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作文匯編7篇
【精華】敬畏自然作文匯編7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敬畏自然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敬畏自然作文 篇1
自然是個豐富的寶庫,她給予了我們很多東西,像個偉大的母親一樣總是無私的付出,但是如果人類一味地索取不知感恩,那么自然也會“發火”。
這不前幾天的臺風“山竹”就是大自然給人類的警告,這次山竹給附近居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臺風過后,一片混亂,各種垃圾堆被水推到商場里,居民樓里等等,看著遍地白色垃圾不禁讓人觸目驚心,這些垃圾難道是平白無故來的?不是,這正是人們日積月累的結果,人們每天都在產生著各種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等等,生活越來越便捷,很多人喜歡訂外賣,外賣方便快捷,直接送到家門口,少了生活中的油煙氣,還減少了做飯的繁瑣,確實很方便,但是這些外賣盒子最后哪去了?不是都被當垃圾處理了,有些人可能隨手就把垃圾扔了,大自然一味地包容著我們,可是她也有發脾氣的時候,她怒了,然后一場臺風就席卷而來,頃刻間繁忙的人們停下了腳步,面對自然的懲罰,很多人流離失所,甚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國家,家庭都遭到了巨大的損失,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原來妄想征服自然的我們是的多么的狂妄,我們在自然面前其實還是很渺小的。
災難過后留給我們的更多是反思,我們應該敬畏自然,不能妄想著去改變自然,順應自然,這樣我們才能世世代代的生存下去。
敬畏自然作文 篇2
你是否目睹過晨曦中百花齊放的春天?
你是否匐在接近凋零的紅杏枝旁細數著調謝的時光?
你是否知曉那天上的云朵是自然鬼父神工的表象,而那聲聲驚雷正是自然激昂始作俑者的修行?
若是你不知曉何為敬畏自然,那么,你將永遠無法,領略到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自然是默默無聞的奉獻者,敬畏自然,就是在敬畏它為我們奉獻的一切。制成衣服的棉花,地里長出的糧食,供汽車輪胎行動的石油,陽光與水使萬物蘇醒,樹木所產生的氧氣……哪一個不是我們人類生存的根本?哪一個不是自然無私又無償的儲備?鋼鐵打造的器具,交通工具,樹干造成的書寫紙,哪一個不是大大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哪一個不讓我們感嘆自然奇妙無私的奉獻?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
自然是一位寬宏大量的母親。敬畏自然,就是在敬畏我們的母親。向河中排放污水造成魚類死亡;在土地里亂扔廢棄電池導致土地污染,無法利用;向空中排放有毒氣體導致臭氧層出現空洞……人類對自然做出的一切,哪一項沒有使自然受到嚴重的破壞?哪一次并非十惡不赦,無法挽回?無私的付出卻換來無情的傷害,這樣的自然,為何不值得敬畏?
奉獻并不代表無限,自然能源終有一日會衰竭;母親會原諒她的孩子,可這不代表她不會受傷。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遺忘了敬畏自然,自然又會不會再次選擇原諒我們呢?
敬畏自然作文 篇3
XX年的夏天,我來到了西岳華山腳下抬頭是高聳入云端的山頂,低眉是樹木叢生的山腰林,我站在長滿青苔的樓臺階上,眼神凝視,忐忑不安,這次長安之旅,我是懷著多么沉重的敬畏之心來的啊十三朝古都寫盡了你的輝煌,自古華山一條路是你亙古不變的脊梁一抔黃土之上,訴盡了秦漢風骨和李氏盛唐從兵馬俑到華山,我都小心翼翼地捧著敬畏之心,感受著個體在浩淼歷史,在神奇自然面前的渺小是的,我找到了敬畏,是自古一條路的華山給予我的永恒啟示
敬畏天空,敬畏大地曾在網上看過一段視頻——《騎行在天際》漫漫新藏線,綿延五千里從新疆葉城到圣城拉薩,兩架自行車,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彩虹西藏,是說有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最好的歸宿當晨曦第一縷朝陽照亮布達拉宮的金頂時,虔誠質樸的藏民,臉上泛著高原紅,口中默念六字真言,十指合一,面向布達拉宮,長跪不起
然而,對于千萬像我這樣的漢族青年,沒有藏人那種隨著出生便深深絡印在骨子里的信仰,為什么還會對西藏情有獨鐘呢?無數漢族青年冒著高寒缺氧的'危險,義無反顧地從各路進藏西藏,究竟能帶給他們什么呢?
唯有自然,唯有敬畏!
