲威震天。一名站在隊伍里的新兵回憶,這一聲“到”喊得震耳欲聾,“是一次洗禮”。
徐時會并沒有得到洗禮,他只是愣了一下,隨即跟大家一起喊。“不喊大家會覺得我不合群。”他說。
在戰友眼中,徐時會剛到連隊時確實有些不合群。內務差、訓練差、脾氣差,剛到沒幾天就和副班長吵了一架,用指導員王天利的話說,“他不是來當兵的,是來當爺爺的!”
徐時會覺得自己很委屈。“本來想得過且過,混兩年就回家,沒想到連隊要求這么嚴。”周末手機發下來,他先打給朋友,“哭一遍”,然后再打給爸媽。
盡管連隊到處能找到邱少云的影子,但徐時會總覺得自己和這位英雄遠得“隔著一座山”。更糟糕的是,他壓根兒“不想翻過去”。
“懶得動。”這個頂著刀疤的新兵說。
“為整體利益而犧牲,太偉大了”
轉變發生在2024年1月。
1月初,徐時會的媽媽陳建菲從浙江千里迢迢趕到連隊。之前,這位母親幾次接到兒子不想當兵的電話,生怕他有什么閃失。
陳建菲到連隊時正趕上徐時會擔任連值日員。在接待室里,他順手為媽媽倒了杯水,陳建菲的眼圈一下子紅了。“兒子終于懂事了。”她說。
當在宿舍里看到兒子疊得整齊的床鋪時,陳建菲還是忍不住掉了淚。她簡直不敢相信,短短3個月,以前那個從來不疊被子、經常惹是生非的兒子“像變了個人一樣”。
聽了媽媽的評價,徐時會忽然想起當兵前的自己。“除了開口要錢,幾乎沒跟她說過什么話,感覺自己挺無知的。”看到媽媽落淚,他的眼淚也流了出來。
母親的淚水讓這個總想著卷鋪蓋回家的新兵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條條框框”,審視“紀律重于生命”的邱少云精神。“正是那些讓他深惡痛絕的紀律,把他變成了母親眼中的乖兒子。”指導員王天利說。
陳建菲走后,王天利交給徐時會一項任務——打掃榮譽室和圖書室。原本,這是邱少云班的任務,但王天利想讓這個不服管的刺頭兵“在榮譽的激發下產生責任”,因此托付給他。
這兩個地方成為徐時會認識邱少云、了解連隊的窗口。在榮譽室,他再次思考那個曾經一閃而過的問題:“一個人為什么能烈火焚身30分鐘一動不動?”
“少云前輩為了不讓500多名潛伏的戰友暴露,放棄了自救。”這是徐時會給出的答案,“他本來可以滾到旁邊的小水溝里,但任憑烈火燒焦棉衣、頭發和皮肉,手插到泥土里一動不動,直到壯烈犧牲。”
如今,徐時會對邱少云的事跡已經耳熟能詳。“為整體利益而犧牲,太偉大了!”他感慨道。
在九連,邱少云精神最先被概括為“嚴守紀律、顧全整體、自我犧牲”。此后60多年,邱少云精神的內涵一直與時俱進。“但不管怎么變,蘊藏其中的精神內核始終不變,那就是‘紀律重于生命’。”王天利說。
打掃圖書室時,徐時會經常翻看里面的藏書。一次,他翻開幾本《連史大事記》和《強軍故事會》,從此一發而不可收,連休息時間都泡在圖書室里閱讀。
這是幾本記錄九連戰士事跡的冊子,由連隊干部發起編寫。透過一行行手寫的黑字,徐時會知道了身邊的戰友是如何傳承邱少云精神的。
“上等兵喬志強,隱蔽臥倒時正好趴在一個馬蜂窩旁,被蟄得面目浮腫,但他堅持到沖鋒命令下達才一躍而起。”徐時會指著其中一段說,這個故事的名字叫“馬蜂窩上的邱少云”。
此外,還有“冰上的邱少云”“駱駝刺上的邱少云”,主人公都是在潛伏時承受巨大痛苦卻咬牙堅持的普通戰士。
“事跡不一樣,但自我犧牲的精神是一樣的。”這名列兵覺得,自己和邱少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
“邱少云就在身邊”
慢慢地,身邊的戰友發現徐時會變了。
副班長郭成注意到,這個以前總喜歡睡懶覺的“落后分子”每天比大家早起半個小時,先去跑步鍛煉,再跟連隊一起出操。
以前訓練成績落后,他總會安慰自己:“本來就比不過別人,也沒什么興趣,只要跑下來就行。”
但現在,他已經跟上了連隊的整體水平。上次營里組織考核,他“沒掉在后面,反而跑到了前面”,總體訓練成績從70多名躍升至42名。
以前,他覺得這支榮譽連隊管理太嚴格,但現在,他卻慶幸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
“整個營區,九連的兵隊列走得最整齊,口號喊得最響亮,皮膚曬得最黑。”連長王瑞說,“九連的兵一眼就能看出來。”
一次考核,各連的隊伍還沒帶過來,只聽口號聲,臺上一位首長就說:“九連來了。”
實際上,九連的兵走到哪里都是焦點。一名老兵到教導隊集訓,集合后隊長先問:“誰是九連的兵?”訓練時,隊長也讓九連的戰士第一個上,“先樹個標桿,卡個標準”。
在這樣一支備受矚目的連隊里,徐時會“不自覺地提高了自我要求”。即使一個人走在路上,他也會“打直臂、走直線、拐直角”,喊口號喊得臉紅脖子粗。
更重要的是,這個曾經的刺頭兵對紀律有了一種敬畏。他曾聽說,一名正在理發的士官聽見集合的哨音,不顧頭發理了一半兒就往樓下跑。他還知道,一次深夜執勤,因為不能違反槍彈必須分離的紀律,拉肚子的哨兵寧愿下哨回去換洗衣褲也不離開執勤哨位一步。
這些守紀如鐵的戰友讓徐時會覺得,“邱少云就在身邊”。
他也曾經想過,連隊平時為什么要對大家要求這么嚴格。“因為紀律里出戰斗力。”指導員王天利說,“平時做不到的,關鍵時刻絕對做不到。”
正因為如此,九連總能啃別人啃不了的硬骨頭。1997年,旅里奉命負責蘭西拉光纜施工,修到最難挖動的地段時,旅領導直接說:“讓九連上!”此外再沒有多余的話。
2010年,連隊執行玉樹救災和舟曲抗洪搶險任務,每人每天休息時間不足3小時。在救災一線視察的國家領導稱贊他們“打贏了兩個戰役,打好了兩場硬仗,不愧是邱少云所在的英雄部隊”。
