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小能手》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合集5篇)
第一篇: 《垃圾分類小能手》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
一、設計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規定的一門必修課程。它是“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出發點,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基本學習方式”的一種新型課程。因此,在設計與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時,我充分考慮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生活主題。為農村孩子更好地了解我們生活的環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培養了學生堅毅的品質。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位于★★鎮的東面,校園四周圍繞著大片大片的農田,學生絕大部分來源于農村。每天,這群來自農家的孩子們總是穿梭在農田間,漫步于田埂上,來來往往,日復一日來到學校。春天,綠油油的小麥迎風伸展著婀娜的身姿想孩子們招手;夏天,滿地的西瓜、甜瓜吸引著孩子們;秋天,金黃色的稻穗向孩子們不住的點頭;冬天,靜謐的農田讓孩子們盡情的嬉戲。這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可是現在的農家孩子,家長的溺愛、學習壓力過重等各種因素缺少從事農事的經歷,有些孩子甚至根本沒有從事農事活動的經歷。在對本校六年級兩百多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有過從事農事活動的經歷的學生不到20%,其中經常幫助家長參與農事活動的學生不到5%,而對農事活動感興趣或對于農事活動相關活動有興趣的學生則達到90%。為消除我們的學生與自然界的“距離”,結合學?,F有的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以學生學習興趣為主線,開展以“快樂親近自然、輕松體驗農活”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二、活動目標
☆、總體目標
我校開展以“親近自然”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目的是打破學生與生活的隔閡,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并參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農事活動。讓學生在農事活動中體驗勞動的艱辛、成長的快樂、收獲的喜悅,使之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孩子們熱愛勞動情感、激勵他們樂于從事農事活動,以積極參加勞動為榮。讓我們的孩子更加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增強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具體目標
1.知道基本的農業活動,認識鋤頭、鐵锨、耙頭、鐮刀等農具,了解它們的使用方法,初步體驗學習使用鋤頭、耙頭、鐵锨、鐮刀等農具。
2.了解農事活動與自然界的聯系,與二十四個節氣的關系,增進對自然知識的認識與了解。
3.觀察、認識常見蔬菜、水稻、油菜等常見農作物,了解其特征。學會辨別各種不同的農作物,了解各種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的特征及生長規律。
4.調查了解與農事有關的諺語和小故事,體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智慧,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5.體驗從事農事活動的艱辛,感受農作物生長變化的快樂,收獲成功的快樂。體會農村生活的質樸。
6.在從事農事活動的過程中產生于人合作的需要,體驗團隊合作的快樂,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綜合運用身邊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三、活動時間:
xx、下—xx、上
四、活動參與人員:
學生:六年級全體學生
每班分為兩個活動小組:
六(1)第一組組長:廖xx
第二組組長:鄧xx
六(2)第一組組長:袁xx
第二組組長:蕾xx
教師:尹**、羅**、劉**、譚**、顏**
五、活動準備:
1、教師收集活動需要的各種資料
2、綜合實踐老師負責聯系好活動需要的場地
3、學生收集與農事活動有關的諺語以及文、圖片等資料。
六、活動過程設計:
本課程的設計一學生的興趣為基石,結合我校豐富的校園資源展開的。我校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和農業特色,結合本校豐富的農業人力資源而開展。本課程緊密圍繞“快樂親近自然、輕松體驗農活”這一主題而展開。
活動一:分組到同學家認識各種農具,請同學的家長介紹和示范各種農具的使用方法;并認識、了解本地常見的農作物。
活動二:在家里和家人一起種菜,體驗種菜的快樂。
活動三:幫助王大爺收割晚稻,學習使用鐮刀,感受農民伯伯的辛勞,體驗豐收的喜悅。
活動四:幫助陳叔叔家摘橘子,了解水果的采摘技術和要求,分享勞動的快樂,品嘗味道鮮美的橘子。
七、活動效果反饋——問卷調查、寫活動心得體會
(問卷附后)
八、活動總結:
我校六年級學生通過開展以“快樂親近自然、輕松體驗農活”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目的是為了消除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勞動活動,并積極參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農事活動。讓學生在農事活動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快樂,感受收獲勞動成果的幸福、喜悅,讓孩子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孩子們熱愛勞動情感、激勵他們樂于從事農事活動,以積極參加勞動為榮。讓我們的孩子更加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自己生活的的故鄉和故鄉勤勞的人們。