我曾經夢見自己一個人站在通往日喀則的公路上,前方雅魯藏布江奔騰洶涌,我無法逾越,兩旁的雪山似乎在傾訴冰封千年的歷史,公路上漫漫沒有盡頭我仿佛置身在高原大地的胸膛里,難以呼吸……
渺小!
是的,西藏的天,西藏的云,無不給人渺小虛無的感覺我曾不止一次地感嘆于青藏高原的造山運動,每次懷著的都是一種敬畏自然的心情面對高聳的雪山,荒涼的戈壁,陡峭的山崖,浩淼的圣湖,除了敬畏我們還能干什么呢?敬畏天、敬畏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那是一種怎樣的“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受?敬畏,理應是人類作為生物的本質屬性,只不過在漫漫長河中,敬畏逐漸被征服所取代,天人合一逐漸被人定勝天所替代,人類那顆敬畏自然之心,還保有幾何?
寄情山水之人,也總是敬畏山水的常懷一顆敬畏之心吧,像一只剛剛破繭而出的彩蝶一樣,用敬畏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看待這個世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敬畏自然作文 篇4
遼西紅山文化的女神頭像,向人們敘說著5000年前人類文明的史話;遼西的鳥化石,被子植物化石,向人們展示了古生物進化的演變歷程。試想,在那紅色山梁的腳下,森林密布,花草茂盛,溪流涓涓,河水彎彎,湖泊連天,就在這美麗的大自然中,紅山人駕獨木舟湖中捕魚,操弓弩逐鹿山林,攀老樹采擷野果,筑高壇祭祀神靈,供女神敬奉先祖,研玉器修飾生活,那是一個怎樣祥和的漁獵生活情景呀;試想,在那一億多年前熱帶雨林氣候的遼西,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剛剛演化的“鳥”兒還不太熟練地在樹枝和藤蔓間滑翔,微風下湖水蕩漾,中華鱘水中漫游,開闊的草地上恐龍在悠閑地覓食,隨著第一朵被子植物“花”兒的開放,引發了多少以粉蜜為食的昆蟲的誕生,這里沒有人為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有的只是動物植物與自然的平衡。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這美好成了今天巖石中的永恒。
遼西盛產小米,因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所產小米粒大質好,營養豐富,小米面糊糊,小米干飯,小米粥,養育著多少代遼西人從嬰兒到成年又到老年。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仙女仙游鳳凰山,愛上了捕魚小伙,背山面湖而居,并生兒育女,玉皇聞訊后大怒,派龍王吸干了小伙和鄉親們賴以生存的湖水,派天兵強行押回仙女,半空中仙女將珍珠項鏈拋灑在干涸的湖床上,結果肥沃的湖床就長出了金黃的谷子,使她的丈夫孩子和鄉親們沒有因為沒了湖魚可漁而生存下來。這也許就是遼西先人們根據自然的變化變漁獵生活為農獵生活的過渡吧。不知陜北的小米什么味道,但是,幾十萬解放大軍取得遼沈戰役的勝利,也有遼西小米的功勞吧。
遼西沒有什么宏偉壯觀的廟宇,但在那溝溝岔岔里卻星羅棋布般地坐落著一個個小廟,這些小廟即是新亡人升入天堂的驛站,也供奉著龍王的神位,可見遼西人對水的渴望。遼西十年九旱,可能正是因為干旱才使谷子好吃吧。兩年前,目睹了一個小山屯求雨的場面,全屯百十口男女老少齊刷刷地跪在供奉著龍王神位的小廟前,燃高香,焚黃表,詠乞書,獻豬羊,磕響頭。忘記了過了多少天才下雨,可是,第二天的清晨,全屯都飄蕩著誘人的肉香。今天是公元20xx年6月15日,距早霜還有90多天了,遼西的很多地方人春以來滴雨未下,兩塊石頭撞擊出來的火花就可將這酷熱的空氣點燃,農民們真是望眼欲穿呀。
如果說億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是行星撞擊或是地殼變遷;如果說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的因盛到衰,是漁獵到農獵又到農耕的演變。那么現實中的十年九旱怎不令人震撼,讓人恐慌,使人茫然。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人口的溫飽,毀了多少山林,開墾出幾壟瘠薄的糧田;為了趕超大國,多少座小高爐將大片林木化為青煙;為了幾頓黑色的鐵粉,幾克罪惡的黃金多少臺抽水機象吸雪的螞蝗,抽干了大地的血脈;為了幾斤腥膻的羊肉,踏光了多少青山,為了腳踏的地板,豪宅的修裝,肢解了多少活生生的綠樹。“人定勝天”,想一想讓人心跳,“花點子孫的錢,辦點現代的事”。聽說了也令人臉紅。
正是悶熱的晌午,一聲炸雷發自山外的天際,別幻想這是救命的喜雨,或許是冰雹的災難。可惜雨沒有幾滴,所幸冰雹也沒有落。遼西的天還是旱!旱!旱!