連長王瑞說,現在遇到難以完成的任務時,旅里第一個想到的還是九連。一些在連隊服役的老兵回來,一聽到震天的口號聲,立即欣慰地說:“九連沒變!”
身處這樣的連隊,徐時會覺得“自己當兵來對了”。現在,晚點名喊到邱少云的名字時,他答“到”的聲音比叫到自己名字時還要響亮。
在圖書室里翻《連史大事記》的日子,看到老班長們的優秀事跡,相比之下他總覺得“自己不像邱少云傳人”。
但在4月,他因為表現優異連續兩周被班里評為“邱少云式的好戰士”,下一個目標是希望拿到每月一評的“學少云標兵”。
當再次被問及像不像邱少云傳人時,這名19歲的列兵一挺胸,干脆地答道:“像!”
抗美援朝最可愛的人英雄事跡篇2
1950年11月27日,駐扎在天宣水里地區的志愿軍第27軍80師炮兵團92步炮連5班,在班長孔慶三的帶領下,正在緊張地進行著戰前準備。因為新興里進攻戰今晚就要在這里打響,而5班是配合主攻的第8連作戰,所以孔慶三和戰士們的心情都非常激動。
班長孔慶三看到戰士們斗志昂揚,準備充分,開心地笑了。1950年11月,為了打擊麥克阿瑟的所謂“圣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總攻勢”的囂張氣焰,孔慶三作為一名志愿軍炮兵班長,隨著部隊來到了朝鮮。眼下這場戰斗,是他入朝后的第一仗。自從接到任務后,他就暗下決心,一定不辜負祖國人民和部隊首長的重托,帶領全班打好出國第一仗,打出5班的班威。
下午6時,5班在副連長趙芳君的帶領下,踏著冰雪,順著山溝向新興里出發了。當五班來到于谷里時,和敵人遭遇了。機槍聲、手榴彈聲迅速響起。孔慶三帶領戰士們跑到山坡上,借著火光可以看見前方橫著一個小嶺,嶺前面20米遠,隱藏著敵人的一個火力點。敵人依托有利地勢,將密集的火力發射成一個扇面,封鎖著前面狹窄的道路,阻攔了突擊連的前進步伐。突擊連發起了幾次沖擊,都被壓了下來,又組織了兩次爆破,也都有沒有成功。突擊連與敵人形成了對峙狀態。
當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炸毀敵人的火力點。孔慶三在仔細地觀察著嶺崗周圍的地勢情況,發現嶺崗前后左右均沒有可以利用的地形,只能把炮架到嶺崗上面了。但此地距發射目標僅有20多米的距離,還沒有超出炮彈爆炸的危險范圍,要想發射炮彈,對孔慶三他們是很危險的。孔慶三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主動向副連長請戰:“連長,把敵人這個火力點交給我們班吧,我們一定炸掉它。”副連長看了看孔慶三,嚴肅地說:“5班長,能否快速炸掉敵人的火力點,關系著此戰勝負,你們的擔子可不輕啊!”“連長,你放心,我們保證完成任務!”孔慶三斬釘截鐵地回答。
孔慶三和李勝永、弋會東很快把火炮架到了嶺崗上面。但嶺崗的地面上全是凍冰,根本無法構筑火炮陣地。孔慶三只好將炮架上的左柱鋤架在巖石上,但右柱鋤又懸空了,還是無法進行有效射擊。時間已不再允許多想,此時的孔慶三毫不猶豫地拿起鐵鍬抵住了炮架上的右柱鋤,用肩膀頂住了火炮腿……
“瞄準,開炮!”。隨著大地的震動,憤怒的炮彈直射敵人的地堡。“轟”地一聲巨響,敵人的火力點飛上了天。我們的英雄孔慶三卻被92火炮的后坐力彈出了三四米遠,同時被彈片擊中腹部,壯烈犧牲。戰后,孔慶三“身體當炮架,打開勝利路”的英雄事跡,傳遍了部隊。他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激勵著無數志愿軍戰士奮勇殺敵。戰后,志愿軍領導機關為他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并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
抗美援朝最可愛的人英雄事跡篇3
邱少云,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7月出生,1949年12月入伍,四川銅梁人,生前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十五軍二十九師八十七團九連戰士。1952年10月,他在距敵前沿陣地60多米的草叢中潛伏時,為避免暴露任烈火燒焦身體而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追授他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榮譽稱號,并追記特等功。
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1952年10月中旬,在金化以西391高地的反擊戰中,邱少云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并擔任了發起沖擊后掃除障礙的任務。潛伏前,邱少云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寫道:“寧愿自己犧牲,決不暴露目標,為了整體,為了勝利,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愿獻出自己的一切。”執行任務中,邱少云在距敵前沿陣地60多米的草叢中潛伏時,敵人突然向潛伏區逼近。為了掩護潛伏部隊,指揮所命令炮兵對敵進行打擊。