現對本次活動總結如下:
1、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多數的孩子對常用農具:鋤頭、耙頭、鐮刀等,有了較為生動、直觀的了解;并初步的學習了它們的使用方法,有了切身的體驗。讓孩子們懂得要好好使用這些工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樣需要長時間的磨練,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更是如此,沒有持之以恒的恒心、毅力,是不可能獲得好的學習成績的,是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本領的。
2、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更多的了解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許多事物,如:各種常見的蔬菜,了解它們的外形特點,能夠正確區分它們;了解它們的生長環境和條件;了解它們的生長、栽培過程。通過和家人一起種菜、收菜、吃菜,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感受收獲的喜悅。
3、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了孩子們動手收集各種資料的能力,了解了各種農事活動與“節氣”的必然聯系,感受“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長期勞動經驗的總結,是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更深的熱愛中華民族,以“我是中國人”為驕傲。
4、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了勞動的艱辛,知道了一粒糧食、一滴水、一支鉛筆、一件衣服等都來之不易,懂得了要珍惜勞動成果的必要性,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惜家人、老師、他人的一切勞動成果。
5、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合作交流、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讓學生明白了:哪怕是做一個農民,也同樣的需要各種各樣的知識,如:各種果實最佳的采摘時機;各種果實的不同保鮮方法等等。懂得努力學好知識的重要性,下定決心努力、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今后的生活、工作夯實的基礎,為將來更好的建設祖國,做好充分的準備。
6.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到了農村生活的質樸,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懂得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更加地熱愛大自然,熱愛自己生活的的故鄉和故鄉勤勞的父老鄉親。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如:1、沒有完全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個別學生成了“旁觀者”。2、活動的組織還要加強等等。
我相信只要努力,以后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篇: 《垃圾分類小能手》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
一、理念與活動背景
(一)主題的生成
我們學校每周二都要進行大掃除,我在一次偶然巡視中,無意中聽見幾個孩子在爭論,其中一個說:“你桶里的水不臟,還能用?!绷硪粋€說:“有點臟,臟了就不能用。”第三個孩子說:“你桶里的水還能用來擦地,你應該節約用水。”幾個孩子爭論不休。聽到這里不禁使我心里為之一動,我走上前去問:“你們在爭論什么?”“老師你看,他桶里的水還不臟,還能使,她就要換水?!逼渲械囊粋€孩子看見我忙說道,另一個孩子看著要換水的學生輕蔑說:“要珍惜水資源,3月22日是世界節水日,你不知道哇?”我問這個小男孩兒:“你怎么知道3月22日世界水日呢?”這個小男孩說:“從新聞聯播中看到的!”心想:學生是能夠自覺地留心身邊的事情,而且會將它與生活中的行為聯系起來。何不就他們爭論的問題,進行一次關于節約用水的主題活動呢!我將想法說給這幾個孩子,他們都很贊成。我又與其他學生交換了想法,學生對“節約用水,珍稀水資源”這個活動內容也非常感興趣。這樣我就決定在實施《節約用水,珍稀水資源》活動。本次活動依據《綜合實踐活動課(3-6年)指導綱要(初稿)》的內容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設計編寫的,活動的主題內容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研究、實踐加強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日常生活中浪費水的問題,總結起來,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的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人人節約用水,曾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活動目標
本次活動的目標分知識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目標三方面來確定的:
(一)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收集相關淡水資源的情況,了解我國是一個淡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以及水資源匱乏的原因。
2、整理收集到的相關的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節水方法,了解人類已經開始重視“水資源”所出現的問題,積極想辦法解決污染、匱乏的情況。
3、通過的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自主匯報的形式,將收集的資料整理、交流,做到資源共享。
2、學生通過分組調查活動,對學校大掃除用水情況進行記錄、分析,能夠歸納總結出學校用水不當之處,用集體討論的方法進行問題的解決。