敬畏自然作文 篇5
人活在世界上總要有所敬畏的。
敬畏,是一種信仰,它如一盞明燈指引著人們向著理想前進;敬畏,是一種界限,它像一把戒尺時刻橫懸在人們頭頂,宣告著神圣不可逾越。
而在現代社會,我們遠離了洪荒曠野,迷失在鋼鐵森林。我們把自己關在磚、水泥、鋼筋組成的四壁之內,我們總活在眼前,匆忙而迷惘的我們無暇顧及敬畏,于是將敬畏踩在腳下肆意踐踏——我們不再是虔誠的圣徒,我們不再渴求精神的永恒轉而瘋狂地讓物欲橫流;我們不再是自然的守護者,我們貪婪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掠奪,肆意德奴役和蹂躪地球;我們甚至不再敬畏社會的準則,我們開始肆意妄為、觸犯法律……
然而人活著是一定要有所敬畏的。事實證明著,沒有敬畏的人錯了——物欲橫流者,終于被銅臭掩埋,遺臭萬年;掠奪自然者,遭到了自然無情的報復;觸犯法律者,終將被法律嚴懲……事實證明著,人活著不能沒有敬畏。
縱觀古今,千古風流人物,名垂青史者誰不是有所敬畏呢?
屈子行吟汨羅江畔,若不是心懷對名生的敬畏,豈能留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千古絕唱?官場失意的柳永,若非對人生的敬畏,怎能嘆道:“且去填詞”而開創清麗小令,留下“暮靄沉沉楚天闊”的美麗詩篇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古之圣賢不都是心懷敬畏才能做到忍辱負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嗎?
看那泱泱大秦,掃除六合,虎視何其雄也?“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可一聲大澤鄉的振臂吶喊,卻使百二強秦的帝國大廈頃刻間轟然倒下——“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如果不是始皇帝毫不敬畏黎明蒼生,苛行暴政,大秦會亡嗎?
同樣一位“秦王”——李世民,卻深明人民力量的強大。“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浩浩蕩蕩的隋末大起義,不知道流盡了多少戰士的鮮血,流干了多少孤兒寡婦的眼淚。正是如此,更令李世民敬畏天下蒼生,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他勵精圖治,終于開創了貞觀盛世,終成萬世稱頌的一代明君。
心存敬畏者昌,胸無敬畏者亡,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更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只有心存敬畏的人才能戰勝苦難,不為浮華所迷茫,只有他們才能贏得別人的敬畏。
敬畏自然作文 篇6
聽見妹妹說“大自然已經開始報復人類”時,我笑了,無奈地笑了。這句話在這偌大城市中還少在嗎?只可惜覺醒之人不多,地球環境污染還在繼續發展中,究竟什么時候人們能真正得做到盡自己可能去讓這天空恢復從前的一絲湛藍。那種生命活力之美,我聽過、想過,卻不曾親身體驗過。窗外,一只鳥兒飛在那無邊無際的天,不知是什么滋味。
我在空中飛著,忽然聽見有人說“大自然在報復人類”,我也無言。其實這話不錯,地球媽媽已經的身軀已經千穿百孔、心力交瘁了。作為它的孩子,大自然總歸心疼母親,也為人類朋友的冷酷無情而感到痛惜。地球媽媽給了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卻換來了什么?也怪不得大自然,它也不想。遙望著那不知多高的天,貌似不是那么藍了……
生命的意義何在?難道就是安逸寧靜地過一輩子?愛因斯坦說過,這種思想,在他看來就是豬欄的理想。但是,人類就已經絕情到連這種生活都不給地球了嗎?我想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或許每個人的心靈只是需要凈化那么一下下而已吧!把頭探出窗戶,我的目光隨著那鳥兒的身影越發深邃,越來越遠。
無意間轉過頭,一個女孩正看著我,臉上還帶著微微的笑,或許是在憧憬地球媽媽的美好未來吧!我也想會心一笑,但是卻又不知道該怎么去笑。
猛然發現我自己坐著汽車在上學途中,還在指責他人的種種不是。將心比心,想想,人類也是有諸多無奈的。我將劉海輕輕撫起,用那冰冷的手背貼著光潔的前額,寒意沁之入膚。不覺中,車窗上已霧氣朦朧,用手指輕輕漾凈一小塊玻璃,那只小鳥早已飛遠,消逝在如棉絮般的云層中。或許,每個人的生命都會在頃刻間隱蔽,于是冷暖自知,只期盼下一次生命華麗的相遇。
女孩所在的車駛遠了。我停止飛翔,佇立在電線桿上,讓風兒輕輕吹,靜靜地飄。或許,這就是母親說的自由吧。對,我現在就要攜著自由的翅膀去發現全新的生命。迎著晨曦那柔美的光,我看環衛工人正在努力地保持道路的干凈。只是我們離得太遠了,我看不見她付出的汗水,但我知道,這是多么偉大的職業啊!