敵人遭到打擊后出動飛機偵察,并盲目發射偵察燃燒彈。一顆燃燒彈正好落在邱少云身邊,飛迸的火星濺落在他的左腿上,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燒著了他的棉衣、頭發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溝,只要往水溝里一滾,就可以把火撲滅……因為邱少云是尖刀班戰士,負責戰斗打響后剪斷敵人的鐵絲網,所以埋伏較靠前,他只要稍微動一下,就有可能被發現,整個排也就會被發現,整個行動也許就會失敗。但是英勇的邱少云自始至終沒有動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燒。為了不暴露潛伏部隊,他嚴守紀律,咬緊牙關,任烈火燒焦身體而一動不動。
他雙手深深插進泥土中,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劇痛,一聲不吭、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時年僅26歲。邱少云的戰友盼望的時刻終于來到了!下午5時30分,敵人的槍聲不響了,火焰漸漸地熄滅了,陣地上一片寂靜。突然,潛伏在草叢中的500多名志愿軍戰士,像爆開的定時炸彈一樣,轟然一聲炸響了……邱少云同志犧牲后,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志愿軍懷著深深的敬意,在391高地的石壁上刻了一行大字:“為整體、為勝利而自我犧牲的偉大戰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為了表彰邱少云的英雄事跡,上級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經中央軍委批準,將其畫像制作印發全軍,在連以上單位懸掛、張貼。
抗美援朝最可愛的人英雄事跡篇4
楊根思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受到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心中對舊社會充滿仇恨,得知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人民的隊伍,就下定決心跟黨走。入伍后,他把這種信念轉化為苦練軍事本領的動力,堅信只要時刻遵守黨的決議、指示,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他隨部隊轉戰南北,不畏艱難困苦,先后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禮,初次參加即手持長矛繳到了槍,顯出智勇雙全的才干;楊根思曾創造了用炸藥包俘虜國民黨軍一個排的驚人戰績,被授予華東一級人民英雄。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楊根思這位新四軍老戰士、參加過淮海戰役等大小數十次戰役戰斗、多次榮獲戰功的著名的戰斗模范和爆破英雄。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分割圍殲咸鏡南道美軍戰斗中,時任志愿軍某部連長的楊根思,奉命帶1個排扼守長津湖畔下碣隅里外圍1071.1高地東南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29日,號稱“王牌”軍的美軍陸戰第1師開始向小高嶺進攻,猛烈的炮火將大部工事摧毀。
他帶領全排迅速搶修工事,做好戰斗準備,待美軍靠近到只有30米時,帶領全排突然射擊,迅猛打退了敵人的第一次進攻。接著,美軍組織兩個連的兵力,在8輛坦克的掩護下再次發起進攻,他指揮戰士奮勇沖入敵群,用刺刀、槍托、鐵鍬展開拼殺。激戰中,又一批美軍涌上山頂,他親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擊,指揮第8班從山腰插向敵后,再次將美軍擊退。
美軍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對小高嶺實施狂轟亂炸,隨后發起集團沖鋒。他率領全排頑強抗擊,以“人在陣地在”的英雄氣概,接連擊退美軍8次進攻。在堅守小高嶺戰斗中,楊根思率領三排打退美軍8次進攻,在最后只剩他一人時,他投完手榴彈,射出最后一顆子彈,一把拉著了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煙,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年僅28歲。朝鮮政府在長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楊根思英雄紀念碑。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題詞贊譽他是:“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國際主義的偉大戰士,志愿軍的模范指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