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心得體會精選三篇
文化自信心得體會1
學習了刊登在《求是》雜志上的重要文章《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后,內心十分激動。身為一個中國人,身為一名文化系統的職工,我倍感自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卝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卝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
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深厚文脈告訴我們,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的崛起,民、族的復興,都需要文化自信的力量作為支撐和保障。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卝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必須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筑牢中華民卝族的“根”與“魂”,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作為一名黨員,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堅定文化自信,其意義就在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卝族精神獨立性。有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繁榮興盛,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卝族的前途命運。中國共卝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就必須更加自覺地增強文化自信,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我們要不斷發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文化自信成為祖國崛起的堅強后盾。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也一定要把基層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來共同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自信心得體會2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圍繞文化自信展開熱議,表示要不忘初心、堅守正道,始終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蓋舉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文化興盛的支撐,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個自信。自中共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一詞在習近平的公開講話與文章中出現多達10次以上。愚以為,中國的文化不僅要“傳承下去”,而且要“光大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惟我國家,亙古亙今”的文化自信。
不忘本來,方能贏得未來。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與“根”。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為我們有著燦爛的文化,有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本來。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其文化。
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文明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歷經劫難而浴火重生,這一文化血脈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最強大的文化基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不忘傳統,才能更好傳承。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頭,歷史文化傳統決定著道路選擇。“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每個中華兒女最深沉最持久的內心印記,能喚起最牢不可破的民族認同。
無論是紅遍大江南北的《中國詩詞大會》展現的文字魅力,還是凝成生活記憶的筷子毛筆展現的器物魅力,受其滋養、得其澤被,難以割舍、無法剝離。可見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的最好詮釋。任何國家的制度設計,必然植根于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否則就會水土不服、功敗垂成。當前中國處于文化大國的崛起過程中,我們必須選擇社會主義正確道路,才能實現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
不忘底氣,更要接地氣。文化自信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大腦里和嘴巴上,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中和措施上,要從娃娃抓起、從小涵養。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程,這對于青少年的培養、對于文化自信的堅守都非常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重在活化,活在當今藝術的創造中,活在年輕一代的心中。同時不能遺忘無數根植于鄉土的地域文化織就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也意味著要對這些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進行挖掘和闡發,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的和風細雨浸潤群眾的生活,進而喚起基層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熱忱。從孩子、從青年、從基層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自信。
實現中國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文化自信不能矮化,必須“擼起袖子“傳承下去、光大起來!
文化自信心得體會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也就是具體地筑牢群眾文化自信,牢固樹起群眾文化自信觀念。
一、自覺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引領于群眾文化自信的筑牢全過程。
這是一條根本原則,必須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力導群眾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地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值觀消化弄懂、吸收融進群眾文化的方方面面、層層階階,轉化到大眾的文化行動、行為中去,進入到民眾的血液里。堅決抵制反面的落后的消極的乃至負面的文化逆襲,自覺凈化社會環境,健康向上,積極進取,做正能量流播的弄潮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筑牢群眾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的過程永遠在路上,有始無終,沒有任何可懈怠的空隙與機會。沒有累代的積淀,沒有世代的承繼,自覺持續恒久的文化自信就確立不起來,更談不上筑牢及其筑牢后的穩固自信和永久自信。
二、打造一支在基層思想宣傳文化戰線上的主力軍。
開展基層文化服務,實現人民群眾文化自信,文化隊伍首先是保障。一個富有戰斗力的領導集體是推動社科類社團不斷發展的核心所在。只有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不斷提高領導人員科學判斷形勢、準確把握大局、駕馭復雜局面和嚴格公正管理的能力,才能鍛造出一支高素質、高效率的人才隊伍,使基層文化機構各項工作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教育引導村里的文化工作人員從思想深處解決好為人民服務的問題,把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敞開文化活動室的大門,任何村民,只要自愿,皆可進入,不看身份,不看年齡,不看學歷,一律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力求做到有求必應,應有結果。
三、激發和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活動場所。
堅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必然是文化的創造者。基層文化工作開展得好不好、有沒有成效,必須回到基層群眾這個根本上來。加強基層文化站、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電影放映、公共圖書等文化惠民工程,積極開展文明社區、文明村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滿足廣大基層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積極為有文藝細胞的村民提供專門場所,做好后勤保障。如建設一批文藝工作室、書畫創作室、舞蹈排練室等活動性場所,配備筆墨紙硯、電腦、藝術服裝等創作必需的設備器材,安排交流平臺、講座場所等,或開辦大班式講堂,義務講授輸送創作常識,盡量大眾化再大眾化,尤其鼓勵傳統演藝和民間民俗藝術的挖掘、整理和傳承。甚至對于喜歡并追求休閑娛樂的大眾,也是一樣,免費提供活動場所、棋牌類設施,一應俱全,各取所需,有意識地促進其發揮引領作用,帶動、牽動和推動群眾文化繁榮。只有把基層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把蘊藏在群眾中文化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有廣泛群眾基礎,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交融交流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民生、貧富差距、公權力運行等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信息,易引發輿情,如果處置不當,將會爆發網絡輿情。思想上如若未能提高警惕、高度重視,往往不能把握最佳的時機和行動方法,未能在最快的時間做出反應,因此一開始就沒有成功掌握社會輿論控制和引導的主動權。在熱點事件上,特別是存在一定難度的輿情危機,也很難做出準確的研判。而對于一些謠言和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網絡言論還沒有形成處置的習慣,輿論宣傳和控制方面都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最終導致輿情惡態發展。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起新時期的網絡輿情危機意識,把網絡輿情控制放在更高的位置來認真對待。途徑主要有:首先要敢于接觸網絡,不能再生活在過去的無網絡時代,要充分自信地面對網絡與網民,以負責任的態度參與網絡管理。其次就是以網絡管理為快樂,網絡作為政府與網民交流的信息公路,是政府部門聽民聲、消民怨、集民智的重要手段,利用網絡引導公眾積極參政議政,才能更好地落實執政為民的宗旨,把網絡變成政府各項工作的助推劑。再次就是要掌握參與網絡管理的一般方法,工作思路要遵守網絡媒體的運作規律,熟悉網絡心理,對網絡輿情苗頭進行及時準確的研判,形成高效有危機管理機制,避免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