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賦牽鄉情,攜手寫春秋散文
聯賦牽鄉情,攜手寫春秋散文
在孩提時侯,張地君先生是我的鄰居。但他長年在云南參軍,很少回家,即使春節偶爾回來探親,只有短暫的停留。因為他在云南是醫學教授,村里的人蜂擁似的求他看病,即使有空閑,也難以說上幾句話,他便匆匆離去。他的母親常常與我母親在一起聊天,時常提張先生軍營的傳奇人生,我從小對他的經歷充滿了遐想,對他油然而生了難以淡忘的敬意……
我真正和張地君先生相處是從20xx年xx月開始的。他的外甥楊周凱是我的鄰居,由于喜愛周至歷史文化,我們在工作之余常常閑侃周至文化方面的軼聞趣事,甚或談及村里在文化方面頗有成就的名人。張地君便是我們談及最多的文化名人之一。后來我了解了張地君先生在我國醫學領域有幾項專利結果,從美國留學回國,依舊工作在醫院科室,為患者治病;在對越自衛戰中榮獲三等功,戰斗結束后,隨自衛反擊戰的英模團在全國演講,生動的事跡感動了許多的聽眾……
退休后,他喜愛書畫,創作了大量書畫作品,在全國各類大賽中屢次獲獎,然而他把書畫所得無償地捐贈給家鄉周至的文化事業,特別是20xx年趁村子搭醮之機,在村里義務舉辦了張地君書畫展,無償為鄉親贈送書畫作品兩百多幅、書畫集五百多本,受到了鄉賢的好評。
他嗜愛詩詞歌賦,堅持每天寫一首詩或填一闕詞,甚至為一句一詞,晝夜難安。更為感人的是,他游覽了昆明的大觀樓后,為陜西三原孫冉翁作大觀樓長聯驚嘆不已。但星移斗轉,時代變遷,大觀樓長聯已顯得與現代昆明的巨大變化不相適應,于是他靈機一動,為何不像孫公那樣在昆明大觀樓另賦一聯,不但字數增多,氣勢磅礴,內容充實,更重要的賦予長聯時代氣息,為大觀樓添彩,為昆明增色。有了想法,他便博覽群書,搜集資料,拜訪名家,指點迷津……這時,有人嘲諷,有人點贊……風聲雨聲,霜雪堅冰直擲向他,然而充滿自信的張地君的想法絲毫沒有動搖,每天晚上他蝸居書房,苦思暝想,向著楹聯的高峰邁進……經過半年多的苦心創作,他新撰的《大觀樓長聯》在報紙上刊登,一時間,昆明各屆人士好評如潮。傾刻之間,張地君名揚天下。
獲得成功后的張地君,當即想到家鄉周至的樓觀臺。樓觀臺乃天下第一福地,更是道教祖庭,盡管歷代名人賦詩作文者大有人在,百字長聯竟是空白,為樓觀臺賦一長聯,豈不是貢獻家鄉的絕佳好事?張地君有了這個愿望之后,多次乘飛機往返于昆明和周至之間,回到周至后,他多次到樓觀臺參觀了各處景點,研讀石碑及歷史文獻,收集了歷代文人游歷樓觀臺的詩詞歌賦。在詩詞歌賦的學海中暢游,吮吸著文學精華,使他的詩詞歌賦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快。在詩歌的創作中,如果只用精美的詞句只寫景點和人文歷史,長聯就失去靈魂。他想:樓觀臺是《道德經》的誕生地,而《道德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樓觀景物的靈魂所在。其內容博大精深,名享世界。于是張地君便產生了將《道德經》精髓與樓觀臺壯美的景色融為一體的大膽設想。為了弄清《道德經》的精髓,他便與周至縣李二曲思想研究會的會長李庭武老師一同到樓觀臺,拜訪了任法融道長。后來又在周至邀請了張居仁、國穩社、陳緒根、李剛、李瑞祺、孟濤、任齊斌、徐榮斌等文化界的人士進行交流。他虛心地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半年多的醞釀,他的創作思路終于成熟,張地君先生獨辟蹊徑,以熱愛家鄉的豪情,聰敏睿智的`才華,精巧神工的構思,撰寫出一千零八十八字《樓觀臺聯賦》。
