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的摘錄范文(通用3篇)
端午節習俗的摘錄1
端午節的起源和歷史
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煙火的習俗據傳是古代的向屈原致敬的一種儀式,傳說屈原投江后,人們為了不讓魚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將米、果蔬、棗子等食物扔到江里,后來便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后演變成節日,民間習俗主要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佩香囊、賽太陽、掛鐘馗等。
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大臣,他主張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但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被楚懷王流放。后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心如刀割,最終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除紀念屈原外,端午節的起源還有起源于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起于惡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習俗的摘錄為本網站原創作品,不得擅自轉載!
端午節習俗的摘錄2
端午節習俗的摘錄: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后來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此外,劃龍舟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在每年端午節以劃龍舟比賽的形式紀念屈原。
2.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傳統的習俗。屈原投江后,人們為了不讓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紛紛向江中扔粽子。久而久之,吃粽子就成為了端午節的重要習俗。
3.掛艾草、菖蒲:端午時節,氣溫升高,正是蚊蠅疫病滋生的時期。這時,用艾草、菖蒲等香草洗澡或熏房間,可以驅蚊蠅、祛疫病、祛病消災。
4.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等,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玲瓏可愛。
5.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6.穿五毒衣:五毒衣指的是用五種顏色的布做成的衣服,五種顏色是青、紅、黃、白、黑,這五種顏色被認為是吉祥色。在端午這天,家長會用這五種顏色的絲線做成五彩繩,給小孩編成五絲帶的手鏈或者繩子掛在身上,以此來避邪。
7.打午時水:在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習俗。人們會在太陽正中之時打井水,認為這樣可以洗去身體的污垢,也同時洗去疾病和災難。午時水指的就是在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它具有祛病的作用。
8.賽畫扇:在端午日賽畫扇是端午節的又一習俗。南京婦女喜愛在扇子上系艾葉,既辟邪,又作扇墜,稱為“耍扇孩兒”。
9.穿鳳凰腳穿鳳凰鞋:鞋和衣服一樣,在端午節的時候也要注意清潔和衛生。所以父母會在這個節日為孩子制作鞋子和腳踏布鞋,鞋子的顏色以紅、黃、黑為多。布鞋上大多飾有五毒圖案,樣子十分可愛。
10.喝雄黃酒:雄黃是一種草本藥材,有解毒、殺菌的功效。但是雄黃酒的雄黃大多數都是粉末狀,飲用時需要兌水。所以在端午節時,人們會在河水或者井水中放入雄黃,然后一家人共飲這些水來驅病避邪。
11.躲端午:躲端午是一種古老習俗。在端陽節正日為避免生靈傷害,小孩要到山中躲避一些時間。
12.懸陳艾和菖蒲、榕枝:菖蒲和艾葉的芳香之氣可以驅趕蚊蟲和邪氣,所以每到端陽節前夕,家家的門框都懸掛菖蒲和艾葉。
13.吃五毒餅:五毒餅用五種毒蟲花紋做成餅的圖案而得名。每到端午吃這個可以辟邪。
14.喝鹽茶:端午的鹽茶可以去濕生津,祛除病毒的作用。
15.吃鴨蛋:很多地方在端午有吃鴨蛋的習俗。因為鴨蛋形似橢Runme球,圓溜溜的寓意團團圓圓。
端午節習俗的摘錄3
端午節的重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草、飲雄黃酒、吃五毒餅、懸鐘馗像、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畫額、躲五等。
1.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中國南方地區十分流行,傳承至今。
2.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傳承至今,古時稱為“筒棕”。
3.佩香囊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4.插艾葉在端午節有辟邪之用,主要用于驅蚊、驅蟲等。
5.飲雄黃酒是解毒、辟邪。
6.吃五毒餅是吃個吉利。
7.懸鐘馗像,是掛在端午的門上,用來鎮宅驅邪。
8.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是避免生瘡癤、治百病、傳播瘟疫、避免蛇蟲傷害、防止兄妹結親亂成親等,當小孩綴上五色絲扣后便認為“不病痛”“不蟲咬”了。
9.畫額是端午節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可以驅避毒蟲。
10.躲五在端午節習俗中,有女兒躲爸五的躲午習俗。這天姑娘家的小伙偷偷到姑娘家吃粽子,如果讓父親知道就意味著會沒有好的婚姻,只能在女朋友家吃個“小粽”,因為“小粽”和“小中”諧音,讓父親聽了覺得女兒很有出息,將來可以當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