3、組織一個宣傳活動,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制定“節水”宣傳內容與方式,學會選擇合適的方法與他人溝通。
(三)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從我做起,人人爭當節水的小標兵。
三、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1、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不細致、不豐富,對有關水資源的新知識有較強的好奇心與興趣。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技能正在形成過程,像分析問題的能力、如何有效地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例如收集信息的能力,雖然已經有半學期收集整理資料的經驗,學會了從自己手中的書和網絡查找資料,但在收集資料時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像如何篩選有用的資料,如何記錄資料等問題,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再如合作能力,進行小組合作時,還有組內“一人言”的現象,即以組長的意見為主,分工時有偏見等現象。所以,教師還要繼續進行的指導、適當的點撥,幫助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合作實踐。
2、學生的年齡特點。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喜歡動手做,喜歡創新求異,喜歡完成稍微有一點難度的事情。所以,他們會樂于動手畫、動手做出節約用水的方法。愿意去采訪同學和老師,了解學校用水情況。積極的學習使用調查問卷和簡單統計的方法,進行實踐活動。
四、活動指導方法
根據學生的特點與活動方案,在活動中采用了實踐法、調查法、講授法,具體做法如下:
1、集中查閱。有的學生自己沒有關于水資源的書籍,家中也沒有電腦。我就組織學生在學校的圖書館進行集體查閱,教給學生擴大查找資料的范圍。這樣,學生除了家中的書籍、電腦查閱,還可以到書店或圖書館進行查閱。
2、制作信息卡。寫生收集來相關資料后,用以掌握的摘句法將有用的部分提出來,教給學生用自己的話將資料來在一起,制作節水的“信息卡”——一種整理資料的方法。
3、實踐調查。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5個實踐小組,進行學校掃除用水的調查。學生可以用到已經學會的采訪調查的方法,本次活動我進一步完善這種方法,就是精確采訪的問題和方法。在這基礎上教給學生簡單統計數據和調查問卷的方法,豐富調查法的內容。
4、動手制作。本節課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會研究出一些節約用水的辦法,可能會對某種用水器材進行改造、或是調整用水條例等??梢宰寣W生將方案寫下來、畫下來,用簡單的材料制作出模型。
五、活動構想:
活動目標、方法確定后就是實施活動了,《節約用水〃珍愛水資源》分四個階段:
1、確定主題階段:
時間:1課時完成
內容:師生確定主題,提出研究問題,分小組制定研究方案。
目的:明確研究問題,自主、合作的完成收集淡水資源信息的任務
2、實施階段:
(1)整理資料階段:
時間:1課時完成
內容:整理節水資料,制作信息卡。
目的:鞏固整理資料的方法“摘句法”,學會信息卡保存資料。并交流共享信息。
(2)分組調查學校用水情況階段:
時間:2課時完成
內容:分成5個調查小組,確定實踐調查方案(詳列出分工情況、調查的方法、發現的問題等內容),然后進行實踐活動。通過觀察總結,發現實際問題
目的:鞏固采訪調查的方法,學習統計和調查問卷的新方法。善于發現總結問題的能力。
3、成果匯報階段:
時間:1課時完成
內容:5個實踐小組進行匯報并評價,討論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案,制定宣傳方案。目的:展示學生合作成果,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采取有效地方式將得到的有關水資源、討論出來的節水方法可以落實到實處。
活動準備:學生收集的材料,調查報告、采訪的記錄、錄音等;教師準備錄音機、電腦、實物展臺等。
我展示的是第三階段:成果匯報階段。
(一)導入,回顧活動。
我先通過是物產臺展示相關資料、學生制作的信心卡、制定的調查方案等,進行回顧。與學生一起將活動貫穿在一起。
(二)整理、匯報,評價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可以用實物展臺,錄音機、展板等方法匯報調查結果??赡埽谝恍〗M用自己用實物展示采訪的記錄;第二小組可能用實物展示的調查統計圖,學生對統計圖進行分析說明;第三小組展示的是調查問卷;第四小組展示的是采訪錄音;第五小組展示的是調查問卷和照片資料。學生在匯報時會展下出一些活動過程中的問題,如合作上的分歧,對老師、同學、家長進行采訪、調查時出現特殊的情況等。有的自己解決了,有的可以通過師生交流縣辦法解決。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的能力。
(三)交流討論。
學生制定的實踐調查方案中,有這樣一個內容——“通過實踐發現掃除或平時學校用水的問題”。各小組總結出為題后,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寫、畫、制作模型等方法發表自己的見解,比如,有的學生可能制定班級用水條例,有的畫出改進用水設施的彩圖等,然會討論其可行性。這個環節的安排目的是讓學生整體參與,形成一個大的研究共同體。師生的互動可以將學生提出的節水方法更加具有實用性。
(四)延伸:制定節水宣傳活動的計劃。
師生在充分的研究調查后,已經形成了對節約用水的認識,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得來的經驗傳播出去,讓活動更具實際意義。學生按小組,選擇適合宣傳的方式方法,例如制作、張貼宣傳板報,親自到其它班級進行宣傳節水方法,可以與大隊輔導員聯系利用廣播進行全校的宣傳活動等。在制定方案時,教師一定要把好分工的關,人人都為宣傳活動出一份力。活動與每個學生都息息相關。
六、活動特色:
本次教學活動特別注重教學特色的指導和培養。在指導實踐活動中,我逐漸的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是嚴緊治學。這個風格貫穿于整個活動中,從準備活動、實施活動、到總結活動,每個環節都嚴格要求,嚴格得把關,制訂的方案、制作的資料卡等都要符合實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研究的習慣。
第三篇: 《垃圾分類小能手》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