《樓觀臺聯賦》面世后,在全國多家媒體上刊發后,引起了強烈反響,多名專家撰文點贊。特別是《周山至水》雜志刊登后,在周至引起了熱議,好評如潮。但他仍想吸取百家之長,傾聽能者高見,精心修改,使《樓觀臺聯賦》日臻完善,力爭成為精品,為周至道文化助力。為了讓周至更多的文化志士,參與到修改中來,他讓我聯系了縣文聯,在《周至文藝》上舉辦了“我眼中的《樓觀臺聯賦》”有獎征文活動。征文要求文章主題只要圍繞《樓觀臺聯賦》去寫均可,可評論,可議論;可談修改建議,可寫聯賦釋義;可抓點深析,可追蹤探源;既可寫成學術論文,也可寫成散文隨筆。征文文體不限,散文、論文、詩歌、楹聯、歌賦均可。征文字數盡量控制在兩千五至三千五字以內,優秀征文可放寬到六千字。征文時間:20xx年3月20日——20xx年12月30日。在短暫的九個月期間,我們共收到北京、內蒙、湖北、重慶、周至等全國各地稿件一百八多篇。張地君先生組織楹聯專家經過精心篩選,共評出一等獎兩人,二等獎五人,三等獎八人,優秀獎若干名,優秀征文作品,陸續在《周至文藝》“聯賦品鑒”欄目上發表,征文截止后,縣文聯將組織專家、學者進行評獎,為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參與人員均有紀念品相贈,并捐資委托《周至文史》出專輯,刊發優秀稿件十五篇。
周至文化的金字招牌是關中大儒李二曲先生。我縣成立了李二曲關學思想研究會。張地君先生得知消息后,從昆明趕到周至參加成立大會,并為該會捐資五千元。李二曲先生第七世孫李剛,到昆明追尋李二曲牌位遺跡。張地君得知后,陪伴李剛游歷了昆明許多李二曲遺跡。探訪期間,李剛的生活費用全由張地君支付。李剛逢人便夸贊張地君先生濃濃鄉情情結。
我與張地君交往的時間一長,我們成了文學上的摯友。他喜歡詩詞,幾乎每天一首詩詞。每每寫完他都用微信發給我,與我在微信上交流。我被他的頑強毅力所感動,使我們情誼日益深厚。記得去年臘月,寒風凜冽,他又從昆明飛往西安,在周至二曲中學參加了李二曲關學思想研究會第二次會議。張地君被當選為副會長,在會上聽說我寫的三十萬字長篇歷史小說《圣賢二曲》被陜西省新聞出版署圖書管理處審核通過列入出版計劃時,他非常激動,鼓勵我一定要將小說出版,并答應我幫助修改。我把手稿寄給他。他不顧年邁七旬和工作的繁忙,為我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許多部分,竟然精心修改,將小說的許多情節進行了再創作,使小說內容更為充實,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使小說受到了出版社的好評。為了感謝張地君生生,我把他也列為第二作者。他知道后斷然拒絕。我三番五次地勸說,他才勉強答應,并答應為我的小說插圖。修改完畢,他又寫了篇《李二曲贊》三字經,全面地概括了李二曲的傳奇人生,放在頁末,為《圣賢二曲》增色不少。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張地君先生盡管年逾七旬,但他樂觀向上、奉獻家鄉的生活態度依舊如故。談及以后的設想時,他推窗遠眺,微笑著說:“我是周至的游子,永遠愿為周至文化奉獻一切!”他準備汲取征文中的建議,再次精心修改《樓觀臺聯賦》,之后請著名書法家揮豪書寫,用紅木做成板對,鐫刻書寫拓片,做成對聯牌。然后免費贈送樓觀臺,為樓觀臺增色添彩!聽了他的設想,我為周至有這樣一位熱愛家鄉的好鄉友、好鄰居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