轉角,我看見一位年幼的男孩正在小心翼翼地種植一棵小苗,并開心地對他的奶奶說:“我的小苗很快就會長得很大了呢!到時候,它就可以和其他植物一起凈化空氣,為地球再增添一抹綠色啦!”說著,漾開一個天真無邪的笑容。
我想去發現更多生命努力的痕跡,我期待著更多生命的希望!
我想去了解更多生命博愛的純真,我期待著更多生命的綠色!
敬畏自然作文 篇7
荀子曾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話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運行規律,它不會因為天下處于唐堯盛世而特意存在下去,也絕不會因為出了桀這樣的壞人而中止運行。與荀子的觀點不同,基督教認為人要行善,不行善就要受到上帝的處罰,而且這種處罰有時要玉石俱焚,連善人也跟著倒霉。這次二十幾萬人命的逝去難道又是他們作惡多端的緣故?
放遠一點說,幾十億年以后,太陽要大大膨脹,如果不離開地球人類就無法生存下去,難道你對自然保持敬畏,太陽系就不出現這種前景嗎?近一點講,還存在有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只是敬畏能讓小行星改變軌道嗎?人雖然渺小,與宇宙比起來如微塵,如芥子,無法改變自然規律,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規避自然災害。已有人提出可以主動出擊小行星,而至于幾十億年以后,人一定會因為科學技術的發達,而遷徙到其他適合人居住的環境中去了。如果人類一心只存敬畏而無作為,恐怕什么時候都只能坐以待斃。
有人將敬畏自然與保護自然環境等同,這是不合適的。敬畏是不作為,而保護卻要依靠人的認識和改造能力。
先說認識能力。這個能力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是不斷提高的,但有時也會有失誤與忽略之處。以這次海嘯為例,人們是有些大意了。海嘯發生后,大家都記死了2004年12月26日這個日子,但有多少人想起這一天于陰歷是月圓之時(中國農歷是十一月十五),太陽地球月亮正處于一條直線上。滿月之日不一定非要有地震,但地震卻多發生在月圓時,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不是有印度學者用這一古老思路預報出地震時間,與實際時間只差28分鐘嗎?如果我們不大意,如果我們有預警,盡管這次海嘯不可避免,但還是能夠減去許多傷亡。在這樣令人撕心裂肺地付出二十幾萬條生命之后,我們首先應該檢討的是為什么我們沒有預測到地震的可能性,我們的認識能力還受到什么限制,我們的科學技術手段還有哪些缺陷,而不退縮到敬畏自然的境界中去。
再說改造能力。現在一說起對自然的改造,就讓人心驚肉跳,極端的自然環境保護者不能容忍改造這兩個字。對自然規律我們應該了解順應,這是不錯的。但對自然環境卻不可能不改造。人要生活,就不可能不改造自然,不可能按照自然環境原來的模樣過下去,否則還有人今天的發展嗎?但我們經過與自然環境的長期相處,又明白了改造不是可以隨意進行的。恩格斯早就警告,我們對自然的每一次勝利,實際上都受到了自然的報復(這種報復自然是客觀上的,而不是宗教上的主觀報復)。但我們從自然界的報復得到的教訓,并非不作為,而是要聰明地作為。因此環境保護不等于敬畏大自然,我們要在順應自然規律的情況下,適度地改造大自然,以求人類社會更高度更和諧的發展。
如果我們對自然有了高度的認識能力,又有合理的改造能力,相信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就會處于十分和諧的狀態。孔子說過:人與自然的關系當然與這個要求不一樣,但兩者之間應該保持和諧卻是一致的。只不過在和諧的關系中,人應該在自然面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如果變成與其他動植物一樣完全依賴于自然環境,當然就失去人存在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