一、指導思想
繼續堅持以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以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中心,在扎實有效的教研活動中強化“研究、指導、服務”的教研職能,形成高效的教研機制,深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層次和水平。全面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精神,促進學校與教師進一步形成課程意識,大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以校本教研為基礎,以教師成長為根本,著力研究課程實施的有效性,課程開發的多樣性,綜合實踐活動的個性化和多元化;著眼學生的發展和需求,優化課程結構,規范課程開發,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
二、預期目標
立足課程改革,基于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四大領域,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為核心,以提升教師學科素養為重點,穩定有序的推進我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1、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督促與管理
引導學校充分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性,認真落實課程計劃,對課程的本質和價值有正確理解,避免人為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分解為4門具體課程來開設或用學科性的課程或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來分割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等現象發生,確保教學活動正常有序的開展。
2、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開發校本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學校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全部條件的總和,是課程得以呈現的基石。引導學校在充分研究、開發、重組和利用地方、社區和學校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自主開發富有學校特點的校本課程,形成富有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3、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核心人物,應成為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協調者和評價者,因而在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不同層面的交流、研討、觀摩活動,幫助一線教師逐漸形成課程規劃與設計技能;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一線教師具有相當的課程科學素養。
三、實施策略
1、以教師隊伍建設為核心,努力提高教師科學素養
(1)、豐富網絡資源
(2)、針對教師的實際需求開展相關培訓
(3)、組建區學科骨干教師隊伍,通過骨干教師的引領,使問題專題化、專題課題化、課題課程化。
(4)、不定期組織各種層次的主題沙龍研討,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搭建平臺,為教師的成長創造條件。
(5)、組織優秀案例評選活動。
2、以學科基地為突破口,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1)、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基地建設,發揮基地學校的示范和輻射功能,加強校際間的合作與交流。
(2)、在區域范圍內舉行各種研討活動,通過交流、研討就共性問題進行充分溝通,幫助薄弱學校獲得針對性解決方案。
(3)、加強學校教研組建設,以提高學校的研究水平。
3、以調研督查為契機,促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水平的提高
(1)、關注學校對課程的落實情況,對課程的整體規劃和具體方案、教師配備等情況調研。
(2)、關注學校任課教師工作情況,對年級、班級的活動計劃、實施情況等方面進行調研。
(3)、關注學生在課程中的狀態,就學生參與活動情況進行調研。
四、具體安排
教研室層面:
7月:組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科中心組
豐富網絡資源
審核各校報送的綜合實踐活動推進方案、計劃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情景故事講述
專題培訓
8月:審核各校報送的校本教材樣稿
專題培訓
組織相關人員論證各校報送的推進方案、計劃和校本教材樣稿
9月:常規調研: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面常規落實情況
組織各校將學期課程實施計劃上網交流
組織中心組成員進行專題研討
10月:組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科基地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題研討
11月:完善綜合實踐活動網絡內容
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針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重點問題展開研討
12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優秀案例征集
調研:從學生層面的資料了解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況
1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現場研討活動
全面小結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為進一步工作做科學部署
學校層面:
