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人稱?作文1600字
人稱,是敘述者在一篇文章里所處的地位,或者稱之為立足點,敘述時,作者必須有個明確的立足點,也就是說一篇文章的人稱必須相對穩定,否則會形成表達上的混亂,使讀者看不明白,或摸不清頭腦。 例如有一篇作文,寫一位教師進行家訪的情況,文章里用第人稱寫的,下面看其中的兩段文字: 一個星期天,我在山坡放羊,見一個高個子姑娘,她臉色紅潤,長發披肩,一手提著書包,一手提著一兜桔子,朝長松家走去。我好奇地跟在她后面走。只見她敲開長松家的大門。 開門的是長松的奶奶,她熱情地把姑娘迎了進去,順手關上了大門。
“郝老師,都虧你早晚關心,還常來補課,太感謝了?!?長松下了炕,把一把紅棗遞到了郝老師的手上…… 看到了后面這段文字不禁讓人納悶:老大娘家房門緊閉, “稱”乍歡知貓房里的人森干些什么說些什么呢?其中第一段所寫的內容是“我”親眼觀察到的,沒有什么問題,而第二段里的 “我”忽然不見了,實際上變成了第三人稱的寫法。這就造成了人稱的紊亂,使人感到不真實。 所以說人稱很重要的,人稱的混亂,感到內容表達不清。 關于敘述的人稱,有以下三種:敘述的人稱包括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還有一種是第二人稱(第二人稱的代詞使用)。 什么是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的表達方式。以“我”或“我們”的口吻來敘述。文中的“我”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事情的目擊者,見證人。用第一人稱敘述,所講的是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事,因此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同時也便于直接表述敘述者的看法。同學們寫我、我家、我村、我校等的故事或事件;散文、游記、回憶錄等體裁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稱。
什么是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比較客觀,作者本人不露面,把所要敘述的人物、事件展現在讀者面前,以“他”或“他們”如何的口吻敘述。第三人稱的敘述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比較靈活。記敘文常采用第三人稱來敘述。 什么是第二人稱? 第二人稱,一般稱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是在文章中面對 “你”或“你們”。在一部分詩歌、散文中時有出現。第二人稱,使于傾訴感情,容易打動讀者,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中就采用了這一寫法。文中寫道: 你看,那邊山路上走來了兩位老裱,一人提著一只竹筒……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挑得起·?!ぁ?如今,你若是從井岡山許多山坳走過,便能看到一條條修長的竹滑道?!?你看,你看,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來了嗎? 這篇文章是用第三人稱敘述的,其中穿插使用了第二人稱份詞“你”,使人感到親切、生動。 一般采用第二人稱的寫法,以抒情散文為多。-
看潘元媛同學的作文《我又夢見了您》中的主要段落: 老師,我又夢見了您。夢見在靜謐的黑夜里。孤燈伴您批閱作業。爾后您輕輕地,回想自己“正茂”的“青春年華”。您又深沉地憂,冥思茫茫大海中,幾十點白帆怎樣才不會迷航。 老師,我又夢見了您。夢見您白天在課堂上,萬般叮囑傳道授業,抑揚頓挫語重心長。您歡欣地喜,看到了今天桃李滿天下;您深情地望到了我們已是祖國的棟梁,正為建設四個現代化努力工作著。一雙手繪出宏偉藍圖,而粉筆卻染白了您的頭發。 老師,我又夢見了您。夢見一望無際的大漠中,駱駝背著我,向綠洲灑下一行駝鈴,蒼白的天地間萌動了求索的聲韻。而您就是那駱駝,諄諄教誨是那綠洲的方向。您馱著我,一步一個腳印,去揭示人生真諦,奮斗的目標。 老師,我又夢見了您。夢見浩瀚森茫的大海中,燈塔照著我,揚起白帆,駛向人生理想的彼岸。而那就是您的眼睛,寥廓海天是您的胸懷,洶涌瀾濤是您的血液,您凝視著這點點白帆,灼灼目光又去遠航。
老師,我又夢見了您。夢見您那雙會說話的眼睛。當我犯了錯誤,那雙眼睛向我投來嚴厲的目光,告訴我不該怎么做,應該怎么做;當我上課回答問題害怕時,那雙眼睛向我投來親切的目光,告訴我不要怕,要膽大些;當我遇到困難,向它低頭時,那雙眼睛向我投來鼓舞的目光,告訴我不要向困難低頭,要堅強起來;當我得到成績,獲得榮譽時,那雙眼睛又向我投來祝賀、鼓勵的目光,告訴我不要驕敖,再接再厲·一 老師,我又夢見了您。夢見您那把綠色的傘。那把傘的傘柄上系著一條紅色的絲帶,這紅色的絲帶就好比您那顆熾熱火種般的心,把您的青春火焰奉獻給堆薪,讓他們的智慧熊熊燃燒…… 老師,您用把這傘在風雨中不知接送過多少學生。
這把傘包含著您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 作者運用第二人稱,通過夢中又見到了老師,傾訴難忘的教誨,情真意切,表現出對老師深沉的愛。再以賀敬之懷念李季的文章《你永遠和我們同在》為例: 在今天,當我們黨在新長征路上正邁開大步,我們這支隊伍正需要你這樣的堅強戰士,我們再不愿失去親密戰友的時候,而你,竟這樣匆匆離去…… 啊,不,不呵,老李,你沒有走!我看見你—你還在這里!你—你分明還在我們隊伍中,還在我們那尖刀排里??窗?那位滿身帶著太行山的泥土,延河的水珠,三邊的風沙…… 大步走來又大步前去的戰士和詩人啊,就是你?!?通過回憶,把作者的懷念、悼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