6月:各校商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配備并確定人員安排
7月:各校將課程主要負責人和各年級牽頭教師的名單上報區教研室
各校將課程開發與管理規劃、年級實施方案、計劃上報區教研室
安排教師參加區相關培訓
8月:各校將校本教材樣稿上報區教研室
組織相關教師參加區培訓
9月:組建校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教研組
各校將學期課程計劃上網
10月:組織教師參加區專題研討
11月:組織教師撰寫學校綜合是將課程典型案例
課程資源開發情況交流
12月:組織教師參加區綜合實踐活動優秀案例征集活動
從學生發展角度反思活動進程并進行專題研討
1月:組織教師參加區學科基地活動
各校全面小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
第四篇: 《垃圾分類小能手》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
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旨在使學生保持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獲得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服務學習的體驗、發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養成服務意識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關注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該課程的設臵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的重大改革。為了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現課程目標,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結合學校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基本原則
1、遵循《初中課程方案》的精神及初中綜合實踐課程標準的原則和要求,體現內容上的聯系性和實施上的獨立性。
2、課程編排應立足于校內外課程資源的充分利用,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3、課程編排應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展對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國家和社會的進步,關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等。
4、采用彈性課時制,做到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5、課程編排應堅持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尊重學生基于自己愛好、興趣和需要所選擇的內容和活動方式。
二、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使學生關注自然、體驗生活、走向社會,重點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生態環境、關心地球、關心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學生愛自然、愛生活、愛家鄉,進而愛社會、愛祖國等方面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努力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態度,培養合作精神和自我發展意識。
(一)學生層面
1、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比較豐富經驗。
2、初步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關愛和責任感。
3、初步形成主動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5、初步養成合作、民主、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教師層面
1.通過對活動的參與、組織、指導和管理,轉變教學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使教師從傳統學科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主題活動中的策劃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發展,而且要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態度的養成和價值觀的確立,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世界出發,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使他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斷提升。
3.改善教師結構,培養一支“一專多能”的新型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的自身專業化成長,形成與學生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學校層面
探索一條符合本校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綜合實踐活動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較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綜合實踐課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進教學觀念,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改進我校的課程結構,形成具有我校特點的課程文化和校園文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個組成部分,各部分具體目標: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1、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發現與探究問題的興趣。
2、學會觀察與發現,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
3、養成與他人合作與分享的意識。
4、養成尊重科學的意識和認真實踐、努力鉆研的態度。
5、初步形成對自然、對社會的責任感。
(二)社區服務:
1、主動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增強融入社會的能力,學會時代社會人際交往的本領,提高溝通能力,增強團結協作的意識。
2、在社區服務過程中,獲得對社會的正確認識,感受到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的價值和作用;認識到社會發展對個人的客觀要求,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
3、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意識,并在社區服務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體驗奉獻的愉悅和人間親情,自覺地為他人服務,培養愛心和同情心。
(三)社會實踐:
1、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社會參與和文化參與能力,增強社會參與意識、社會服務意識和民主意識。
2、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高社會活動的組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與自我教育能力。在社會活動中學會與他人、與社會機構進行交往的技能,學會社會活動的規則,提高社會活動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
3、發展社會實踐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具有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獲得問題的直接感受,積累解決問題的直接經驗,樹立勞動觀念,形成相關的勞動技能。
三、課程管理
成立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從整體上布臵、協調、管理、評價綜合實踐活動工作。專設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小組,具體負責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設立家長委員會,本著家校聯系的思路,擬聘請學生家長、社區中知名度較高的人為校外輔導員。圖書室、實驗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師輔助管理人員同時參加。
1.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成員:
組長:校長
成員:教導處正副主任、團支部書記
職責如下:
(1)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2)制定教學計劃,安排課時、師資配備和教學(或活動)場所。
(3)對活動過程進行監控、指導。
(4)建立學生綜合活動實踐課學習檔案袋。
(5)對教師的課程實施進行評價、考核。
(6)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課題成果進行評價。
2.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小組成員:
組長:學年組長
組員:各班班主任、課程教師、課題指導教師
職責如下:
(1)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日常管理,確保每位學生參與課程。
(2)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
(3)協助教導處建立“綜合活動實踐活動檔案管理”。
(4)審定課題或活動計劃。
(5)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
(6)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定。
四、課程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
1.課程安排
按照學校的要求,三年內學生須完成3個課題的研究,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分別完成1個課題。
2.組織形式
(1)以班級為單位組織課程的實施,在課程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生自愿結合的基礎上,每組8人組成每班組成研究性學習活動小組。
(2)根據實情小組確定課題,選擇合適的指導老師進行指導。
(3)每位指導老師一般指導1—2個研究性學習小組。
(4)小組推薦小組長一名,組長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安排具體分工,明確任務。
3、實施步驟
(1)理論指導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比較薄弱。所以剛開始我們并不急于讓學生直接研究,而給他們提供一些當前學科知識的背景和教會他們如何進行科研的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初始階段先上理論課:研究性學習意義和如何選題、研究方案的設計和開題報告、研究過程與方法、研究課題的結題與展示。
(2)發動全校教師為“研究性學習”出課題,以學科科教師的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根據教材的內容,幫助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教師提出的課題,也可自己確定研究課題。并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進行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3)指導學生制定研究方案。指導教師及時指出研究方案中的問題。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手段(展板,實物投影,多媒體展示軟件,錄像,實物,照片)來闡述自己研究設想和方案。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創造,創新的思維方向引導,鼓勵學生多突破,多創新。
(4)學生實施研究,教師指導研究。對于研究階段,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從事研究,教師角色必須轉變,不再是學生研究的指揮者,而是學生研究的督促者、服務者,指引者。學生實施研究過程中,學生每次活動都必須認真填寫
《記錄表》,并定期與指導老師見面,指導老師通過學生介紹和小組活動記錄,隨時了解他們的研究進展,并相應提出針對性指導。對于學生外出調查,指導教師還要做好道德品質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
(5)成果展示,綜合評價
學生完成研究成果后,教師要及時總結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對過程性的材料要及時存檔,將學生的成果在班內或校內進行展示,以此增強學生的榮譽成就感,也以此鼓勵其他學生研究的積極性。
(二)社區服務
1.課程安排
社區服務學習活動分別安排在初一、初二兩個學年進行,每個學年分別完成5個工作日活動時間,社區服務的形式與內容可以靈活多樣,如校內外志愿者活動、社區活動、宣傳教育、幫貧助困等。
2.組織形式
(1)采取個人活動與小組活動結合的形式。
(2)由學生個人或小組向班主任提交“社區服務活動設計方案”,經班主任審核后,上報政教處,批準后,在班主任或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服務活動。
(3)在學生進入社區服務之前,學校政教必須與學生參與服務的社區管理機構,通過不同方式取得聯系,以便爭取社區的支持。為學生參加社區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
(4)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社區服務活動進行總結,通過總結,加深體驗與感受。
3.成果評定
學生參加社區服務活動,不少于5個工作日,學校根據學生提交的有關參加社區服務的方案、活動記錄、社區管理機構評價、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評價、小組成員或同學評價等材料,進行評定。
(三)社會實踐
1.課程安排
社會實踐的形式可多樣化,學生三年中至少要有兩周時間參加學校統一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至少要有一周時間參加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
2.組織形式
社會實踐活動課由學校組織,一般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不少于4人,同時注意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
(1)活動前的相關培訓與教育。培訓內容主要是社會實踐課程的組織要求、學習要求、活動方案的設計、開展社會調查等活動的一般步驟等。同時根據社會實踐課的開放性特點,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禮儀教育。
(2)選擇活動內容與制定活動計劃。除軍訓活動由學校統一安排外,其他活動都要由各社會實踐小組根據本組共同意愿,先選擇活動內容,并根據活動內容制定活動計劃。交班主任或指導教師審查后再進行實施。
(3)活動的實施。各社會實踐小組圍繞選擇的活動內容,按照活動計劃認真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服從實踐單位的管理和領導;二是服從班主任或指導教師的管理和指導;三是小組內搞好協作;四是認真作好活動記錄。
(4)參與交流。當一項活動圓滿結束后,各小組在班主任或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撰寫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報告。同時小組內每個成員都要提交一份活動小結或體會文章。小組成果報告在班級或年級交流,個人的活動小結或體會文章在組內交流。
3.成果評定
由班主任或指導教師根據小組成果報告和個人的活動小結,進行評定,然后由學校進行評定,教務處做好登記。
第五篇: 《垃圾分類小能手》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動我校節水型學校創建活動的開展,通過創建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根據《徐州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節水型學校創建工作方案》,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學校節水宣傳月主題教育活動實施方案,具體如下:
一、組織領導小組:
組長:許書
組員:鞏平、趙梅、莊雯、張西亞、葉飛
二、實施內容及形式:
1、加強節水宣傳教育
(1)、利用國旗下講話進行宣傳教育。
(2)、組織全體學生召開節水動員大會,對全體學生進行專題講座,介紹我市水資源的嚴峻形勢,使廣大師生了解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初步形成“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的觀念,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增強節水意識,調動了全體師生參與節水行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養成節約資源的良好習慣。
(3)加強節水宣傳陣地建設,制作了節水宣傳專欄,登載節水知識、相關法律與政策、學生節水宣傳作品。
2。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水校園創建活動,形成人人參與節水的新風尚。
(1)利用校園網、校園廣播、宣傳欄、粘貼標語等,大力宣傳節約用水工作的重要意義。
(2)由學校團委向全校師生發放了《節水倡議書》,使節水宣傳工作“進班級、進家庭、進社區”,積極推進節水宣傳工作的深入發展。
(3)開展“節約用水,我有妙招”節水知識征文比賽。
(4)開展師生節水知識問卷調查。
(5)走進企業參觀。
(6)依托世界水日和全國節水宣傳周,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水主題活動。
①開展“水——生命之源”主題班會活動。
②舉辦“我的節水小竅門”的征文比賽。
③編輯制作“節水知識小報”,創造良好節水宣傳氛圍和環境。
④進社區發放倡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